•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金发梦露

    金发梦露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美国2022

    主演:安娜·德·阿玛斯,艾德里安·布洛迪,鲍比·坎纳瓦尔,朱丽安妮·尼科尔森,莉莉·费舍尔,泽维尔·塞缪尔,埃文·威廉斯,托比·哈斯,大卫·沃肖夫斯基,卡斯珀·菲利普森,丹·巴特勒,萨拉·帕克斯顿,瑞贝卡·薇索基,加瑞特·迪拉胡特,斯科特·麦克纳里,露西·德维托,凯瑟琳·丹特,斯宾塞·加雷特,海雷·韦伯,埃登·里格尔,耐德·巴拉米,泰格·伦岩,科琳·福伊,拉维尔·伊斯亚诺夫,克里斯·莱蒙,泰姆·温特斯, 

    导演:安德鲁·多米尼克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勇士2011

    • HD

      耶稣受难记

    • HD

      厄勒克特拉

    • 闪闪的红星

    • HD中字版

      一年生活

    • HD

      你爱我吗?

    • HD

      有完没完

     剧照

    金发梦露 剧照 NO.1金发梦露 剧照 NO.2金发梦露 剧照 NO.3金发梦露 剧照 NO.4金发梦露 剧照 NO.5金发梦露 剧照 NO.6金发梦露 剧照 NO.16金发梦露 剧照 NO.17金发梦露 剧照 NO.18金发梦露 剧照 NO.19金发梦露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金发梦露》改编自乔伊思·卡罗尔·奥特兹的畅销小说,大胆地再现了好莱坞最不朽的偶像之一玛丽莲·梦露的生活。从她作为诺玛·简的动荡童年,到她的明星地位和爱情纠葛,《金发梦露》模糊了事实和虚构的界限,探索了她的公众自我和私人自我之间日益扩大的割裂。该片由安德鲁·多米尼克担任编剧和导演,由安娜·德·阿玛斯领衔主演,其他演员阵容包括鲍比·坎纳瓦尔、艾德里安·布洛迪、朱丽安妮·尼科尔森、泽维尔·塞缪尔和埃文·威廉斯。

     长篇影评

     1 ) 被黑成这样,恐怕以后没人再敢拍她

    时至今日,玛丽莲·梦露已经去世整整六十年。梦露是谁?回望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我曾通过电视、书籍、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介,对梦露有一个朦胧的印象。

    首先呢,她是生活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的一位美国金发女郎;然后,她是“性感”的代名词,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是20世纪最有名的人之一,还是二战后流行文化领域影响力最大的一个符号,甚至可能都不用加之一。

    直到看完《金发梦露》这部电影,我才知道,原来玛丽莲·梦露还有另外一个名字,Norma Jean Morteson,诺玛·简·莫泰森。原来,这才是她真正的本名。

    电影《金发梦露》

    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这首先是一个符号或标签,被无数后来人将她跟“金发”、“性感”等词汇彼此勾连的时代标签。其次,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名字,属于曾经在这个星球上生活过的一个女人,她叫诺玛·简(Norma Jean)。

    那么,她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虽然我对梦露的了解非常有限,但据我所知,她肯定不是一个胸大无脑的空花瓶,她非常热爱知识、非常热爱阅读——否则他就不会嫁给阿瑟·米勒。

    梦露与阿瑟·米勒

    关于她热爱阅读,这在影片《金发梦露》和很多其他相关的影视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她尤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俄国文学情有独钟。在我看过的另一部影片《无足轻重》中,甚至虚构过她与爱因斯坦共处一室,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桥段。

    梦露很热爱阅读

    电影《无足轻重》梦露与爱因斯坦

    后来我又了解到,梦露有神经衰弱的精神疾病,平时就特别依赖药物。正是因为如此,她在跟朋友约会,包括片场拍片的时候会经常迟到。这一点,在很多影视作品中也都有体现。与此同时,她还有着一个颠沛流离的不幸的童年……

    梦露人生中的这种种境况,让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丰富的人,或者说,是一个非常“有戏”的人。想必,这也正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作家和导演来讲述她的原因。

    影片《金发梦露》无疑是备受瞩目的年度重头戏,自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后,其热度便一直都高居不下。一方面,今年刚好是梦露去世六十周年;另一方面,该片有着出色的卡司阵容,安德鲁·多米尼克担任导演,最新一任“邦女郎”安娜·德·阿玛斯饰演梦露,艾德里安·布洛迪饰演阿瑟·米勒。

    电影《金发梦露》中文版海报

    然而,这部影片自面世至今,却迎来了意料之外的口碑大扑街,无论是在评论界还是在观众群体中,都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分歧,各打分平台的评价都明显两极分化。

    目前豆瓣评分仅5.6

    为何如此?首先我们得注意,这并非像《甘地传》那样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片,它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其拍摄的底本是小说,而不是真正的梦露本人。它是在演绎(小说)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再演绎,难免带有非常浓厚的创作者主观色彩。

    所以,光是影片中的情节,就跟梦露生平的公开资料和事实有着很大的出入。比如,影片中梦露和卓别林的儿子,及另一名男子之间的3P关系,在现实中并非如此。再比如,影片中梦露的三段感情分别对应她的三次堕胎事件,但在现实当中,她其实只在跟阿瑟·米勒的婚姻阶段有过一次流产经历,等等。

    在我看来,影片口碑上的两极分化,恰恰是因为,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梦露。而影片所呈现的,表面看是创作者(导演和原著作者)眼中的梦露,但其实它所指向的并不一定就是梦露本体,而更多的是“梦露”这个被剥削、被消费过无数次的核心概念。正是这一切,将她一步步推向死亡的绝境。

    纵观网上一系列差评文章,主要观点总结起来大概是——(不必要的)裸露镜头过多,男性的凝视过重,父权/男权的意识太过明显,这是对梦露的又一次剥削和消费。但在这里,我想要稍稍地提及一下,别忘了原著作者可是女性啊!

    《金发梦露》原著作者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显然,这种种观点主要都是从当前流行的某种政治正确的立场出发,这当然没有问题,但也并非绝对必要。我倒觉得,我们或许不必太过执着于创作者的道德立场,而大可以试着从创作者的立场出发来看看,这次创作是否出彩和成功。

    我没有读过小说,没法从原著来对照;就影片本身而言,我觉得拍得并不好。最主要是在于,导演对梦露/诺玛·简的角色塑造过于单薄和片面。

    先说一下“单薄”。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是梦露的艺名,诺玛·简(Norma Jean)是她的本名,这一点在影片当中是被特意强调和着重区分的。梦露在影片中不止一次说过“梦露只是一份职业”,她是在“扮演”梦露,等等这样的话。

    如此看来,她是把诺玛·简这个身份看得比玛丽莲·梦露这个身份更为重要的,或者说是更“本真”的。我们从片尾演员表也能看到,阿玛斯对应的角色是诺玛·简,而不是梦露。由此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是创作者的设定,并想要着重强调的。

    只可惜,影片中的大部分篇幅,主要还是在讲“梦露”,而不是在讲“诺玛·简”。显然,影片中对于她这个人作为“诺玛·简”的这一面展现得实在太少。

    也许只有她跟母亲、跟阿瑟·米勒、跟卓别林儿子在一起时,她才是“诺玛·简”(而且母亲那条线还有头没尾);其余的大多数时间,她都还是在扮演那个承载着众人欲望的“梦露”。

    另外,我在前文中有提到过,梦露向来是一个爱知识、爱阅读的人,她对于电影艺术(主要是表演方面)的追求,对于文学尤其是诗歌的热爱,还有她为世界各地的儿童所做的各种慈善等等,这些都没有足够充分的表现。因此,影片中的这个人物形象显得单薄,不够饱满。

    再来说说“片面”。纵观影片中梦露的短暂一生,主要是这样三条线——求(寻)父,求爱(三段感情/婚姻,包括肯尼迪的话算四段),求子(三次流产);其中对“父亲”(既抽象又具体)的追寻是重中之重。

    我不知道这些是原著里的情节还是导演的设定,但我所不能理解的是——从始至终都一直缺位的父亲,在她的精神/情感世界里所占据的比重会大得那么夸张。

    我相信她会有恋父情结,也相信父亲在她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甚至“叫爸爸(Daddy)”的这个设计,我也不去计较它是真的还是艺术加工。但我始终认为,父亲在她精神世界里的比重绝对不会大到那么离谱。创作者把梦露一生所作所为的主要动机(精神/潜意识)全都归到恋父这一点上,绝对是有失偏颇的。这无疑是创作者的一种主观片面。

    相较而言,梦露与阿瑟·米勒之间的感情关系,还有她的精神疾病对其生活和表演事业所造成的巨大困扰和影响等等,这些她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影片中明显着墨不够。

    当然,创作者自然拥有他的创作自由。而说到影片中的最出彩之处,主要还是集中在摄影、音乐以及灯光运用等这些技术层面,很多文章都已经写过,在此我也无需赘言。

    感受一下影片的摄影技术

    最后,我再简单地来说说梦露/诺玛·简这个人。其实,相较评论这部影片,我更想谈谈梦露这个人。可惜,我对她的了解实在太少,只能浅谈。但说实话,即便是我看了她出演的所有电影作品,以及大量关于她的书籍、资料、出版物等等,恐怕也没法很“准确”地谈论她这个人。

    因为,在她死后,“梦露”这个名字,已经渐渐地变成一个可供各种文艺和影视作品无限取材的“无尽IP”,而附之于其上的还有无数真真假假、相互交错重叠的各种故事、各种说法,甚至各种阴谋论(包括她的死因,以及与肯尼迪兄弟的关系)。

    你根本无法分清,关于她的故事和说法,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又有几成是真几成是假。你也很难分清,当你在谈论梦露的时候,到底是在谈论梦露她本人,还是在谈论“梦露”这个符号及其所牵扯到的种种一切。所以我就觉得,一千个人眼里便有一千个梦露,谁也说不准,梦露是谁。

    但众人对她的认知还有个最大公约数,那便是性感。那究竟是什么令她如此性感?身材?裸露?都是,但都不是最重要的。

    真正使她性感动人的,是她自身的生命之光。她是一个散发着生命之光的人,尽管她的一生总体上是个悲剧。这么说或许有点虚,但我确实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词儿。

    影片《金发梦露》中,有一段她曾经出演《热情如火》的重要情节。那我便就着《热情如火》来简单谈谈她带给我的感受吧。首先,至少在这部电影里,她的性感是非常健康、充满亲和力的那种性感,而非带着魅惑和危险的性感。

    影片《热情如火》中的梦露

    其次,她演戏更多不是靠演技(准确说是技术),而是靠生命力本身去演。这样的表演其实会消耗更多的能量,所以她才会那么依赖于状态,乃至药物;因为有时候,她会需要很长时间来酝酿情绪(就像《我与梦露的一周》里表现的那样)。

    影片《我与梦露的一周》

    我再补充两点我对梦露的看法。其一,我觉得她未必像《金发梦露》里所描述的那样不喜欢或者否定“梦露”这个身份。毕竟她是以“梦露” 这个名字,参与到电影这门艺术当中来的。

    根据我涉猎的资料所述,她还是挺热爱自己这份事业的,而“梦露” 这个马甲应该也让她在电影里体会到不少独特的、在日常生活无法捕获的一些生命体验。

    其二,我认为她是专属于电影这门艺术(准确点说是专属于电影镜头) 的一个明星。我记得在《我和梦露的一周》里有“她是一个明星,但不是一个伟大的演员”这样的说法。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电影《分手的决心》引发的关于“汤唯到底有没有演技”的讨论。有一种说法是——其实有的时候,导演是不需要这个演员的演技的,需要的只是通过镜头去捕获和呈现这个演员的某些特质。

    电影《分手的决心》中的汤唯

    这个说法,放到梦露身上其实是非常合适的。她是一个天生就适合通过镜头去表现的演员,在这种时刻,她的演技如何可能真的不太重要。如此说来,说梦露这个人是上天赠予电影这门年轻艺术的一件礼物,似乎也不为过。

    当然了,她这个人,不仅属于电影。

    她以性感而闻名,那她算是后来六十年代性解放运动的先驱或是象征吗?她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尝试脱离电影大厂,自己组建制片公司,而随着近年来,女性/女权话语大热,那“女性独立的先驱”这样的帽子能扣到她的头上吗?

    所以还是那句话,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梦露。

    作者| 曹林;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2 ) 關於「blonde」:位於norma jeane 與 marilyn monroe 之外的第三個角色(翻譯版)

    剛剛發表了的第一篇以為被吞了,所以我就重發了這一篇——

    我找到了一篇關於《blonde》原著、頗為有用的文章,由Elaine Showalter 於 2020年4月12日發布。標題為 “Joyce Carol Oates’s “Blonde” Is the Definitive Study of American Celebrity” (「Joyce Carol Oates 的《金髮》是一部對美國明星文化的透徹研究」)。 此文章我覺得為觀影提供了很好的背景(context)。

    原著不是夢露傳記,而是以「夢露」這一個角色(persona)為基礎,創造出的一部對社會、人類、性別進行反思的詩意探討。


    這是我第一次嘗試翻譯英文長文⋯⋯因為自己本身對人文和語言的興趣,想翻譯文學很久了。在要保證切實翻譯的前提下,剛開始真的很難翻譯出一個流暢的聲音。很難!所以歡迎提議與交流。


    導語——

    在《金髮》裡,作者 Joyce Carol Oates 通過她游離在童話文學與哥特式小說之間的文筆,變戲法似地創造出了一個虛構的夢露。”

    正文——

    Joyce Carol Oates的《金髮》發表於2000年。這部作品從創作開始就有著野心勃勃的規模,因為它決定把夢露當作一個20世紀美國的象徵來寫。整本小說從一開始就令人無法喘息,它的前言從描述夢露離世的前一天開始,也就是1962年的8月3日。那天,一位年輕的少年在黃昏裡騎過了整個洛杉磯。他身上背負著一件特別的包裹,上面的收件人地址寫著:
    「MM」住客,12305 第五海蓮納大道,布倫特伍德,加州,美國,「地球」。
    「他就如同死亡,死命地像瘋了一樣地踩踏著他的單車踏板」——文裏寫著(“Death-in-a-hurry. Death furiously pedalling.”)。此句呼應了詩人艾米莉狄更生(Emily Dickinson)一首名為《因為我無法為死亡停下》(“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的詩詞。在此詩中,死亡是一位善良的信使,他不慌不忙地為一個焦躁不安的人停留,儘管那人已決定不再為了死亡而等待。隨著這段宛如夢境的段落,作者奧茨(Oates)把我們拉入了她書中的世界——一個充滿了鏡面、煙霧、與陰影的好萊塢世界;一個將女性的肉體當作商品的世界——她們作為商品,為了取悅男性以及各種利益而被交易著。而就在這個世界裡、在這野心勃勃的字裏行間,作者奧茨向我們娓娓道來了一個關乎於命運的故事——一個關乎於好萊塢女明星命運的故事——奧茨詭弔地傳達了夢露的心聲,並向世界聲討著這位巨星應得的認可、同情、與尊重。
    奧茨開始有這個寫作想法的契機是當她碰巧遇見了一張「在夢露是夢露之前的」 Norma Jeane Baker(夢露本名)的照片。照片裡的 Norma 十五歲,還全然沒有瑪麗蓮夢露的影子。照片裡的 Norma 剛剛贏得了一場1941年的加州選美比賽——她棕色的捲髮上嵌著一頂由假花製成的皇冠;脖子上掛著一條很女孩子氣的盒式吊墜。照片裡的她容光煥發。這張照片令奧茨印象深刻,她與照片裡 Norma 所散發出的純真氣息產生了強烈共鳴。奧茨在與她自己的傳記作者,Greg Johnson作訪談的時候說,「[當我看到那張照片的時候] 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感動;這年輕、充滿著希望、微笑著的女孩是那麼的「美國」,讓我想起了我小時候認識的女孩子們,她們當中有些也面臨著破碎的家庭。」奧茨在紐約州北部一個偏僻的地區長大,這些與她年少相識的女孩子們在之後都成為了奧茨撰寫的小說裡不同的角色。然而,這些角色往往都沒能實現她們的夢想;奧茨讓她們在她的虛構世界裡一次又一次地失敗。 在開始撰寫《blonde》之前,奧茨一開始構想的其實是一部中篇小說——她想講述一位普通的女高中生是如何異變成女明星的心歷路程,這其中包含了「女孩自己真實的名字被抹去」、「只能被迫使用電影公司給她安排的名字」、「然後隨之她的個人意識與身分認知被逐漸泯然抹去」等諸如此類的元素。 在此之外奧茨還想像著用「瑪麗蓮夢露」這幾個意義非凡的字作為小說的結尾。然而,當奧茨把夢露所有的電影看完之後,她對夢露的智慧、幽默感、以及其一直以來對於「想被認作為一個擁有真本事的演員」的那份執著都有了出乎意料的了解。此外,奧茨還發現了夢露的職業生涯與當時二十世紀中旬美國文化有著非常多的交集——這其中涵蓋了體育、宗教、犯罪、影視、與政治。在各種因素的推動下,奧茨在此時此刻意識到她所發現的這些新素材,不論從其數量或從其種類來看,都是一篇中篇小說所無法承載的——這意味著她需要一個更大的平台以及一個更加宏偉的寫作形態來講述、並探索一個女人的一生,而「這個女人」已不再是一個純粹的受害者。
    在2015年,奥茨对一位《時代》雜誌的記者Nikolas Charles 說,她屆時為這部作品進行了長達兩年有餘的研究與寫作。而隨著此作逐漸成型,奧茨開始「半嚴肅、半開玩笑地」覺得,夢露就如同屬於她自己的「《白鯨》」(Moby Dick,譯者注:《白鯨》(Moby Dick)是十九世紀著名小說家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的一部偉大文學作品。文中Moby Dick 象徵著龐大、神秘、且不可征服的力量。)—— 冥冥之中奧茨幾乎可以「感受到一篇擁有迭代含義與力量的史詩即將誕生,而這偉大的誕生將來自於一彎震攝人心的人物剪影」。

    Last edited on September 20th.

    待續。


    原文作者:Elaine Showalter

    譯者:我 instagram @bbfungi

    轉載需聲明。

    Douglas Kirkland, “Marilyn Monroe, Cover”, 1962

     3 ) 即使抛开原型人物,这部电影探讨空间依然过窄

    现实世界中,人们为什么爱玛丽莲梦露,因为人们爱她既有少妇的成熟,也兼有少女的羞涩。

    什么样的文学形象最让人难以忘怀,也是兼美且短寿短的红颜。比如《红楼梦》中的秦可卿,兼有钗黛之美,但一开场便仙逝。

    《金发梦露》并不是原型人物玛丽莲梦露的传记,是小说《blonde》的改编。

    欢迎读过小说的朋友探讨,是否电影和原著对女主的人设一致。

    我并没有带着看玛丽莲梦露的传记电影的期望来看《金发梦露》,然而观影过程中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是:一个心智永远不到12岁的女性,除了身型展现出性感和女性美,神情如此空洞,在性情上毫无感染力,如何吸引众多狂热粉丝,如何能成为大众流行idol?

    被自己爱过的人玩生父捉弄游戏操控了那么久,竟然也没发现个中蹊跷。如此智力水平如何阅读纽约剧作圈那些抖机智的文学作品呢。

    我不太接受矮化女主情智,因为自身特质突出而被重重消费的悲剧。

    即使是丛林,小白兔也会动脑筋和捕猎者们周旋。

    华丽好莱坞内里只是肮脏丛林,这个题材过于狭隘和一元了,希望行活还不错的导演们真的可以提高一下自己的思想内涵。

     4 ) 一具光鲜亮丽的尸体

    由《神枪手之死》进入好莱坞的新西兰导演安德鲁·多米尼克的新作从威尼斯首映开始就褒贬不一,上线流媒体后更是饱受争议。它的失败或许反映了观众对于这种矫揉造作的复古的厌恶。早在两年前网飞请大卫·芬奇执导《曼克》时,不少评论者便对那部“四不像”的作品颇有微词,而如今多米尼克也难逃一劫。值得一提的是,二人在接手网飞的项目前都多年未拍电影,而在美剧《心灵猎人》有过合作,因此电影口碑的扑街倒也并不令人意外。

    人物传记片首要的自然是人物。作为曾经拍出过《社交网络》的导演的作品,《曼克》里浮光掠影的人物弧线着实令人大跌眼镜。而到了《金发梦露》,人物形象更是破碎不堪。梦露对童年阴影的应对方式被粗暴地简化为一种恋父情结,安娜的表演如同一只受惊的鸟儿——与其说是演技问题,毋宁认为是导演和编剧有意追求这种效果,正如片中大制片厂对梦露本人的剥削一样——而之后的数次堕胎则构成了她的另一重身份符号,连同婚姻和绯闻一起组拼出这个金发美人的凄惨一生。即便影片在局部展示出丰富的调度能力(例如那段如印象画般身体“拉伸”的性爱戏),但整体视角的狭隘仍然很难给人留下任何回味空间。

    前不久,巴兹·鲁赫曼(碰巧也是澳洲导演)的《猫王》让我们领略到了电视时代的浮华。《金发梦露》则带我们回到更早一些时候,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在21世纪20年代初回望半世纪前星光熠熠的美国娱乐业,似乎既讽刺又失落。两部电影的碎片化叙事都显露出典型的流媒体时代特征,而由网飞来为昔日好莱坞巨星立传本身也构成了一层奇妙的互文关系——明星和流量,二者密不可分。

    帕布罗·拉雷恩去年的传记片《斯宾塞》同样受到争议,但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它懂得如何虚构,历史人物在小K身上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并逐渐融合为一个永恒的女性主体。而在《金发梦露》里,我们看不到安娜的影子,将她换成任何一个金发女郎都可以。导演和编剧试图还原一段扭曲的历史,却怯于直面自身的浅陋,只能通过大量技巧掩盖文本层面的干瘪——比苦难更可怕的是对苦难的想象,这便是证明。在《斯宾塞》的结尾处,一个神秘的幽灵指引着我们;而《金发梦露》选择了一种封闭性叙事,摄影机迫使我们冷冰冰地旁观这个女人的一生(的确有些哈内克的色彩,但要保守得多),我们好像来不及也没必要与之共情,因为这部电影既没有道德也不指望它的观众具备道德,它只想编造一个完整的寓言然后束之高阁,甚至不敢提出任何哪怕微小的指控。

    影片前半段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一场戏是梦露试镜完以后,台下一片沉默,待她离开后剧组的人表示“像是在看一个精神病人”,“不是在演,没有技巧”。这大致反映了好莱坞崇尚布莱希特表演法的传统。尽管一带而过,但这两句话至少引出了对表演的自反,安娜的表演又怎样呢?实际上,无论哪种体系都不该抹杀角色的复杂性,所以最致命的问题是,我们既不觉得她像梦露,也不觉得她是安娜本人,在这两者之间尴尬地生成了一个单调的被观察对象——一个脆弱的、没有反抗能力的、缺乏主体性的人。

    相较于感情生活和花边新闻,梦露的演艺生涯显然不是影片关注的重点。电影设置了三处剧场场景(以及进入剧场前的景象,无非是像《雨中曲》等电影一样表现好莱坞的刻板印象),镜头在大银幕上的经典桥段和梦露的神情特写间来回切换,暗示了梦露在好莱坞成名以后的心路转变。这三部影片分别是1950年的《彗星美人》、1953年的《绅士爱美人》和1959年的《热情如火》。《彗星美人》是梦露在好莱坞的敲门砖,在这部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中梦露饰演了一位在聚会上攀权附贵的小演员——多米尼克将这一幕作为对梦露自身处境的隐喻;随后,梦露以片酬要挟剧组罢演和她在《绅士爱美人》里的经典唱段“钻石是女孩儿最好的朋友”也被建立起某种戏里戏外的关联。多米尼克将现实和戏剧以看似合理的方式一一对应了起来,但这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能够被轻易解释,那一定是不现实的。也因此,整部影片的确营造出一种“虚假”的质感。如果你能接受这实际上是一部和梦露无关的电影——如同它的原名“Blonde”,关于一个感情坎坷的金发美人,关于一个童年不幸的精神病人,甚至关于一个一夜成名的艳星,总之将她作为虚构的人而非现实的人——那么或许并不会觉得它太过难以下咽。

    在拍摄《热情如火》时,梦露的精神状态已然濒临崩溃。我们看到化妆间里的一幕,梦露望向镜中浓妆艳抹的自己突然破涕为笑。这一幕让人联想到《彗星美人》的结尾,演员被明星光环所带来的满足感所吞噬。多米尼克没有挖掘出什么新的东西,在他看来,此时已从影多年的梦露也和小演员一样爱慕虚荣。对后者来说,镜中投射的是自身的欲望;而对于前者,镜中是分裂出的另一个自我,这一“自我”永远地受困于好莱坞的黑暗面——制片厂的剥削、大众的凝视和自身无止境的欲望。

    于是,走投无路的梦露最终走向了注定毁灭的结局,她孤独地死在自己的寓所中,徒留一具光鲜亮丽的尸体。这便也是电影本身留给我们的,一个好莱坞的尸体,在制作精良的外衣下是没有灵魂的躯壳。多米尼克抛给我们的并非历史问题,而是历史遗留问题,即腐朽的电影工业还有多少未来。

     5 ) 不是诺玛·简,是剥削、侮辱、损害

    诺玛·简何许人也?她公然表示厌倦了性感角色,参加培训课程以精进演技;接受精神分析以改善童年创伤。在制片厂一手遮天的1950年代,她力排众议与福克斯对簿公堂,争取自己的权益,并创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在好莱坞依然种族歧视的年代,她力挺黑人女友,为其站台和创造机会;在麦卡锡主义阴影未散的时代,她和左翼知识分子阿瑟·米勒结婚,关于她是共产主义者的传言一时甚嚣。她绝非一个恋爱脑、不开窍、追着男人跑的爹宝。

    将一个积极与童年创伤搏斗并在搏斗中创造出她的世界进而影响几代人的女性而言,这样的演绎是对她的全盘否定。而这样的意淫在《金发梦露》的结尾达到了巅峰。

    在《金发梦露》的结尾处,摄影机从梦露裸露的双腿缓缓后拉,仿佛恋恋不舍似的,踌躇几番,才渐渐拉远,是为本片最后一镜。其恶意之深、动机之险、消费逝者之张狂,昭然若揭。这是对我痛苦又恶心的观影体验的最后一记催吐。

    片方或许能以“挑衅观众进而迫使思考”的理由解释《金发梦露》用摄影机为媒介对观众的折磨,不管其是否令人信服——但这最后一镜,没有必要。

    《金发梦露》的英文名为“金发”(blonde),这本身即是将诺玛·简/玛丽莲·梦露作为“人”的生命体验简化为一个符号——种种凝视之下的“金发尤物”:

    上至总统下至公众对其贪婪而不掩欲望的凝视,情人和丈夫们视其为私有物而充满嫉妒的仇视,狗仔对其私生活无处不在的窥视——片中,与阿瑟·米勒婚后流产的诺玛·简/玛丽莲·梦露哭喊着求助,镜头一转,跑向他的不只是阿瑟·米勒,而是一群举着摄影机的记者。

    而《金发梦露》则以艺术和反思之名,为了冲奥(斯卡)和票房,在其身后又来了一波变本加厉的凝视。摄影机成为窥淫的工具。

    尽管网飞在官方主页强调本片系小说改编(based on books)和“虚构”(fictional portrait),但制作团队从立项起便打着梦露的旗号宣传,其中离谱者更有拜祭梦露墓地征求梦露同意的新闻。

    如此,网飞主页那行字更像是聊胜于无的免责声明。在威尼斯电影节场刊喜提三个零分后,片方似乎更笃定“黑红也是红”,就争议点(如裸露镜头和剥削演员)频频自炒,似乎不到奥斯卡提名那一日便誓不罢休。

    那么,《金发梦露》到底讲了什么?在片尾的演员表第一位,安娜·德·阿玛斯所饰演的不是“玛丽莲·梦露”,而是“诺玛·简”。显然,《金发梦露》希望强调,它讲述了诺玛·简的一生——诺玛·简(Norma Jeane)是个不知生父是谁,母亲精神分裂,自己长于孤儿院的年轻姑娘。自1951年与福克斯签约起,她开始扮演“玛丽莲·梦露”这个角色。玛丽莲·梦露火了。但冉冉升起的诺玛·简在鲜花和掌声中希望保留自己,她哭诉“玛丽莲只是个职业(she is only a career)”。

    但摄影机的目光和形形色色男人的目光都只停驻在“玛丽莲·梦露”的身上。为了继续演好“玛丽莲·梦露”的角色,诺玛·简放弃了爱情和腹中的婴儿。

    至此,《金发梦露》只是遵循了传记片(尽管网飞强调它并非传记片)的套路——童年不幸→骤然成名→不忘初心→难免迷失。

    虽然无聊,倒不恶心。

    然而,到她和棒球运动员乔·迪马焦的婚姻部分时,《金发梦露》开始匪夷所思了——诺玛·简身着白色礼服裹着披肩(“玛丽莲·梦露”著名的行头之一)急匆匆穿过酒店走廊,紧张地推开门,欲与从未谋面的父亲相会。

    一个男人自角落中的沙发缓缓站起。诺玛·简喊出“爸爸(daddy)”,男人从阴影中走出,他是乔·迪马焦。

    “玛丽莲,我只想让你开心。”——他看准诺玛·简的软肋,安排了这场戏向“玛丽莲·梦露”求婚。婚后,他不准妻子为拍电影“抛头露面”,为妻子过去的照片耿耿于怀,更为《七年之痒》中那经典的风吹起裙摆的一幕而家暴她。

    每当他发火,诺玛·简便战战兢兢地解释,“爸爸,我需要工作……”

    而到与阿瑟·米勒的婚姻一节,诺玛·简还是频频喊“爸爸”,简直是对诺玛·简和阿瑟·米勒的双重侮辱。

    阿瑟·米勒是读世界文学史也会撞上的人物,而诺玛·简没上过几年学却爱好读书。金风玉露一相逢,他们的结合不该只是又一个“恋爹”的故事。

    当年,保守的美国媒体也只是以“书呆子娶了沙漏”(egghead weds hourglass)来嘲弄两人,60多年后,今人竟只能以狭隘的想象力意淫这段故事,岂不可笑。

    诺玛·简收到了神秘礼物,是她童年时代珍爱的小老虎玩偶。而当她泪流满面地去看明信片,却读到——“从来就没有什么(为你)泪流满面的父亲。”诺玛·简仓皇崩溃,服下过量药物。随后,是我在本文开头即提到的,那个匪夷所思的窥淫癖般的结尾。

    摄影机本身就是一种窥视的目光。摄影机介入任何人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暴力。而诺玛·简的一生诚然是被窥视、被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的一生。

    《金发梦露》的评论中,一种代表性的声音认为,本片以摄影机模拟多种窥视的目光,变相让观众进入和感知这些目光,进而在“不适”中反思和批判这些目光——权力的窥视,资本的窥视,公众的窥视,它们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肆意剥夺,金钱社会对人的异化,媒介助长的窥私欲……

    此言不虚。但我们还要问,《金发梦露》施加给观众的这种暴力,是否必需?它是否也施加给了演员和传主(诺玛·简)本人,因而成为另一重剥削?以艺术为名的暴力难道不是暴力?

    除了展现诺玛·简和阿瑟·米勒幸福时光(全片为数甚微的幸福时刻)时直怼人脸的大光圈,《金发梦露》最多的便是让安娜·德·阿玛斯赤裸着上身发抖、哭泣和游荡。

    其裸露镜头多到让我质疑——有必要吗?是艺术效果,还是噱头?

    而片中自威尼斯首映以来便被诟病的两处模拟婴儿视角的自体内向外的窥视镜头,及诺玛·简被“献给”肯尼迪时的大尺度镜头,则与“摄影机的暴力”没多大关系,而和电影的制作意图有关。

    当《第一夫人》(2016)这样的传记片用浅焦和大特写把观众反复扔向丧夫的杰奎琳·肯尼迪时,它至少以一个精雕细琢的剧本深入了后者的内心世界。

    而当《金发梦露》一次次熟练变换着镜头语言甚至画幅(如前文诺玛·简在酒店走廊穿行时的极宽画幅)以求进入诺玛·简的主观世界时,那个世界已预先被剧本设置为空洞和荒芜,片头那个一闪而过的父亲照片的反复闪现也不能赋予《金发梦露》里的诺玛·简任何人物深度——你不可能用恋父解释一个人的一生,既然观众是人,观众便了解存在为人的深刻、复杂和多元性。在这样的空洞和荒芜面前,再多炫技也是枉然。

    于是,尽管服化部门竭尽所能地为安娜·德·阿玛斯复原玛丽莲·梦露的经典形象,而安娜·德·阿玛斯也竭尽所能地演绎着诺玛·简,但既然诺玛·简的生命体验已被简化为追求一个个“爸爸”和一个个孩子以弥补童年缺失,那么安娜·德·阿玛斯的演绎也只剩下哭泣、哀求、仓皇逃窜,然后被一次次拽回来侮辱。

    现实中的诺玛·简试图在“玛丽莲·梦露”之外和精神疾病的折磨中确认自己的独立、自主和尊严。她做到了。

    而《金发梦露》却将诺玛·简演绎成了一个任人揉搓的空心美人,一个“金发”符号。可怜诺玛·简,在生前被好莱坞剥削、压榨、吞噬而香消玉碎,在多年后还要被拖出来消费至此。不亦悲乎?

     6 ) 《金发女郎》与《小丑》都是在探讨精神病患者及解读造成他们行为的原因

    其实下图这两部在试图讲述同样的事,甚至风格都很相似

    看出来了吗?

    #金发女郎# 和#小丑# 其实都是起源类电影,试图去解释他们的行为、结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结论都是在说精神病遗传+童年阴影+不幸遭遇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

    两个角色都是

    1)母亲有精神病,孩子被遗传并目睹了母亲情绪不稳定

    2)被父亲抛弃,一辈子走不出缺爱的阴影

    3)遭遇了各种挫折(梦露是不断失去孩子,小丑是失去工作和医保)

    4)两个人都有使用药物并出现幻觉

    最终,一个酗酒、依靠药物,最终自杀;另一个成为了杀人犯

    而且两部电影都有很大的争议,都有很多人不喜欢。

    为何呢?因为人们其实非常不喜欢把一个人的一生归结为遗传,以及缺爱。因为这等于在说:你的原生家庭决定了一切,一辈子已经被你父母毁了,你再努力也没有用。

    虽然大部分时候这是事实,有科学依据,也有现实范例支持,但是大部分人还是接受不了。特别是现代女性观众。

    如今女性提倡不靠爹、不结婚、不生孩子,只要自己独立开心就可以。所以片子不断强调父爱缺失与失去孩子的打击对很多年轻观众来说,她们无法理解。

    但是童年的阴影,比如被家暴、被抛弃,确实是会给孩子带来重创的。流产对很多女性带来的打击也是非常大的,可能你只有经历过或者亲眼目睹才能明白。

    目前美国大部分电影试图去剖析一些连环杀手、明星自杀事件,人们往往看到共通性,确实不是巧合,遗传加童年阴影确实就是影响人一生的重要因素,而药物与酒精的影响就会使事情更糟。

    但是你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女观众看完本片都不是在讨论这些,也没在乎究竟什么导致了梦露自杀,或她究竟遭遇了什么,而是根本不接受这样呈现她的一生。我没有看到一个女观众说到她母亲对她的虐待,流产对她的影响,以及药物滥用的影响。都是在说男性凝视。

    但是抛开性别,你们看到了本质了吗?如果换成男性,或如果她不是大明星,就是普通人,也有可能走向同样的结局。只是没有人关注罢了。

    因为遗传+缺爱+药物滥用+生育打击

    这些才是决定她一生的主要原因。这才是本片试图讨论的。

    本片没有讲述她生平的辉煌,所以不符合很多人的预期。但还是希望大家可以看到其目的并不在此,而是探讨一个精神病患者最终如何结束自己生命的原因。这其实是很多人抑郁且结束自己生命的原因。希望不要忽视这点。

    当然,也许它选择的对象是错误的,不应该选择大家喜欢的明星,人们无法接受。还是选择杀人犯或虚构人物可能更容易被接受一些。

    精神疾病是很难探讨的话题,因为很多人,特别是国内很多人都不愿意正视和讨论。特别是不愿意承认其遗传性。但遗传是主要原因,童年打击、生活中不断受到刺激都是加重的主要原因。

    如果你只看到了男性凝视、性别不平等,你根本没有看明白这部电影在讨论什么。它不是传记片。

    就连最近的恐怖片“Smile “ 都是在讨论

    Trauma 对人们的影响。梦露的自杀与她经历的一系列trauma 分不开。希望女权人士可以暂时放下女权武器,了解一下trauma 是什么意思,又会给人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不仅是男性和电影产业造成的,还有她的父母,她的流产经历,来自外界的压力。这才是本片在讨论的。

    试想,如果本片不用梦露,而是用一个虚构的金发美女演员,最终也没自杀而是大开杀戒报复,你会不会感觉好点?oh , 这部电影已经有人拍过了,就是去年的《Last Night in Soho》啊:)

     短评

    被男性凝视和摄影机消费的性感尤物空洞形象刻画得蛮好的,女主表演很出色。不过又归结为一个用一生弥补童年的故事有点没劲。

    6分钟前
    • 莫萘
    • 还行

    导演的视听还是厉害的,但有点过于沉迷于此了。你只能看到显摆技巧,却感受不到情感。

    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梦露是性化的 甚至是主动性化的 但她不是傻子 是不是什么事儿都只能通过童年创伤来解释了?即便是个普通人 也不会处处选择都来自童年创伤的闪现 何况是个必须拥有超强精神力量的超级大明星 她被这个系统剥削 然后反过来利用这个系统 更深地陷入这个系统 但她不是傻子 不是整天战战兢兢脑袋空白的玩具。与其说是梦露 不如说是为了表达导演“好莱坞控诉”的虚构人物

    9分钟前
    • 海带岛
    • 还行

    #79威尼斯#一部将女性沦为男性玩物的悲歌,美轮美奂的浮华场景把剧本的苍白空洞和女主的矫揉造作衬托的无比明显,大尺度的镜头恐会招致肯尼迪家族的投诉,口碑两极,差评多过好评

    13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还行

    又是一部“优质”的电影,美术,剪辑,摄影,主题和演员无不是“在线”的,可惜电影不是做加法得出的结果,也和可复制的审美指标背道而驰。情绪的来源是如此单一又不假思索,以至于安娜的表演像是应答某个抽象主题的一系列即兴,断续的剪辑则像从言之无物中逃避的解救。Laura Palmer的受难让观众跌入了一个从未如此的宇宙,而Norma Jeane的受难只是让我们收获了一支…制作精良的MV。

    15分钟前
    • 白斬糖
    • 还行

    男人至死是少年,女人至死都在填补童年创伤。大早上起来看了一部三个小时的porn实在是生理不适….MD网飞塞了多少钱给威尼斯主委会啊

    20分钟前
    • 伊利不是牛奶啦
    • 很差

    一个生前就被符号化的时代巨星,死后还要遭世人乐此不疲地消费鞭尸,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将一部充斥着谣言的虚构小说改编包装成精致的电影也依旧是对逝者的诋毁污蔑,这不是传记,而是脱胎于花边轶闻的桃色同人,用凭空杜撰影射其私生活的方式歪曲事实完全有违道德底线,这不是玛丽莲·梦露,而是某个冒名顶姓闯荡好莱坞的美艳娼妓,大量露骨的性爱场景,名曰以男凝批判男凝,实则赤裸裸二次剥削。不断变换的画幅和色彩、打乱时间线的剪辑、意识流般的梦幻镜头,摈弃了四平八稳的传统类型片拍法,试图以花哨的技巧抬高格调,撕下华丽矫饰,呈现的却是无比空洞枯槁的内容,就连事先鼓吹的超大尺度也是纯粹博取关注的噱头。安娜演得声嘶力竭,观众看得精疲力尽,或许扮相确有几分贴近,但不是随便涂片红唇,点颗黑痣,染一头金色波浪卷发就能cos梦露了。

    24分钟前
    • 忏鸟
    • 较差

    花里胡哨 把痛苦当噱头很没意思 白瞎了用ghosteen当配乐

    26分钟前
    • Tristan124
    • 较差

    花了三次才看完这部近三个小时的《金发梦露》,畅销书作家演绎的好莱坞女星故事,可观众会当作真实传记去看,太可悲了,它“又一次杀死了梦露!”女演员年纪过大又不够美艳,不写演员在电影和社会中的成绩,夸张的婚姻、恋情描写,让人认为梦露的一生着实太可悲与太丑恶了!这样的片子不值得观看。

    2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较差

    我只能说这不是梦露的传记电影,这是小说想象。主要还是满足了大部分人们想在镜头下看到的那个他们性幻想中的梦露吧。其实挺讨厌的,怎么能把梦露的所有成就降低成男凝社会下的悲剧性产物呢?或许电影是有意想要批评好莱坞对女性的剥削吧,可是整体看下来,却像是无形中刻板化了梦露金发蠢女人的悲剧形象。

    34分钟前
    • 专杀欧美小学鸡
    • 还行

    真的是让人生气的一部片子,气的点还不能用“差”字概括,而是在这么多绚丽手段的包装里,撒了那么多梦露精神世界的(可口的)糖霜,却给不出哪怕一小段真正的、耐人寻味的关系,仿佛人物从头到尾都生活在走马灯包围的真空世界里;以如此想要真实还原的口吻讲述的事情,最后却变得如此肖似八卦小报甚或漫画。可怜的演员们几乎被剥夺得干干净净,虽然所有人那么努力,但除了一具会流泪或(完全相反地)会打骂的皮囊,几乎什么都没剩下。

    36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还行

    因为在绝好的影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额外扣一星。威尼斯后期重磅的片子,明星争议营销风大得很,看完只觉得:太超过了。完全超过了。我并不是因为大家所说的男凝问题反对它,创作者不能拍男凝主题和创作者不该拍坏人犯罪的观点一样,属于带三观看艺术作品了。这个片子的问题在于,作为一个传记,没有挖掘主角可爱风情的来由,没有关注光鲜外表下的独白,只有像罗列生平一样桩桩件件的龃龉而已。她作为一个风情万种的女人,在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个角度和领域,都没有一丁点的主见。有的只是童年创伤、daddy issue、歇斯底里的恋爱脑和没有任何底线的无处不在的镜头。大近景拉到梦露无甚表情的脸上,属于那个时代的传奇人物就这样扁平一览无余。不值得,威尼斯不值得。

    41分钟前
    • 许多熊
    • 很差

    导演是亚当重锤吧,梦露在他眼里只是块等着挨操的肉,连人都不算。这片子根本配不上传记剧情这四个字。你要说拍的是韩国那个张紫妍,我给满分。女主光演性感和脆弱了,可拉倒吧。这片子演的全是梦露被各种男人性侵,堕胎,找爹,不停精神崩溃,最后顶不住挂了,什么东西,三级片吗,以艺术之名,行苟且之事呗。翻了翻梦露的纪录片、各种演出,传记,梦露读过的那些哲学,左翼的书,梦露是个有思想的人,现实也不全是对她的侵害,现实对一个人的伤害是缓慢的,长期的。梦露是有智慧的,有思想的,有抗争的,是有坚强的,这片子别说还原了,就连模仿都不像。推荐一本我正在看的书《玛丽莲梦露 谎言与真相》,600多页,通过梦露的一生,一窥美国社会方方面面,非常精彩。

    43分钟前
    • 悬铃木STRESS
    • 很差

    这部电影把我看到精神创伤。这个女人太可怜了,依旧是如此男凝如此物化的镜头在展现她,一场场没必要的赤裸场面,一遍遍重复被掀起的裙子。然后你告诉我,她人生最大的痛苦都来源于父亲和未出生的孩子。玛丽莲梦露是被制造出的,而诺玛简依旧是个模糊的影子,她到底是谁呢?Stop objectifying her!

    45分钟前
    • DeadVolcano
    • 很差

    抛弃传统传记片四平八稳的拍法,试图呈现Norma Jeane如何扮演、成为“玛丽莲·梦露”的精神过程,不断变化的画幅和色彩、意识流一般地镜头打造了一出视听盛宴,让人们得以体会她对父亲执着般的依赖和对爱的渴望,并游刃有余地使她在“凝视”与“被凝视”中自在转换——她似乎永远都是那个长不大的小女孩诺玛·简,但又是那个被追捧、被消费、被符号化的时代巨星玛丽莲·梦露。打乱时间线索的剪辑手法,更放大了她的荒凉处境与悲剧意味,好莱坞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浮华与颓靡尽收眼底,男权对于女性的玩弄与操控亦无处遁形。Ana撑起了这个角色,从诺玛的纯真、梦露身上的巨星风范到跌入低谷后的落魄都恰到好处,让观影过程更加梦幻和残忍。最后的对镜微笑,是她最后的宣告:我是Norma Jeane,不是Marilyn Monroe

    47分钟前
    • 胖胖Panda
    • 推荐

    这个被恋父情结困扰的梦露的一生有太多不负责任的虚构了。如果是要以物化梦露的方式拍当年梦露被物化的故事,至少应该做到考据和尊重史实,而不是把无中生有的脏水再泼一次,在创作上这叫奸尸,因为导演知道不管怎么拍当事人都无法回应。现在想想关锦鹏没用流言来定义死于流言的阮玲玉,是何等的人性化!

    4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较差

    那些认为这部电影只是在歧视女性(剥削梦露)的人很可能是真正的女性歧视者

    51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年代十佳候选。注定是2020s最叛逆的电影。多米尼克走的太远、太极致了,这是绝无仅有的、险中求生的拍法。运用恐怖片语法实现了对传记片的强拆与摧毁,多米尼克成功的用视听流构筑出一个噬人的梦魇和一个虚构的精神画像,梦露近乎受虐狂般带着自毁倾向在不断地受难中成为了瘫痪的,丧失行动力的牺牲品。长久以来她一直被错误的“观看”,观众自然也成为了共谋者,导演恰是用男性的目光、他们的视像、甚至是那些多变的视点镜头来进行反讽、反诉,从而真正达到反写的效果,开场序曲部分的镜头组也早已说明了导演意图,暴露在聚光灯与照相机闪光灯之下的梦露必将被缓慢杀死。这当然是批判性的、高度反思的创作。影片越往后越意识流了(精神世界的崩塌),梦幻-影像的累积也终于结出了果实。可以为Ana此次的元表演送上影后了!@Venezia79

    52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力荐

    三星單純給高製片質量和完成度以及給到的豐富的好萊塢人類學經驗,看到了瑪麗蓮夢露作為一個男性凝視和美式好萊塢大他者的慾望是如何被生產,然後又如何給Norma Jeane的同一主體性生產造成無法縫合的創傷的。不瞭解夢露的故事,所以無法評價敘事和劇本,無法瞭解虛構和寫實有多少。一個很典型的精神分析案例被這樣擺在熒幕前還是有它能抓住人的點的。片子不如改名叫,好萊塢故事之兩個夢露和父親的形象。好萊塢也是沒太多素材了就拍自己歷史了。以及演員演得真的很可以,respect

    55分钟前
    • Voll-Los
    • 还行

    另一种历史剥削片,主要还是太板正,包括内容和结构,虽说是改编但毕竟挂着梦露的名字又不敢太出格,仅靠些许奇情艳事填满三幕,大体还是照搬维基,再加点道听途说的虚构和想象。实际上把昆汀两部片《无耻混蛋》和《好莱坞往事》看上几遍大概就能知道拍这类片是怎么一回事了,把Daddy画像当成“玫瑰花蕾”来拍,单凭这个可成不了多米尼克口中的旷世名作。

    60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