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韩国剧 Triangle

    Triangle

    评分:
    0.0很差

    分类:韩国剧韩国2014

    主演:金在中,李凡秀,任时完,白珍熙,吴妍秀,李润美,金秉玉,卢英学,金所泫,朴孝俊,林河龙,申承焕,朴孝朱,孙智勋,郑智胤,洪锡天,张东稷,金惠恩 

    导演:刘哲龙 

    猜你喜欢

     剧照

    Triangle 剧照 NO.1Triangle 剧照 NO.2Triangle 剧照 NO.3Triangle 剧照 NO.4Triangle 剧照 NO.5Triangle 剧照 NO.6Triangle 剧照 NO.16Triangle 剧照 NO.17Triangle 剧照 NO.18Triangle 剧照 NO.19Triangle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江原道舍北地区最底层,野狗一般的许英达(金在中 饰)和狐朋狗友们吃喝嫖赌,打架诈骗,无恶不作,和在赌桌上对局的富家公子哥尹杨夏(林时完 饰)俨然分出两个世界的人。美丽女孩吴静熙(白珍熙 饰)的出现,让贵公子和小痞子的对抗进一步升级。与此同时,刀头舔血的英达不可避免卷入凶杀案件之中。在此期间,他遭遇作风彪悍的首尔地方警察厅广域搜查队刑警张东秀(李凡秀 饰),分处黑白两道的英达和东秀,以及挥金如土的杨夏,在激烈碰撞的同时,渐渐知晓彼此之间令人难以置信的渊源与联系。   童年凄苦的命运,让三个男人拥有了跌宕曲折的人生。

     长篇影评

     1 ) 鲁本·奥斯特伦德:美是一种货币【译】

    作者:Damon Wise / Deadline(2022年5月20日)

    校对:覃天

    译文首发于《虹膜》


    在短短十年间,鲁本·奥斯特伦德已经确立了自己作为一名新的戛纳电影节大师的地位,并且轻松完成了进阶——2011年的《儿戏》在导演双周单元亮相,2014年的《游客》晋升了一种关注单元——然后就是2017年的讽刺佳作《方形》一举夺得金棕榈奖。今年,他带着由哈里斯·迪金森、查尔比·迪恩·科里克和伍迪·哈里森主演的《悲情三角》回归(译者注:鲁本已经凭借本片跻身了双金棕榈得主的行列)。这位瑞典导演兴高采烈地跟记者分享了一切——甚至包括影片的结局——但他的电影与其说是关于故事情节,不如说是关于人,而他最新的主题——时尚界,为他的忧郁思想提供了大量养分。

    问:重回戛纳的感觉如何?再度入围主竞赛会紧张吗?

    鲁本:对于回到这里我并不觉得紧张,但在等待入选通知的时候还是挺绷着的,甚至有点心烦。现在当然已经放松下来了,对于能够再次入围主竞赛单元,我感到很高兴和欣慰,也非常期待给观众看到这部电影。这次比较特别的是,自从疫情爆发后,限制终于放宽了不少,所以我期待着在电影节上,我们能够一起回到电影院的氛围中去。

    问:能简单介绍一下《悲情三角》吗?

    鲁本:首先,我可以告诉你「悲情三角」是什么意思。如果你的眉毛之间有一道皱纹,它在瑞典语中被称为「麻烦纹」(the trouble wrinkle),意思是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麻烦,就会长出这种皱纹。但是你只需要打一针肉毒杆菌就可以在15分钟内抚平它。这是一个来自整容手术的术语——不是整形手术,而是整容手术——我认为这很滑稽。它就像一个关于表面和美丽的黑暗而滑稽的评论——我们对美丽、外表的迷恋,以及我们往往相信,如果我们能在自身周遭构建起一个强大的外壳,我们的内在问题就将随之得到解决。

    问:这个故事是关于时尚界的,是吗?

    鲁本:是的。而我之所以选择以时尚界和美容业作为新片的背景,是因为我的妻子,我们俩在2014年左右相识,她是一位时尚摄影师。认识她的时候,我很想了解关于时尚界的事情——它有一些可怕的方面,同时又很有吸引力。她告诉了我很多关于男模的事情,例如男模特并不被认为是一个地位很高的职业;男模的收入是女模的三分之一或更少,所以这可以说是我们社会的一面镜子,两性的角色对调了。我的意思是,这是为数不多的男性收入低于女性的职业之一。因此,以这个为出发点,我对「美是一种货币」的概念产生了兴趣。

    问:影片是如何以此为起点发展起来的?

    鲁本:故事首先从时尚界开始,然后登上了一艘豪华游艇,最后落脚在一个荒岛——影片基本上就发生在这三个不同的场景。

    问:影片的演员阵容很强大,是有一位突出的主角,还是说侧重于群戏?

    鲁本:应该说有两位主角。一位是哈里斯·迪金森,他是英国人,在片中扮演一名男模特。另一位是查尔比·迪恩·科里克,她是南非人,在片中扮演一名女模特。这对夫妇将是整部影片的焦点。但在许多方面,它也是一部群戏电影,因为在游艇和岛上,大概有八名演员同场飙戏,我们为每一个人都安排了相当吃重的戏份。我们有来自菲律宾、德国、法国、瑞典、丹麦、美国和英国的演员,所以这部影片也是十分国际化的。

    问:《方形》曾因150分钟的片长而受到抨击,这部影片的时长如何?

    鲁本:这一次其实也差不太多。但这个故事本身是需要花时间来铺陈的,毕竟我们还有三个主要的场景。我希望它能像壁画一样,让观众有一种成人版过山车的丰富体验——因为它将会很有趣,但完全是为成年人准备的。

    问:意思是说会有成人内容吗?

    鲁本:并没有具体地指向。或许有些内容是挺成人的,我现在还不能说太多,但肯定有些东西不是家长想让孩子看到的。

    问:这部电影完全是诞生于疫情时代的一部作品,是吗?

    鲁本:没错。我们是从2020年1月开始筹拍的。当时疫情刚出现苗头,并且很快蔓延到了欧洲,我的脑海中几乎立即响起了警钟。于是我们开始抓紧拍摄。因为封锁政策,我们在三月中止了拍摄,一直等到了秋天。事实上,我们在六月也拍了一点镜头:我们把伍迪·哈里森请到了瑞典,并且争取在封锁前的窗口期拍完了这一部分。然后我们飞到了希腊,拍了影片最后的部分,刚好赶在又一次封锁的前一天杀青。所以说,我们拍摄这部影片时几乎是在和疫情打游击。

    问:你们在希腊拍摄的时候,是不是还需要和人群保持距离?

    鲁本:是的。希腊有一些政策——比如说我们没办法都登上同一艘船,诸如此类。我们有一次做了1160人次的核酸检测,幸运的是,所有人都是阴性,只要有一例阳性,整个拍摄或许就会泡汤,整部电影也无限延期。尤其我们当时要拍摄在游艇上的戏份,租金可不便宜。当然,拍摄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整个经验也很棒,因为所有人都配合无间,能够抛开分歧,协作解决问题。所以,尽管有诸多问题,我们的拍摄还算顺利。

    问:整个世界在过去五六年也改变了许多,这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鲁本:当然。我认为《不要抬头》是一部很棒的电影,即使它试图(刻意)讽刺,它仍然是准确的。这些事情正在发生!但显然,我关注的是更小的层面。我对人类之间的社会互动更感兴趣,当我们产生某种尴尬的时候,或是处理丢脸的恐惧等等情况。

    但影片中的某些部分确实是呼应时代的。比如,在游艇上,伍迪·哈里森扮演的信奉马克思主义的船长,对船上的客人——那些富有的乘客进行报复,刻意在天气不好的时候进行晚宴。所有的乘客不得不在暴风雨来临时吃大餐,而这将会演变成一场混乱。只有一个人没有晕船,他是一位俄罗斯寡头。所以,来自美国的共产主义者和来自俄罗斯的资本家,坐在一起喝酒,开始谈论政治。

    我成长于八九十年代,东方和西方阵营不断地将各自的意识形态推向对方,到了现在,突然之间发生了乌克兰这档事,我们似乎又回到了这种东方/西方阵营的思维模式。在许多方面,它是如此的过时,但它确实又发生了。

    问:你2014年的作品《游客》被好莱坞翻拍成了《每况愈下》,你和那部电影有关系吗?

    鲁本:没有,我放手让他们去拍了。我很高兴他们想要进行翻拍,而且我认为让他们拍出自己的版本很重要。我没有任何异议。你可以将其看作一部戏剧在剧场反复上演——每个人都有机会呈现自己的版本。而且那部电影里确实有几场不错的戏,我对此倒是有点嫉妒。

    问:回过头去看《游客》这部作品,它可以算作是你的突破之作吧?

    鲁本:对我来说,《游客》确实是我开始关注男性行为的第一部电影——包括男性形象以及这个时代的男性身份。然后《方形》也在探索身为一个男人的意义,我们在挣扎什么,外部世界是如何看待我们的?可以说,在许多方面,《悲情三角》是这个三部曲中的收官之作,它真正在探究身为一个男人意味着什么。我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到了很多灵感。

    问:这部电影改变了你对时尚界的观念吗?

    鲁本:没有。我的意思是,从事时尚界的都是很好的、正常的人,他们与其他行业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只要你了解他们,你就不会因为他们对服装的痴迷而感到震惊了。我不喜欢时尚界的一点是,它试图通过利用我们的不安全感向我们推销服装和产品。

    举例来说——影片中也有所表现——如果你关注那些非常奢华的品牌,你会发现他们的模特基本上从来不笑,似乎在看不起消费者。就像是,他们处于等级制度的顶端,而这些衣服的销售实际上是为了让你在所属的社会群体中伪装自己。所以,如果你为那些服装豪掷千金,你也可以站在等级制度的顶端,看不起其他的人。反过来,品牌越廉价,他们的模特就越是面带微笑、热情洋溢,就像是,「也许我们都处于这个三角形等级的底部,但我们会一起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我想说的是,时尚界对于社会学的知识了如指掌。


    原文链接:

    //deadline.com/2022/05/ruben-ostlunds-triangle-of-sadness-cannes-competition-1235019444/

     2 ) 双金棕榈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的男人三部曲

    (欢迎在我的B站频道,观看《悲情三角》视频版影评)

    Part 1:Ruben Östlund 是谁?

    这位导演的性格实在是太有趣了!

    他经常在采访里说,自己是拍滑雪影片出身,进电影学院之前对电影史完全不了解——是个门外汉。

    一方面他喜欢瑞典大师罗伊·安德森的电影,

    一方面他受教于哥德堡电影学院老师的教诲

    “Look into the core of the pain to be a human being.”

    于是,鲁本·奥斯特伦德就从自己的生活出发,

    开始摸索电影应该如何挖掘:“生而为人的痛苦”。

    他先是拍摄了一个短片,关于自己的父母时隔21年后,第一次谈论两人离婚的始末。

    鲁本·奥斯特伦德对这种,人们会本能的「闭口不谈」的事情特别敏感。

    他特别想去追问,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开口谈论某些问题?

    比如一夜情之后,两个成年人会如何对话?

    比如和女朋友约会,如何讨论到底该谁买单?

    鲁本·奥斯特伦德认为,如果他的电影能给到观众一个契机,

    去谈论这些事情,那么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所以他把观众拉进电影故事的方式非常特别,

    那就是制造一个典型的 Ruben Östlund 困境。

    Part 2 Ruben Östlund Situation

    以他最近的「男人困境三部曲」为例。

    在《游客》中,是丈夫也是父亲的Thomas,

    因为害怕雪崩而丢下了妻子和孩子,

    事后却无法承认和面对自己的胆怯,最终彻底崩溃。

    在《方形》中,艺术策展人 Christian

    因为丢了钱包和手机,

    向一整栋楼的居民散步恐吓信,

    私生活的失控也导致了他在工作上的失职,

    个人信誉和职业生涯尽失。

    在《悲情三角》中,模特Carl先是被困在与女友的不对等关系中,

    之后又面临了更大的生存困境。

    也许是多年拍摄滑雪电影的经历,

    鲁本·奥斯特伦德的电影总是喜欢从「一场雪崩」开始。

    首先,设定一个空间场景,

    可以是雪山、度假村、艺术馆、游艇或小岛等等。

    然后,让身处其中的角色,遇到一场意外,

    可以是雪崩,丢钱包,沉船等等。

    导致他们犯下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不大,

    但是却有些丢人,至少是你不想在公开场合承认的那种。

    鲁本·奥斯特伦德特别喜欢去探讨,现代人在道德困境下的反应。

    也就是人在自私自利的本性,与维持社会身份和道德尊严之间的矛盾。

    经典的「鲁本·奥斯特伦德困境」让会角色面临两种选择,

    一种是直接认错,也是他故事中的角色通常不会选择的解决方案。

    另一种就是否认,故事中的男性角色通常会为了面子,

    让一个「小雪球」越滚越大,发展成一个人的情感、家庭和职业危机。

    最终,整部电影变成一场社会实验和人类观察,

    通过把观众带入人物的困境之中,

    引发大家去思考自己会如何反应。

    鲁本·奥斯特伦德尤其对自己的生活圈层感兴趣,

    正因为知道欧洲人不喜欢谈移民问题,

    不想面对阶级差异和意识形态的问题,

    他才一再的在电影里去挑战现代社会中的信任,

    去刺破那些人人平等的谎言。

    甚至用一整部电影,抓住中产阶级精英的小辫子不放,直到他们完全崩溃。

    鲁本·奥斯特伦德说自己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Youtube Video,Google Image 和社会调查。

    他说自己对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感兴趣后,

    就会在网上搜索,例如 Worst man cry 的视频。

    在画电影分镜的时候,会到谷歌图片里找灵感。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会去看很多社会学研究资料。

    看多了鲁本·奥斯特伦德的采访,

    我觉得他本人就像他电影里的角色一样。

    例如在谈到《悲情三角》的创作时,

    他说自己就曾和身为时尚摄影师的妻子争论到底谁该为晚餐买单。

    So, if you go the Hôtel Martinez (Cannes, France) and you look into the elevator shaft you probably will find a 50 euro bill there.

    如果你去到戛纳的 Martinez 酒店,在电梯井里很有可能找到50欧元纸币。

    在《游客》被瑞典选送奥斯卡角逐最佳外语片时,由于没有入围,他在酒店里哭到崩溃。

    Part 3 空间、建筑与社会隐喻

    让我们说回社会学研究,

    这次重看鲁本·奥斯特伦德的三部电影,他选择的空间都非常有趣。

    例如:《游客》最后的巴士,《悲情三角》中的游艇,

    相信大家都能感觉出来其中对于社会或者国家的比喻。

    你可能甚至会觉得,这个想法有点简单,

    例如荒岛实验,把社会阶层倒置之类的。

    这谁都想得到,但是就是这样的简单类比,

    近些年不断地出现在金棕榈的电影里。

    早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就提出了著名的「船喻」,

    将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治理

    比作指挥一艘在茫茫大海上颠簸航行的木船。

    他将集体公民比作这艘木船的拥有者即船东,

    船东是所有者,但是缺乏必备的航海知识;

    喧嚣的政客是吵闹的水手;

    而哲学家(哲人王)则是观星者兼掌舵人,

    他知晓船的航向并熟练掌握着驾驭船只的「航海术」。

    尽管水手们自夸掌握着这一技术并总是积极地向船东争取掌舵权,

    甚至不惜动用酒精和毒品、并贬损作为掌舵人的哲学家,

    但实际上他们一无所知。

    借助这一隐喻,一个国家治理的现状显得通俗易懂。

    这一隐喻,显然在《悲情三角》中被挪用。

    只不过,导演似乎在其中另外添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的「大厦隐喻」。

    这一空间隐喻将一个社会整体分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代表着文化与政治的权力结构,

    对应的经济基础代表着生产方式与劳动关系。

    上层建筑在影片中被简化为富商与贵族游客,

    而中层则是中产阶级消费者,以及保证整个游艇正常运转的服务人员,

    以领班为代表负责执行体制的规则,满足贵族乘客们的愿望,就算是船长也能不例外。(擦并不存在的船帆)

    游艇的底层还住着水手、厨师和清洁工,

    影片还特意强调了作为乘客的俄罗斯商富商,

    由于没有见过引擎室的工作人员而发生的争执。

    「大厦隐喻」在另一部金棕榈影片《寄生虫》中也尤为明显。

    这些比喻对于我们来说,甚至已经不算是「隐喻」了。

    更重要的是导演如何把这个比喻用影像和空间呈现出来。

    《寄生虫》给人印象深刻的转折,

    是一场暴雨带给不同居住环境的人,怎样天翻地覆的影响。

    而《悲情三角》里我最喜欢的桥段,

    是借用晕船和生理系统的崩溃,

    让乘客们不再能伪装出体面的模样,

    把他们打回原形,还原为人的样子,

    在生存危机下被独孤、绝望和恐惧笼罩。

    而清洁工们听着摇滚乐,彻夜打扫乘客们的污秽,

    他们集体的工作形态,相互协作的效率,

    与上层乘客们处在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悲情三角》里的阶级分化不仅仅是空间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比如二刷的时候,你会发现第一次推开Carl的房门,

    问他要不要客房服务的就是 Tolet Manager Abigail。

    他们之间的一门之隔,也是是两个阶层之间,

    默认地选择互不打扰,避免接触的生存法则。

    一旦产生交集,也可能是毁灭性的。

    例如 Carl 的投诉让水手丢掉了工作。

    一旦 Abigail 有机会跃升社会阶层,

    也有可能会对阻碍她的人产生杀意。

    空间上的隔离只是电影的表层结构,

    而导演要指向的是我们内心的阻隔,

    只有我们意识到了自己在回避问题,

    才会想到为社会空间的固化做点什么。

    Part 4 Ruben Östlund 的悲喜剧

    鲁本·奥斯特伦德的故事,

    总是关于难以抉择的道德和生存困境,

    但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却看得乐在其中。

    因为他太擅长把观众放在第三视角了,

    在公共空间里比如《游客》里的清洁工,

    《悲情三角》里的出租车司机等等。

    在故事场景和私密空间里,

    导演还特别喜欢设置小孩和宠物的在场,

    制造一个严肃场景的同时,

    却充满了戏剧化的气氛。

    再加上巧妙地利用空间里的环境音,

    例如《游客》里漫长的上山传动带一直发出诡异的声音,

    就像这个正在被沉默和谎言肢解的家庭。

    《方形》里的艺术装置,

    不断地打断一夜情过后的男女对话。

    而《悲情三角》租出车里的雨刷器,

    制造着这对情侣之间的尴尬气氛。

    还有那些一直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昆虫,

    都是导演特意用后期特效创造出来的,

    让观众产生【临场感】的元素。

    最后,鲁本·奥斯特伦德说自己的电影很简单,

    在一个空间(Space)里的,

    一个群体(Group)中的个体,

    如何试图保全自己的面子(Face)。

    故事通常围绕着三个关键词

    也就是讨论一个重要议题(Important),

    关于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Sad),

    深陷其中的人却略显滑稽(Funny)。

    于是,就形成了这三部电影里的

    三个男性角色(Tomas、Christian、Carl)

    在《游客》获得成功后,

    鲁本·奥斯特伦德说他早就想好了,

    下一部电影《悲情三角》要搞个大的,

    从时尚圈、到亿万游艇,再到无人荒岛。

    并且他的下一部作品也确定了,

    故事将发生在一架封闭的飞机上,

    名片暂定为《娱乐系统暂停》。

    相信你肯定也会想看看,

    现代人会如何在飞机上度过

    没有娱乐节目的十几个小时。

    鲁本·奥斯特伦德在拍摄电影之初,

    就说自己一定要拍摄与观众互动的电影。

    他和制片人 Erik Hemmendorff 在成立「平台 Plattform Produktion」 电影公司的时候,

    更是扬言要做一个不撒谎的制作公司。

    他一再地用电影去挑战观众们的底线,

    讲述几个移民的孩子如何打劫中产阶级白人的小孩儿。

    去展现一个家庭中男人的崩溃,

    更是拿所有阶层的人来开玩笑,

    把艺术圈和时尚圈的人都讽刺一遍。

    很多时候,投资人们都认为这将是鲁本·奥斯特伦德的最后一部影片了,

    结果20多年来,他和最初的制片人一路搭档,拿了两个金棕榈!

    这个当年的电影门外汉,没有理由不开心!

    好啦,感谢你看到这里,

    以上就是我在大银幕二刷《悲情三角》,

    以及回顾「男人困境三部曲」的感受。

    欢迎分享你对影片和导演的看法。

    好电影和书一样,值得被反复观看

    我是小玄儿,我们下期再见

    2022年11月10日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北美新片测评&电影蓝光套装收藏

    蓝光碟收藏|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 讲述的快乐与僭越的体验

    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3 ) 三个篇章的社会学剪影

    本片的很多冲突片段都可以放在个体和社会学两个层面从微观和宏观去品味。

    从第一段模特在演绎定制奢牌和大众成衣时的两副嘴脸埋下线索,到男女线索人因为账单的争持上升到话语权之争再上升到人类个体为结合合作时对个人权利的让渡和义务的承揽,在这里看到的不只是男女的冲突与妥协,更是家庭作为人类社会最基层的细胞所蕴含的人与人关系的政治;

    第二段从豪华游轮在暴风雨中的迷航看到最顶层的两个人———最有钱的人和掌控船舵的人仍在扯意识形态之争,高层乘客们从优雅虚伪到在呕吐物中挣扎,中层技术官僚只会循规蹈矩尽力维系体制和体面,而底层员工则头戴耳机充耳不闻惊涛骇浪,有条不紊默默清理所有秽物。这船就是一个既有人类社会的缩影:最顶层的务虚与荒唐,高层的虚伪与脆弱,中层的庸碌与驯化,底层的无知与无奈。于是急转直下,自己生产的手榴弹爆了自己的船,自己革了自己的命。

    第三章既有社会崩塌后幸存者在荒岛上重构社会组织架构:于是掌握生存技能和资源供给的亚裔底层大妈一跃成为母系社会的族长,其余亿万富豪,技术官僚都必须重新在这一原始系统下重新定位。讽刺的是即便重构的社会仍然会为男主这样漂亮脸蛋的寄生物留下优渥的生存空间。女主与亚裔大妈的冲突从个体上看是嫉妒,从社会学上看是母系社会交配权和治权的争夺。即至神来之笔,失语的残障人发现了荒岛上兜售奢侈品的小贩却无法沟通,而亚裔大妈和女主发现了荒岛其实一直就是一个豪华自然度假区时,重构社会与既有社会的秩序又开始冲撞。亚裔大妈举着石头试图偷袭时的眼神令人难忘:泯灭掉人性杀掉女主,她似乎可以回到母系社会继续当族长,维持那个可笑的小社会,一如之前那帮宝塔尖上的人用话术,权势,规则所做的最虚伪肮脏的“大便生意”一样;放下石头,放女主生路,她可以保全自身的纯洁温良,但却要重新戴上金箍,像牲口一样咬着嚼子在一座宏伟大厦的底层继续煎熬着大多数三体人一样无儿无女无牵无挂贱如蝼蚁的残生。

    最后的镜头小白脸男主在奔跑,不知是后知后觉忽然体悟亚裔大妈与女友独处会带来的潜在风险,还是得知女友被害时的激愤,亦或是得知度假村真相的狂喜,戛然而止,开放结局,一如我们当下的人类社会这艘老旧航船正在驶入的未知而颠簸的水域。

    需要肯定的是这是近期难得一见的将讽刺沁入每个画面的拍案叫绝之作,是我个人自动画短片《少数人的晚餐》以来看到的最有趣生动的讽刺片和发人深省的伦理片。原本傲慢虚伪无知荒谬的,教她堕入粪秽宛若地狱罪罚;原本冷血视人命与草芥的,叫他们尝尝自家贩卖的榴弹味道;真真是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恰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下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4 ) 濒于失控边缘的低俗闹剧

    五年前,一部以候补身份进入竞赛单元的电影最终以黑马姿态拿下金棕榈大奖,令人无比错愕!没想到在五年后,我们再次看到瑞典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在戛纳颁奖礼上手捧金棕榈奖,诧异感也许没上次强烈,因为他没像上回那样在台上手舞足蹈炫耀一番。但无论如何,谁也没料到能轻松迈进双金棕榈俱乐部的导演不是什么专攻沉闷艺术片的影坛大师,而是一位擅长拍摄讽刺喜剧的北欧导演。

    这倒是可以让人瞥见当今观众口味的几何级变化,逐渐转向更容易引发争议的阶级话题,曾几何时,这些充斥着屎尿屁的作品难登高雅之堂,而如今这些伪装成低俗闹剧的类型却成为了各大艺术电影节的座上客,一不小心更摇身成为风靡全球的娱乐电影。也许《寄生虫》翻开了一个新的电影史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后来的模仿者轻轻松松就能拥有同等过硬的艺术质量与针砭现实的力量。

    《悲情三角》再次展现了奥斯特伦德的创作与野心的方向,延续了《方形》的多线叙事,不再有核心人物,而是各具身份标签的人物群像:男女模特、化肥公司老板、船长、军火制造商、厕所清洁工等等好不热闹。这些人物无一例外被动地与其所从事职业的刻板印象捆绑起来,成为剧本尖刻挖苦的对象。这种做法无疑相当成功,观众无需动脑,一眼便看穿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弱点,令导演更容易操控所谓的各种批判话题:从模特界的势利眼,到上流社会的道貌岸然,再到劳工阶级的心狠手辣。当然,最大坏处就是人物失去了深度与复杂性,与其说是角色,倒不如说是各色木偶——被贴上标签遵循某种阶级特性运动的木偶。

    鲁本在叙事结构下了不少工夫,三段三个场景,分别阐述不同的主题,倒是要比以往的段子拼凑故事更有心思。特别是豪华游艇的中段,群戏水准不俗,仿佛多个声部渐渐合奏出催眠的旋律。那种漫不经心的节奏伴随着不断倾斜的船体内部,酝酿出导演最擅长的恶趣味大爆发,真是近年难得一见令人厌恶至极,却又禁不住捧腹大笑的经典场面。

    表面上看来,导演讽刺上流社会,以及那些一心想攀附而扶摇直上的小人物,从模特到女领班,再到厕所清洁工,这些角色或多或少总染上了人性的恶疾,在第三部分荒岛戏里展示得淋漓尽致。换一个角度来看,奥斯特伦德不止是在批判阶级,他对人的批判更是体无完肤,也许在他眼中,在极端的环境之下,人很可能是世界上最丑恶的物种。

    这类偏激的观点使得他的作品越来越缺乏情节的建构与铺垫,更依赖某些花哨的点子而迅速滑向某类议题的展示,缺乏情节与情感的过渡,一上来没两句就要逗你发笑,这便是他的作品远不如奉俊昊的那么有趣和值得咀嚼。然而,却无意中契合了当下的时代特征:碎片化、去中心、狂热、偏激、濒于失控的边缘。

     5 ) (含剧透)小生油头粉面,富豪粪坑蝶泳

    小生油头粉面,富豪粪坑蝶泳。以此描述今年的金棕榈奖电影《悲情三角》并非耸人听闻,而是字面本意。《悲情三角》并未延续导演此前洞察现代生活的深刻和批判的机锋。费了大劲儿闹腾了两个半小时,清洗了不知道多少次摄像机上的(道具)呕吐物后,本片讲的正是油头粉面和粪坑蝶泳这一体两面的事儿。

    《悲情三角》的序幕即是一群仅着修身长裤的男模在眼前晃悠,一群完美符合人们对“时尚人士”刻板印象的时尚人士在为即将到来的大秀在面试他们。有着一具完美躯体和一个完美头颅的男主角卡尔(Carl)正是男模中的一员。

    他正在接受指导——“有韵律地走来”,“收起你眉间的悲情三角”……原来,“悲情三角”这个片名正是对时尚业的讽刺:选一个绝不会被冲的概念(nuance,dynamic,diverse…),用狗屁不通文学生成器产出一段废话,便可卖出天价并实行配货制。

    正片在此开始,由三幕组成。第一幕,男主角卡尔和女友Yaya就餐完毕,侍者送上账单。Yaya对镜自照,认真补妆。卡尔和Yaya随即就“你挣得比我多但我总在买单”一事从餐厅吵到出租车,又吵到酒店。

    第二幕,卡尔和Yaya乱入富豪聚居地——游艇,整日自拍P图。船长先是把自己锁起来自闭,又在醉醺醺中开启了“船长晚餐”。风暴把游艇吹得东倒西歪,光鲜亮丽的晚餐渐渐失控。人们上吐下泻,挂着救生衣瑟瑟发抖。豪华套间内的马桶倒灌,粪坑蝶泳一语成谶。

    第三幕,几个(疑似)原住民的黑人小哥的手榴弹让游艇灰飞烟灭。幸存者们流落荒岛,没有上演大逃杀,而是混吃等死。补充:幸好艇上的厕所清洁工,一位东南亚女性Abigail天赋异禀,抓鱼、生活、组织采集,不然前者将不能混吃,只能等死。

    《悲情三角》延续了鲁本·奥斯特伦德几部前作的主题:现代生活的虚假,中产阶级的虚伪,社会连接的摇摇欲坠,和个人精神的沉沦殆尽。

    现代文明诚然教会了人们时刻表演礼节和风度,却无法有力激励甚至是强迫人们对“他者”承担责任。

    人们谨慎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谨慎地维持与他人间温情脉脉又不可跨越的边界,以保持正确、安全和体面。

    而鲁本·奥斯特伦德则以惊人的敏锐在生活中捕捉一个个这种边界破裂的情境,将其放大。他让人物在此类情境中徒劳适应,最终丑态百出。形形色色的“中产阶级现形记”直接指向现代社会已泥足深陷,无力向前的症候——

    在《游客》中,圆满的中产家庭因为一次虚张声势的雪崩和父亲危急时刻的独自跑路而发生裂痕。父亲理直气壮地接受了自己“本能”的自私和懦弱,却不能接受其男性气质和家长尊严在妻、子面前的崩坏。而家庭需要继续,生活需要继续。

    片尾,在又一次的茫茫雪景中,夫妻联手演了一出“英雄救美”来重建家长权威,只是这次连两个孩子都看不下去了。

    在《方形》中,艺术家打造一个互爱互助的“方形”,敦促人们重思如何作为共同体而存在,但艺术家本人和他的同事们却在和“他者”(移民、有色人种、精神障碍者……甚至是一夜风流的对象)的相遇中一次次暴露出与“方形”理念对立的自矜、利己和傲慢。

    《方形》仿佛在暗示:北欧国家敞开国门接纳了难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个体北欧人“不接受,不拒绝,不负责”的态度或许集体地决定了难民在社会中的隐形。

    如此,“方形”不能隔开冷漠和敌意,后者将如大海源源不绝涌入方形。“方形”本身就是无远弗届的高墙。

    《悲情三角》的第一幕延续了这种老辣的力度。在我看来,这一幕生动刻画的,不是人们在性别期待前的焦虑失措,而是现代人对于一切关系的“无能”。

    餐桌冲突的起源,倒不是男主角卡尔或女主角Yaya抠门,而是“爱情”以及任何人际关系本身都隐含着对于“对等”的实际期待——当人们强调他们对平等关系的渴望,他们实则在期待“付出对等于回报”。

    但任何关系一旦还原为“对等”,则失去了浪漫化的金色外衣和粉红泡泡。此间种种,不能细想,必须心照不宣——甚至不能失望,因为现代社会教育我们,要尊重边界。

    鲁本·奥斯特伦德准确地捕捉了这种张力——人们期待比“对等”更多的关系,却已无力使其成为可能。作为体面人,失望的卡尔在高档餐厅安抚着被揭穿而恼羞成怒的女伴Yaya,终于忍到回了酒店,进了电梯,大展“男性气概”——堵住电梯门对她大吼。

    更为有趣的是,而互揭底裤、撕破脸皮的两人,竟然没一会儿工夫就如《游客》中那般欣然和好,更显现代人色厉内荏的“空心”本质。

    然而在《悲情三角》中,除了第一幕外,我们已无法看到鲁本·奥斯特伦德让人物轻轻滑进一个个他从生活中以艺术家的敏锐捕捉到的尴尬情境。

    他似乎没兴趣让游艇上的这群人有“搞笑”之外的任何形象了。观看白天在甲板上让所有服务人员排队玩海上滑梯以取乐的无聊富婆穿着塑身内衣在呕吐物中从厕所一头滚到另一头是挺好笑的,但她曾经的空虚和此刻的惨状于银幕前的我而言,诚然是“内心毫无波动,只是想笑”。

    而鲁本·奥斯特伦德甚至狠心地让富婆在海中泡的发白的尸体漂上海滩,以便安排她的丈夫,一位俄罗斯富豪抱着她一边嚎一边从尸僵的手指和脖子取下blingbling的戒指和项链,仿佛只为再对现代人的虚伪来上批判一击。

    这样的情节,这样的人物,俨然是鲁本·奥斯特伦德手中的提线木偶,他们喋喋不休地传递给我们一个熟知的真理——富人都是混球。

    在我看来,这个真理过于简单,无须强化记忆,更无须影片冗长的第三幕“岛”。鲁本·奥斯特伦德让黄种人清洁工Abigail翻身当家做主人,并迅速暴露出强势和贪婪的一面,让岛上最俊的白种人小伙卡尔陪床,“我难道不该得到一些好处(advantage)吗?”仿佛在说——“得志便猖狂”乃寻常人性而已。

    而Abigail捕鱼时矫健的身姿和白人男性们杀驴时的一惊一乍的残忍对比,又显然是对全体“文明人”的一记地图炮。

    接近结尾处,Yaya到达了这个“原始”荒岛的另一端——一个充斥着廉价人造景的度假村。还没学利索英语的原住民小哥用木棍撑着一揽子古驰、香奈儿、爱马仕包包兜售。因中风而半身不遂的失语女性激动落泪,却只能继续喊出“In den Wolken”。

    至此,她的“In den Wolken”已经喊了接近两个半小时,此句的讥讽(富人之思想和行为均不接地气高高飘在云端)也再无法激起如首次喊出时的笑声——笑麻了。

    在荷兰的一个本地电影节观看《悲情三角》时,全场笑声雷动。甚至,有时包袱还没抖出时,已有人预演式地欢笑。即使是电影结尾处图穷匕见之时——Abigail试图杀死Yaya的那一刻,也不例外。人们似乎并不在意鲁本·奥斯特伦德越来越大的特写所渲染的杀机。

    或者说,在Abigail和Yaya开始登山之时,人们就在不无快乐地期待,是她杀了她,还是她杀了她?导演成功地让所有人像看猴戏似的轻松观影——小嘴一咧,整个世界“雨我无瓜”。鲁本·奥斯特伦德最拿手的道德和伦理焦虑,这次没有扰动观众。

    当镜头由Abigail又不忍又决绝的眼神转向林中狂奔的卡尔,随后戛然而止时,让我听得已经有些厌烦的笑声亦戛然而止。人们稍作等待,随后端起空酒杯,叠好薯片袋,拎起包,有序离场。但那未曾停歇的沉重的、真实的、无法可解的生活还在继续。

    那一刻,在笑了两个半小时后,面部肌肉有些僵硬的我甚至不知该跟身旁的人讨论些什么。若以鲁本·奥斯特伦德曾经的宣言——“我热衷于电影,因为就改变人类行为而言,电影是强大的”——而言,笑声之外,别无其他的《悲情三角》大概既不能激发认知层面的反思,也不能引导行为层面的改变。

     6 ) 拿下戛纳最高奖项,《悲情三角》有多惊艳?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巧的是,在人类社会也往往如此。

    一对情侣,存在第三者“威胁”时,情侣之间求生欲更强;害怕失去,所以珍惜。

    一座邮轮,乘客、管理者和服务员,以金钱为轴心,运行稳定;海盗出现时,一切玩完。

    一座孤岛,会捕鱼的服务员摇身成为领导者,富豪和管理者听命执行,不守规矩和一无是处的人被奴役;当现代文明介入时,稳定关系顷刻瓦解。

    《悲情三角》明面上讲的是:一对情侣卡尔和亚雅,乘邮轮旅行,邮轮被海盗毁掉,逃生者漂流到一座孤岛;

    服务员凭借野外求生能力,成为孤岛上的领导者;

    为了生存、迫于权势,卡尔成为服务员的性奴,亚雅得到了食物,这对情侣和服务员形成稳定的“悲情三角”关系。

    人类社会的一切平衡,都是脆弱的。斗争是常态,平和是缓冲。这是《悲情三角》的隐喻。

    小到一对情侣,大到一个社会,凡事细究,漏洞百出。

    卡尔和亚雅是情侣,在餐厅约会。

    服务员递上账单时,问题来了。

    卡尔:你看到菜单了吗?潜台词:我在等你买单。

    亚雅:没看到。潜台词:买单是男生的事。

    卡尔:你昨晚说今天你来买单。潜台词:本来我可以买单,但是你承诺了你买单。

    亚雅生气了,把银行卡给服务员结账。

    服务员说,卡刷不了。

    亚雅从钱包里找现金,现金只有50欧,不够用。

    矛盾逐步激化……两人从餐馆,到出租车上,到酒店,吵了一路。

    在酒店房间里,他们平静下来,开始坦诚沟通。

    卡尔说,我不喜欢人们对男性女性的刻板印象——社会默认男性要负责买单这类事。我希望我们是平等的。

    亚雅说,我是个模特,可能怀孕,没法工作,所以要找一个愿意照顾我的男人。

    这一场冲突里,导演从一个买单的行为,探讨两性关系和文化的微妙。让人联想到,人类从刚开始直立行走到如今,两性分工的演变历史。

    《悲情三角》获得今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导演是奥本·奥斯特伦德。其执导的《方形》同样获得金棕榈奖。可见,奥本电影是戛纳评委的偏爱。

    《悲情三角》分三个段落,第一个约会买单的段落,相对不那么“惊艳”,但细看之下,戏剧张力登峰造极。

    情节的拿捏,有点像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特别是一点一点推向高潮的渲染,结局炸裂,冲击神经,观感类似阿伦诺夫斯基的《梦之安魂曲》。

    第二个段落,在邮轮上,高潮戏是“舰长宴会”。本该优雅舒适的晚宴,遇到风暴,演变成晕船、呕吐名场面;

    广播室里,喝醉的舰长和富翁,展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辩论;

    终于风平浪静,海盗却出现,将邮轮击沉。

    第三个段落,孤岛上,原本是邮轮上的底层人物、又矮又老又丑的服务员,此刻凭借出色的捕鱼和取火技术,称霸孤岛;

    富翁、舰长、大堂经理不得不听命于服务员。

    卡尔沦为服务员的性奴,亚雅得到了卡尔送来的食物。

    结局,亚雅和服务员去巡岛,发现一处度假景区!在文明世界里,服务员无法继续称霸,于是试图将亚雅灭口,卡尔也被追杀……

    电影到这里结束。只留下一个平衡被打破的“三角”,不难猜,结局一定是悲剧。

     短评

    B+. 一次对“外表”层层外推的讽刺演绎:从时尚界的肤浅,到上流阶层的伪善,最后放大到人类本质的虚伪。扎实的剧作和精准的调度为喜剧提供了十足的可看性。Part 2像是富人的《玩乐时间》,在游艇构成的封闭空间里,实现从秩序的荒诞到失序的疯狂,最后变成字面意义上的shit show;Part 3在创意和执行上都略逊一筹,但它也是电影作为“社会实验”必不可少的延伸:通过抹平旧制度,尝试建立新秩序,最后还是被一把拍了个稀巴烂。管你是穷是富,在权力面前,天下乌鸦一般黑。2022.5.21 Debussy

    9分钟前
    • 双晚
    • 推荐

    让人笑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本事,每个包袱抖得响其实难如登天,后面有多少精准的算计不应该被视而不见。手册固然说得都对,但“人文主义危机”距离普罗大众稍显遥远,非一般的精英视角才能看透其中的做作和伪善。肤浅不肤浅得吧,至少150分钟我快乐到头都要掉,四星给电影,减一星因为它得了金棕榈。

    14分钟前
    • 德小科
    • 还行

    纵然《悲情三角》拥有着大爆的形态,媒体场也非常慷慨地给予了爆裂的掌声。但它归根究底只是大爆笑作品而已,跟往届戛纳爆款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说《方形》尝试以讽刺进行严肃探讨,《悲情三角》则连尝试的姿态都没有。它真诚地想逗大家开心,却没有交流的欲望。

    16分钟前
    • 看电影看到死
    • 还行

    今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获得者,令我眼界大开的一部新片!它是该瑞典导演鲁本的第一部英语片,他以前的《方形》就得过金棕榈奖。资料上显示此人即是导演又是作家,难怪本片如此富于原创性。非常规的三段体,每段都出现一些不同的人物和重点,一时让你难以认同,可是很快就会被吸引,其中俄罗斯的“共产主义资本家”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者游轮船长”的“沉船大辩论”最为精彩!将百年来人类社会遇到的主要社会思想触及了个遍;第三段恢复到“母系社会”及最后的隐瞒大反转也想得合理、奇妙。总之,值得欣赏,为其独创、机敏 和思想性点赞!

    21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第一段聪明狡黠,第二段鬼斧神工,眼球地震的程度,相比起来第三段就有些predictable。当然,这和奥斯特伦德本身大约是一个对全体人类失望透顶的cynical艺术创作者有直接关系,他应该也写不出其他的结论;但是他实在是太会写对话了!很无聊的争吵或者闲聊也能被他写得饶有趣味,功力不一般啊。说实话,我也觉得人类大概确实是完了,但是如果奥斯特伦德可以在摸索中寻到一点人和社会希望的存在,他的电影会获得巨大的升华,好期待看到那一天啊

    2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用最肤浅的讽刺拍最讽刺的肤浅。一个打脸全阶层、谁都别想跑的社会实验,三幕戏从秀场到游艇到“荒岛”,从个体到群体到人类,既然比烂就谁也别装白莲花了。观众群放大到全民,笑点比“方形”更下里巴人,金棕榈不给奥斯特伦德给谁?真是越想越鸡贼啊~

    2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编剧 剪辑 缜密细致 无所谓联合谁别打倒谁 人类啊都是一泡污

    31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第二幕略恶心,节奏略拖沓,其他部分讽刺到位,尤其是前两幕,经常尬到我脚趾发麻。不过,美共船长和俄资土豪推杯换盏讲的段子太老了吧…….现在发这种酱香型段子连赞都骗不到!结尾没想到Yaya是个单纯的好人,换我这种“黑心”的绝对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电梯。后遗症:看到每个路过金发帅高个儿,我都下意识在想,他们到底会不会屈服在菲律宾阿姨的救生船里。P.S.本来就害怕坐游轮,现在更害怕了!

    36分钟前
    • 宋夕
    • 推荐

    金棕榈给早了!主竞赛第一个五星。第一第二段>=方形,第三段>方形,讽刺政治正确和富人已经小家子气了,第三段直接起飞踢爆人类权力结构。一切从头开始会不一样吗?会也不会吧!有趣的细节还有一箩筐,得二刷!

    38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41分钟前
    • 十二
    • 力荐

    豪华游轮的榛子酱要用直升机运送,逃生舱的依云水得用肉体换取。偷吃饼干要接受道德审问,砸死母驴会得到英雄赞誉。扮演水管工是爱侣床上的情趣,扮演服务生是富人乍现的恩典。麦麸不耐仍用面条摆拍,悼念亡妻不忘摘下项链。关不掉自私的立灯,捂不住宣扬的话筒,甩不走罪恶的手雷,止不住四溢的马桶。

    4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如果我是Abigail的话,大概听到assistant那一句就会坚定杀心。

    43分钟前
    • 旷野捕风
    • 还行

    电影版白莲花度假村 笑死

    48分钟前
    • 推荐

    【B】part1六星,part2两星,part3零星。多出来的星都是给电影宫的,在家看2.5。观众反应最好的一场,很难见到非首映场充斥着掌声与欢呼。在开场惊人的切入后就开始放飞自我了,进入群戏后不断用明晃晃的符号生硬套入一表面化的舞台剧,后半彻底崩溃:(虽然但是)一前金棕榈得主拍的不如某演员转导的处女作。(虽然观感不错但)期待挂零。5.29本片拿了金棕榈之后补:还是要说,p1实在太好太好,年代级别。当场对鲁本刮目相看,爱疯了。当我疯狂觉得这绝对就是金棕榈的时候,后半段直接把我的目刮了回来。最后当我开始恶心这片时,结果还真就是金棕榈了,捏吗。

    53分钟前
    • 法式曌影
    • 推荐

    TIFF2022|观影 06|拍给中产的爽片,讽刺了权贵,底层反杀。特别喜欢开场对时尚行业的讽刺,H&M和巴黎世家,世界就是这么的两极分化。感觉导演太擅长从艺术、时尚和媒体的角度切入,可惜中间变成孤岛实验,过度戏剧化,太多屎尿屁。但是意思大家都get到了!权利阶级反转,对无脑年轻人的讽刺,更是让old money出尽洋相。太喜欢船长和俄罗斯富商对着手机互念笑话和名言那段。我痴迷前苏联政治笑话集的时候,也特别喜欢给人念知乎的帖子。但是然后呢?只是一句你可以为我工作,我希望可以帮到你,虽然不知道如何帮,这么简单吗?

    55分钟前
    • 小玄儿
    • 推荐

    游艇这一章简直绝翻天了啊我的老天爷哈哈哈!

    59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黄渤原来是金棕榈导演水平。

    1小时前
    • 无糖吐槽
    • 较差

    媒体场的观影氛围相当轻松,频频爆笑。《无限悲情》延续了《方形》中荒诞喜剧的风格,但社会批评其实很表面,充斥着相当符号性的表达,最终效果大概是个电影版的《白莲花度假村》。特别是第三幕借用《蝇王》里荒岛求生的母题探讨社会秩序的重建和权利反转,太想深挖主题反倒流俗,暴露了很多剧作上的短板。

    1小时前
    • 日王仔
    • 还行

    从片子筹备后期到今天终于首映,出了小小一份力,但也在长长的credit list上留了个名字,非常偶然并低配地达成在三大电影节留下私人小痕迹 :)

    1小时前
    • ZAC
    • 力荐

    今天的错误就是在吃饭的时候点开了这个电影

    1小时前
    • 文淇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