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茶馆

    茶馆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中国大陆1982

    主演:于是之  郑榕  蓝天野  英若诚   

    导演:谢添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集骨杀人狂

    • HD中字

      快乐的小鸡

    • HD

      森林王子

    • HD中字

      阳光小美女

    • HD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 HD中字

      首尔之春

    • 倩女幽魂1

    • HD

      暴裂无声

     剧照

    茶馆 剧照 NO.1茶馆 剧照 NO.2茶馆 剧照 NO.3茶馆 剧照 NO.4茶馆 剧照 NO.5茶馆 剧照 NO.6茶馆 剧照 NO.16茶馆 剧照 NO.17茶馆 剧照 NO.18茶馆 剧照 NO.19茶馆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世纪之交,古老的中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老态龙钟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六君子的鲜血无法阻止历史车轮的滚动,老北京城的上空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王利发(于是之 饰),北京城内裕泰茶馆的年轻掌柜。他谨记父亲的教诲,体面周全地迎送四方宾客。小小的茶馆内,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穿梭 于此:提笼架鸟哀叹时运的松二爷(黄宗洛 饰);慨叹国之将亡的刚毅满人常四爷(郑榕 饰);一心谋求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蓝天野 饰);丧尽天良买卖人口的刘麻子(英若诚 饰);打算娶老婆的庞太监(童超 饰)……你方唱罢我登场,小小茶馆之内演尽世间的沧桑与凄凉…… 本片根据老舍同名原著改编,并1983年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特别奖。©豆瓣

     长篇影评

     1 ) Life vs Time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好宏大,似乎没有人能够回答。
     一个人在世界的位置是什么,生命像熟落的樱花随风而逝,几十年前没有你,几十年后也没有你,生前身后皆是无,是否有一个我们能抓到的东西,钳住过往与现在,超越死感。
     古往今来,风卷云舒,斯人已去,大地上留下了什么,留下了奇诡的建筑,留下了田间的碎语,留下了穿越四维的人文图景,留下了生命的创造力。
     大家都以为人类的发展是单纯的线性逻辑,人类历史必定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而科技恰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他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无奈的是人似乎也几乎没有办法不沉溺于其中),可是衡量一个社会的健康程度,不是看他占据了多少物质财富,而是看民众的幸福指数和自杀率,看是不是许多人都在地狱中挣扎,物质的贫瘠不可怕,精神的地狱尤为可怕。中国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无需置疑,我国远高于发达国家中最高的日本,而同时日本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远高于由于基因问题导致的自杀国度芬兰。真正好的世界总不能是让人去死的世界吧。原始的生活就一定不好吗,日出日没,采食桑梓,俯仰一世,生命不出划地,苦闷不过须臾,能说他们不幸吗。所以人类的幸福指数和文明程度(时代)是无关的,所以横向来说,贫富和地域也是与幸福不相关的,世界是属于有心人的。如果历史一定越来越进步那也就不必担心核战争了。
      地球始终是美好的,如果生于乱世怎么办。儒家说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人最初往往想改变世界,最后却发现连自己都改变不了。天下不管怎样,修身最难,糊涂最难,看清最难。原来天下不是凭一个人就能怎么样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一个认识外界和自身的历程,一个学习的过程,不管处在什么样的文明都不会变,人的成熟都是青春期以后,需要年龄的增长才能理解一些道理,而在没有一定心理经历之前不会懂,这不同于科学知识。又有多少人这辈子能修好身呢,别说平天下了。
      1966年夏老舍不堪忍受红卫兵的侮辱,他意识到这个世界不可活,穿戴整齐拿着鲜红的《毛泽东语录》来到德胜门外城西北角上的太平湖,在太平湖边坐了整整一天和大半个夜晚,然后步入湖水自尽。他的作品表现出末世感,《茶馆》中不管是晚清还是民国王利发等人的遭遇都是落魄的,而且是越来越糟,时代并没有进步,老舍以普通人的视角揭露了现实的伤疤。同时他的思想又是局限的,常四爷说“我爱这个国啊,可是谁来爱我!”,作品中所有人都因时代而崩溃。在《骆驼祥子》中祥子努力一生就是为了买一部车,人的全部生命意义怎么能转移到一辆小小的车上呢,车毁人亡,完全失去了自我。生命是不能完全依赖于时代的,更别说其他的什么了。当曹雪芹的家族没落了,他并没有沉沦,写出了那样伟大的奇书《红楼梦》,告诉人们人世的道理。为什么,因为曹公看得破,富贵转眼间,浮华过后什么才是最真!
      为什么我们有苦痛,是因为精神没有觉醒,是因为没有发现自身,人们的关注力注视着自己以外的其他,亲人,朋友,不要误会,我不是指他们不重要,而是他们很重要,和你一样重要。像我的父母,相信和大多数中国的父母一样生命中已经没有了自我,他们是为了外物而活,为了金钱而活,为什么如此,因为终究是为了他们的孩子——我而活!现实的压力往往会给他们带来压力,因为物质变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至关重要的符号,生存在这个符号线以下,就需要不停的挣扎,因为对未来没有安全感。可是开始不注意自己,当看重的东西失去后自己怎么办。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但还有想象这个空间总不至于是奢望,要注意到自己的灵魂。(这里关于那种利用关系的人际交往还有物质层面的东西就没必要说了)。
      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肉身是很容易摧毁的,而每个人内心中的生命是蓬勃的,他连接的是自然,联结着宇宙,连接着创造,连接着艺术,连接着永恒,连接你生命起源的海洋,血液和她有一样的含盐量,我们的脉搏有着和她一样的律动。真正的信仰是没有任何人为倾向的,他只能指示一个方向,那便是生命。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因为他承载着你的灵魂!有时灵魂无法超越身体的局限,不过没有关系,精神的觉醒难能可贵。
      我可以为了谋生而学习某些“能力”,妥协屈就不可怕,魔鬼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他所害,却还为他舔舐罪恶的伤口,为恶魔歌颂,说是他给了自己一切。人就是这么可笑的自知或不自知,自己看重的却是别人鄙视的,自己鄙视的却是别人奉行的,以多种标准看已然我什么都不是。没法逃避,就偶尔出来透个气,人之而为人,我想地球才是第一性的。人类社会比自然复杂表现在真理的不确定性,“真理”以时间维度往往有多种标准,一样的东西在不同的时代往往定义为不同的类型,其根源不正是愚蠢吗。我想真理和地球一样一直是圆的,而我没有必要去等他变圆,搞不好我就死了,在我心里已经完整。即使像形容松子那样说我是卑琐的一生,那么好,至少我觉得我没有白活。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不可悲,也不卑微,为了生计而苦不要紧,你还有生命感知,天是蓝的,空气是清新的,造物主设计的最宝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昨天中午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我悬在风筝上看到广阔的蓝天,云淡风轻,感到很轻松,下面栓着我的是生命的细线,如果他断了,是否更广阔,我还不知道。
      看到化石我会感动,看古蕨类植物的脉络,看三叶虫的纹路....如果你没有感觉请不要嘲笑我,我也不会嘲笑你。器物文明再先进,终不能取代精神,就像可以发明机器人而不能把自己的肉身完全替换成金属不腐之身一样。文明是以人性的角度定义的,当与人性冲突的社会来临时,末日便潜滋暗长了。在生命的最后十年想一想生命最初的十年,我想那是有价值的岁月,有生命的真相。当你老了,你拥有的一切都会黯淡无光(到死都抱着金链子不放的吝啬鬼除外,那不是人),你会想起你的房子还是你的车,你的iPhone 4(那时候指不定进化成什么东西了),还是你的回忆,你的亲友,你去过什么地方,在那里你思考过什么,体验过什么,而这必将化成永恒,留在这个星球不为人知的角落,但天知你知。
      鄙人写这些废话的时候,就习惯于听着忧伤缓慢的纯音乐,比如现在听的马修 连恩的《狼》,这不是悲观,生命的思考是沉重的,但这种沉重是没有压力的,是一种奇妙的感知过程,而快乐就在这条感知的河流之上,我想生命告诉我的是一种静静的体悟。我佩服这样的艺术家,能把生命的神性点滴记下,而这点滴的记录便使我们接近圣灵。而再动听的流行音乐是无法做到的。是我太过细腻吗,我倒觉得庆幸,为什么不呢。我先记下以上这些,因为我想走出这个门会再次忘记。
      “似是而非或是世事可畏,有情有义又是有米无炊 时间改变了很多又什么都没有” ,我们往往被外物所束缚,其实什么都决定不了你,真正有生命力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给每个人的财物不同,但世界给每一个人的灵魂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为自己活,为自己的生命活!

     2 ) 茶馆还在

           我爱国的啊,可是,谁爱我啊?良民如掌柜、实业救国秦二爷、耿直满旗常四爷几个,总是盼着、盼着,希望盼来一个讲理的社会,六十年过去,发现,社会还是这么个社会,人还是这帮人,只是子承父业了,恶还是恶,奸诈还是这般狡猾,恶人一如惯常那样的油腔滑调、坑蒙拐骗,竟还安全无事;到头来自身期望社会变好的良民一事无成落这么个下场,欲哭无泪,感叹着活着不易;


           三人茶馆,对着平生遭遇,竟仰天大笑起来,这活着的这一遭,究竟是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自个儿仨给自个仨儿撒白纸钱,提前为自个儿送终,因为真到那天,已经晚了,此处可是全剧唯一一让人感觉痛快淋漓觉着或者洒脱一把的场景,心死,死亡狂欢,解脱。

             不禁叹再不幸,还有幸有诸如常四爷、秦二爷这两位淡淡之交,可以述说平生,真话对待,而不是尔虞我诈、相互利用、可以随时翻脸、背后捅刀。如要不然就,就太过寂寞、悲哀。

     3 ) 焦版《茶馆》,一个“民族”的《茶馆》

    一个淫雨霏霏的下午,我看完了焦菊隐先生导演的话剧《茶馆》。
    很早之前的时候读过老舍先生的剧本《茶馆》。先生的编剧着实不落窠臼。从一个小小茶馆的角度来看社会,把上世纪50年的中国史横向切出三块薄片,放在舞台的凸境下透视。登台的三代、70多个人物,构成世态风俗图卷,整体大跨度地辐射出时代变迁的轮廓。它冲开了既有话剧作品大多数属于叙事剧、另外一些又基本上是心理剧的“老套子”,敢以一种令观众感觉全新的方式面世。戏中没有统制全盘的矛盾冲突,没有纵贯始终的情节链条,而专门依赖于看似散在的小人物遭遇、小单元故事,四下铺展,彼此联缀,汇集出来足以反映三个历史时代的总体画卷。
    但是我觉得,话剧《茶馆》演出的成功,这份军功章里,不光有编剧老舍先生的一半,也有导演焦菊隐先生的一半。话剧《茶馆》由于历史跨度长,人物多,对导演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处理不当,很容易将戏演散了,演塌了,演水了。但是焦菊隐先生的导演功夫有如一位卓越的书法家,笔力透纸背。焦先生不但以对《茶馆》的深刻把握,将其整体化,更重要的是,他把它诗化了,民族化了。
    老舍先生说,《茶馆》中的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的三次历史变迁,征兆着历史,也征兆这历史必然被埋葬的命运。
    焦先生要打破幻觉,打破现实主义的自然生活形态,把生活升华为诗。首先他借鉴的就是中国戏剧中音乐音响元素。 焦先生在《虎符》的试验中,借鉴了传统戏曲的锣鼓点,旨在增强话剧的节奏感。但显得生硬,未获成功。在《茶馆》的创造中,吸取了《虎符》的经验,将戏曲锣鼓点的功能,化在舞台音响效果和演员的表演之中。不是“锣鼓”,胜似“锣鼓”,使《茶馆》的节奏,具有震憾观众心灵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茶馆》中焦先生运用交通工具的音响效果变化作为表现时代变迁的主要效果,或是配以大量剧中特定环境可能有的声响交代场景。比如第一幕的开始一个秋日的上午,茶馆外响起了水车推过的吱吱扭扭的声音,小吃的叫卖声,带哨的鸽子不时飞过的声音,茶馆厨房锅碗瓢盆的碰擦声,茶馆里伙计的吆喝声,茶客的聊天声,理应外呼,烘托出裕泰茶馆的兴隆热闹。后台呢,也热闹出了一场戏,未上场的演员也发出自己的声响,在台后做效果,就像乐队的各个声部。而导演就像一个乐队的指挥,按照总谱的要求,随着旋律的起伏,指挥台前台后排练着裕泰茶馆的生活交响乐。
    在焦先生想表现人物心理时,音乐音响又被运用到了该剧中。同样的在第一幕中,焦先生还运用起了中国戏剧中的鼓点儿声,不过这个鼓,是算命瞎子的鼓,在康六卖女儿的一场戏中,焦先生用瞎子的故事做刘麻子说话的背景声,鼓声一声一声响起,就像鼓槌一下一下打在康六心上,使他感到痛苦,绝望。同时这鼓声也打在了观众心上,使观众同期康六的悲惨遭遇。可当刘麻子说,“卖女儿,无论怎么卖,都对不起女儿”这句台词后,鼓声停止,这个时候茶馆只有一种单调的声音,算盘的声音,声音很脆,王掌管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打算盘?可以这么设想,二德子寻衅打架,现在又来了一档卖女儿的事情,王掌管不愿管,他不敢表态,但又不能走开,所以只好上柜台算账,当然,他作为茶馆的掌管,只要往柜台上一坐,也许他的注意力根本不能集中在算盘上,但是他作为茶馆的掌柜,只要往柜台前一坐,拨起算盘子,别人就不便打扰他了,他也就可以避开眼前的烦心事了。但是戏再往下进行,康六慢慢走出去的时候,导演安排了高庄柿子的叫卖声,舞台上茶馆的茶客们却停止了谈话,有的甚至停止了动作,他们并不同情康六的遭遇,而是由于康六的遭遇,勾起了自己的心事,因而,不约而同地陷入沉思,每个人的神情各异,坐立的姿势也不一样。舞台的静场没有使观众觉得漫长,相反在毫无动静中,鼓声,算盘声,叫卖声更能烘托康六的遭遇和他的绝望。
    而在舞台调度中,也能看到焦先生独特的传统戏剧风。焦先生在研究传统戏曲时,发现了曲线的美学特点和美学价值。他说:“舞台活动的线条(即话剧导演中所谓地位的处理)是一种力量的表现。”“曲线是用力少而效果大的力量之运用。”“在舞台上,凡是力量用得最经济的活动线条都能收到美的和情绪表现的功效,所以曲线也是最高的活动原则。旧剧演员在舞台上的活动恰恰都是曲线。” 于是他巧妙地运用了传统戏曲的这一“曲线原理”,来设计《茶馆》所有人物的活动线条。马五爷的活动线条便是其中精彩的一例。焦先生把马五爷安排在一个特殊的座位上,下场时,让他慢慢站起来,很有礼貌地对常四爷说一声‘再见!’然后稳稳当当地戴上礼帽,迈着庄重的步子,面向观众从台前向台中绕了个大圈子,刚走至台正中,教堂祈祷的钟声响起来,他停下来摘下帽子,恭恭敬敬地划了一个十字,接着戴上帽子快步走出大门。这个举动使茶馆四座震惊。这一下,马五爷这个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思想性格活现在台上,这真是画龙点睛之笔!
    宋恩子和吴祥子的出场,却让我们又发现焦先生有趣的构想,他借鉴的居然是传统戏剧中演员上场的“亮相”式,宋吴贯穿全剧始终的角色,老舍先生写这个人物,用意在揭露封建统治者的镇压。两人出场时,他们穿着一样的衣服,手里搭着一样的褂子,从中门上场,先站在台阶上,目光朝四处一扫,先不走到自己固定的座位,而是并排迈着方步,一直走到台前茶馆中央,站定以后看了眼其他的茶客,然后却像京剧龙套出场那样,两人反方向同时一转身,又并排往回走。焦先生这个处理,让我们观众一下子就了解到这两个人的职业和职业习惯。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舞台艺术之美。将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灌注到演出过程中,这是焦先生最高明的地方。
    但焦先生将传统戏剧借鉴到极致的地方,我认为应该在《茶馆》的第三幕。在《茶馆》剧本中,第三幕应该是茶馆被收,但是在舞台上,焦先生却将剧本改成了王掌管的自杀。“将美好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戏剧“诗化”的表现形式。这种诗化的艺术处理,也是焦菊隐导演学派的指导原则。在第三幕中,三个老人自我祭奠的一场戏,在剧本中,不过几句台词罢了。可是,在舞台却是那么富有悲怆的诗意。这里,没有眼泪,没有悲切,是最浓厚的人生体验,是最凄凉的人生结局。透过那沉重的脚步和飘扬的纸钱, 把无限的丰富的人生诗意浓缩到最精炼的戏剧动作和场面之中,而深刻的生活逻辑和历史的哲学也深蕴其中,可谓神来之笔。
       《茶馆》让我们看到在那种年代,坏人嚣张,好人只有死路。而那些想拯救中国,又终无前途的人,他们的悲剧是没有看到真理的悲哀。这是表现一个时代无可奈何的悲剧。但是也人艺学派无可逾越的开山剧目。如果说老舍先生诙谐幽默的“京白写作”让《茶馆》“北京化”,那么焦先生让中国戏曲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结合,以话剧之形,传戏曲之神,使得话剧《茶馆》“民族化”。用学者童道明的话说:“就像徐悲鸿给舶来的油画注入了中国的魂魄一样,焦菊隐给舶来的话剧注入了中国的魂魄”。如果不是焦菊隐,那么我想恐怕中国那时没有一个导演能够把《茶馆》如此完美地富有诗意地屹立在舞台上。

     4 )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茶馆中作者描述了一幅清末民初的众生相,戏中牛鬼蛇神,三教九流,一应俱全。戏剧中的所有故事均发生在这小小的裕泰茶馆之中,也处处弥漫着作者强烈的悲观主义气息。作者认可的是老实人,善良人,有良心的人,可是剧中的“狗男女们”却活的有滋有味,而越是老实的人越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憎恶这样的社会,却也发现这样的社会在中国已经存在了上千年,而且还会继续存在下去。作者不明白社会为何如此残酷,在最后借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之口发出了悲观的感叹:这样的社会终将灭亡。戏剧中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社会现状,中国传统文化黑暗的一面在戏剧中被屡屡揭露。因为当时政府的昏庸无能,使这些毒瘤被放大数倍,导致民不聊生,走兽横行。如此之社会到底是因为政府的昏庸,还是因为人性的丑陋,或是传统文化的糟粕,作者在剧中也没有给出解答。剧中最正面的人物当数常四爷,敢做敢当,好打抱不平,有同情心,热爱国家,不畏强权,讲义气,有人情味,一个标准的男子汉的形象,也算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最后一点希望。剧尾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三个不同性格,不同阶级的人的一番感叹着实令读者唏嘘不已。难道这个社会真的是常四爷口中说的那样么: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啊?

     5 ) 愿人性不泯,一辈子坦坦荡荡

    想找一部电影看看,并且是国产电影,就随便搜了搜。不知道怎么搜到了这部《茶馆》,还是一部82年的老电影。比我都大了10岁。但是电影本身所给我的价值,却远非10年的时间可以磨灭的。

    一间小茶馆,百味人生在其中。小小茶馆经历了清-军阀-民国-解放前。曾经鼎鼎大名的 裕泰茶馆 “一片繁荣”,三教九流无所不有。直到最后三位老者为自己告别,将故事推向结局。

    小小茶馆里充满了龌龊,有人买卖人口,有人因说实话锒铛入狱,有人威逼利诱骗取银钱。但偏偏越是黑暗的地方就越是有光!四爷赏了小乞儿两碗面、掌柜的让算命的喝了一辈子免费茶等等。虽然最后二爷那句“我悟了一辈子才知道人什么都能做,就是别做好事,那样太傻”,让我的内心也一样充满无奈。但是人性的光辉还是会照亮这黑暗的世间。

    做个像四爷一般的好人,一辈子坦坦荡荡。到最后也对这世界怡然不惧。

    愿人性不泯,只为了自己坦坦荡荡。

     6 ) 作为电影的《茶馆》

    大家一向认为因为是话剧改编,此片舞台痕迹太重而不太“电影”。此番重看,却发现《茶馆》的电影化程度很高。

    以舞台剧为基础,人物的站位调度都是定好的,环境空间上没有什么文章可做,如此绚丽的对白之下也没必要花哨地剪辑,电影化的任务其实只是通过电影的手法去把这个故事呈现好,简洁直接永远都是基本的原则。

    大而化之地说,《茶馆》这个电影,该特写的时候特写,该全景的时候全景——展现位置关系新人物出场时全景,突出人物情绪、要说重要的对白时特写——一切都很适当。甚至那种有点老旧的变焦拉近的镜头,也让人觉得意思很对,环境中这个人的沧桑。构图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比如两兄弟像讨同一个老婆的那段,两兄弟一左一右,衣帽都对称,刘麻子坐在中间,头顶是“大展宏图”的横批,满满当当,自带一种幽默桥段该有的对称感和距离感,这基本可以看出舞台剧的底子,但是这种距离是和空荡荡的舞台所不同的。

    与舞台不同,电影可以给旁观者反应镜头达到“侧面描写”主要人物的作用,比如第一段里面庞太监耀武扬威时就有几个旁观者的反应,那种三个一组的惊惧的反应;同时也有主要人物并没有对白时对其他人的反应,王掌柜有不少这类镜头,不用说话,甚至不需要太多表演,镜头的强调已经可以暗示人物性格和为接下来的反应做铺垫。

    另外有一些具体的场景显示出了电影的韵味:

    开头常四爷议论那莽汉不打洋人却在这里威风,下一个镜头给到正在往里走的莽汉,莽汉回头,瞪着常四爷。这里掐掉了环境声,突然安静了几秒钟,这不是因为茶馆里的人感到有事要发生停止了交谈,因为这时只有我们观众注意到这个人,掐掉了交谈声使得气氛一下子紧张了起来。简单而有效。

    再有,庞老爷进来后,两个特务请安,请安这个镜头是什么样的?并不是正常视角,而是从地面拍过去,前景是虚掉的庞老爷的脚,纵深处是那两个请安的人,大小与脚相仿。关系一目了然。

    有一个镜头我觉得很有趣的是,最后王掌柜、秦二爷、常四爷各自诉苦水,先是秦二爷抱怨了他的实业,然后王掌柜站起来靠在柜台上,面对观众,一个广角镜头,王掌柜在中间,很大,镜头左右边缘分别是常、秦二人,王掌柜开始评说秦二爷实业救国,常四爷一生不屈不挠,而自己只是个顺民:讲秦二爷的时候,他身体向右偏挡住常四爷,说常四爷的时候,又向左偏挡住秦二爷。都在一个镜头里完成。这个镜头我说不出来有什么作用,但是我觉得看起来挺有趣的。

    当然还有最后那个,我七年前看就记得的俯拍镜头:几个人要绕着圈扔纸钱祭奠自己,第一扔镜头来了一个全片仅有的大俯拍,个中滋味看的人都懂。第二扔还有一个纸钱在空中的特写......

    全片除了老有欠曝的技术问题,我觉得在电影上是相当好了。它不能说风格化,但是简单朴实,现在我就爱看这种路数的,大悲的时候用长长的特写、强烈的表演去渲染,然后大部分时候有一个适当的距离,不至于像《霸王别姬》那样不能自拔,能付笑谈中,也能悯其苦。

    几位老演员也让人舒服,于是之往墙上一靠,一袖手,一扭头,唉那个劲儿,还有那口白,我爱听常四爷那种字正腔圆的,但宋二爷那种软绵绵病怏怏的也爱听,每个人凭听声音都能建立性格,我感到珍贵。还有对于民俗的表现,整个茶馆的风貌,礼仪,那些词儿......

    最后还想说一下主旨,那种对历史的透彻洞察和兴亡百姓苦这些就不说了。《茶馆》里常常提到洋人,这其实和那个久远的难题相关,我们为什么会沦落?器不如人,还是制度不如人?洋人只是幌子,从我们自己人对自己人的方式中可以看到,不是兵器、实业、或者甚至制度的问题,是人的问题。自古有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也有唯利是图把人当猪狗的人,延绵不绝,刘麻子斩了,还是会有小刘麻子,这样的人一天不绝,时代到了哪个年月都还是一样。可这样的人似乎永远也消灭不了,有些东西代代相传,似乎在那个“民族性”里面,或者像2001里那样,残暴而懦弱的猩猩,几万年后造出了宇宙飞船本性也还是一样......

     7 ) 老北京的茶馆老北京的故事

        觉得《茶馆》最经典的还是结尾,三个老人为自己撒纸钱祭奠祭奠,这是一种看透人生世事的雍容大度,一份长者特有的悠远情怀。

        老北京的茶馆,朝代变迁物是人非,岁月走过留下皱纹,掌柜老了常四爷老了秦二爷亦老了,茶馆也老了。

        

     8 ) 变迁的年代,不变的人性

    源自学生时代对于语文课的近代文学不感兴趣,没有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的感触,鲁迅的愤怒、老舍的社会写照都显得枯燥无味,一直到今天看完这部老片才有了真正的思考。少年时代我们看武侠、漫画、言情,因为这个和平年代并没有那么多苦难的感同身受,历史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历史。也许在经历过社会的锤炼,才明白,从古至今历史就是生活,人性没有丝毫变化,科技的变化、衣服的变化、环境的变化这些都是表面的变化,今天的幸福来自于珍贵的和平。小时候爱看的电影多是地道战地雷战武侠片等,爽的是快意恩仇,善恶到头终有报,正义总是战胜邪恶。第一部震撼的电影是《火烧圆明园》,最后八国联军烧了圆明园,却没有反转,没有英雄出来挽救这一切,才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好坏正义与胜负无关,今天看完这部《茶馆》更能感慨那个时代下人性的选择。茶馆中的几类人其实已经包括了社会大部分阶层形象,我们如果生活在那个年代会是谁,会是圆滑世故而逆来顺受的茶馆小老板王利发?胸怀大志想要救国救民的秦二爷?一生耿直爱国不服软的常四爷?被父亲卖掉后来自食其力的婆婆?满腔热血的游行学生?趁火打劫攀附权势的两个衙役小鬼?……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都生动的活跃在我们心里,第一代到第二代的传承,每个时代的阶级壁垒都是如此坚硬。最后一幕中,秦二爷感慨救世还不如救己,常四爷感慨好人不好过,王利发说那些坏人活得有滋有味,但是即使时光回到第一幕,可能他们的选择仍是如此,正直的学不会那些坏坏心肠,心怀天下的人无法独善其身,市井之民也无法走出自己的阶层,年老时的感慨是在乱世之中,个人总是无法阻挡势力的,而势力之间也是相互杀伐,即便天天吃喝嫖赌、只扫自家门前雪,心中的念想也总是蠢蠢欲动。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尽人事听天命,不辜负自己就很好了吧。

    生在现代的中国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房子、医疗、养老是这个时代的问题,相比战乱时代的颠沛流离,我们至少衣食无忧,还有选择生活的权利。现在还有些国家和地区还处于战争和贫困的处境中,珍惜当下,好好享受我们前辈奋斗来的幸福时代!

     短评

    结尾当年看哭我。芸芸众生有你我在那里,等着一切结束。

    4分钟前
    • Eve|Classified
    • 力荐

    打洋人的短评被删。20220310。

    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打课本中看茶馆那时候就喜欢常四爷,有骨气,也看得清。“大清迟早要亡啊”,“我爱大清,我怕她完了”,“我爱这国家,可谁爱我呀”。要是最后一把火把老裕泰点了才痛快呢,反正这茶馆不管是谁的,也不是王利发的。正是因为他是王利发,所以他不可能烧了老裕泰献给那世道。三人最后的道别,真让人心酸。“人要有钱了,吃喝嫖赌抽都可以,反正别想着做好事。”这话里头得有多少心酸啊,一声叹息。

    9分钟前
    • 每天都有坏消息
    • 力荐

    管他什么时代,原来丑陋的现实都是一样的ps:京味十足啊,那才叫演戏!!!看演员每一个比一个精彩,配角也不例外,和现在的国产电影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10分钟前
    • 毛毛毛读作cuì
    • 力荐

    话剧味儿还是挺浓,《茶馆》本身剧本搁在这儿就没话说了,老舍写得好啊,金句无数。三幕,三个时代,好像时局是变了,可照旧还是民生多艰。爱国者、实业家、圆滑者、顺民……都活不成,活不好。最后一幕,笑泪相加:“那帮狗男女他们可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可干嘛不准我吃窝窝头啊!”

    12分钟前
    • 易思棠
    • 力荐

    “我爱我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呀? ”捡到的纸钱为自己祭奠,道一句再见留个念想,都混在时代的洪流里佝偻着。

    17分钟前
    • 达令
    • 力荐

    “我呀,作了一辈子顺民,……那帮狗男女们,可都活得有滋有味,……我爱咱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啊!……让我们来祭奠祭奠咱们自己,您把那纸钱啊,撒起来吧,……”老舍这《茶馆》啊,也该禁了。

    20分钟前
    • 严彬
    • 力荐

    老舍先生怎么也想不到,最后自己竟然成了逆产。

    21分钟前
    • 轻河y
    • 力荐

    如果中国电影一直都是如此水平,不敢说世界第一,亚洲第一绝对轻松……

    22分钟前
    • 刘振华
    • 力荐

    我觉得这部作品不朽的原因是它的立意与故事的悲剧性,但最讽刺的是,创作他的人因为文革迫害投湖自尽,比他书中的角色还要悲惨。我真的要大笑三声,流下泪来。

    23分钟前
    • 我亦鬼也
    • 力荐

    虽然不是很喜欢老舍,但这个剧本写得还真不错。六十年一场大梦,老掌柜看尽花开花落,我看你,你看我,都是梦中人物,戏中人物,梨园中人物。只要人类社会还在,这个梦都会继续下去。

    26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力荐

    芸芸众生,人间百态。经典台词: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

    30分钟前
    • 大熊猫
    • 力荐

    “我看这大清要亡国啊”。

    32分钟前
    • 少年 遊
    • 力荐

    资料馆2013.9.11.7pm 心内恻恻,看之流泪。撒完纸钱,秦二爷、常四爷相继离去,黑屋中只留一线光明,王掌柜再撒一把,摸下黑布,转入里屋,无限的凄凉绝望。京片子的热闹、诉苦的牢骚,在最后的空空里化为沉沉的哀痛。在老舍所投太平湖旁的资料馆看此片,百感千绪。

    37分钟前
    • xīn
    • 力荐

    以前吃不着花生米,现在能吃了,可牙嚼不动了。

    39分钟前
    • bird
    • 力荐

    总想做常四爷,做来做去却还是成了王利发。

    44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我总是以为过去的人善良单纯,但是看了老舍的作品之后,发现人们还都那样,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些人偷奸耍滑,坏事做尽,有些人善良耿直,却没有好下场,坏人坏事时时有,而好人好事也并非无,简而言之,那个社会,活着已经不容易了,一切都慢慢来吧,油嘴滑舌,鸡贼心眼的人太多

    46分钟前
    • Kerala
    • 力荐

    “打一个学生,五毛现大洋”这也算认主归宗了。片子拍得很话剧腔,不过味道还是很好,演得也好,有滋有味。秦二爷最后那段自白,现在听着还是有些伤感。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

    49分钟前
    • 南国之风
    • 力荐

    慢慢长大工作之后,开始理解什么是知识分子永远埋在心里的热血理想对国家土地的感情,还有跟现实的矛盾,是要做坚持一辈子对得住自己内心却碌碌无为的秦二爷,还是曲意逢迎的掌柜,还是倾其所有想所有改变最后还是后悔自己的付出的四爷。可悲的是,一代一代的知识分子,这种矛盾不解伴随他们的一生,看十三邀的采访我豁达了很多,接受这种矛盾,有些人选择荒诞不羁,有些人沉迷于苦难,有些人逃避享乐,或者先迎合市场,但可悲的是,这种矛盾一直在,并不会消失

    54分钟前
    • 徐一白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