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大陆剧 胡同

    胡同

    评分:
    0.0很差

    分类:大陆剧大陆2022

    主演:赵露思,侯明昊,蔡文静,刘欢,关晓彤,林一,朱锐,唐曾,扈耀之,迟帅,刘佳,宋美洁,刘亭作,吴刚,巫刚,陈瑾,钱波,李浩菲,刘迅,吴彦姝,王新,张皓越,阮巡,李林,赵菲,赵若君 

    导演:付宁 

    猜你喜欢

     剧照

    胡同 剧照 NO.1胡同 剧照 NO.2胡同 剧照 NO.3胡同 剧照 NO.4胡同 剧照 NO.5胡同 剧照 NO.6胡同 剧照 NO.16胡同 剧照 NO.17胡同 剧照 NO.18胡同 剧照 NO.19胡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田枣(赵露思 饰)从解放初期就从事基层工作,后来成为一名备受欢迎的居委会主任。她为人民服务70年,从参与抓特务,扫盲到带领群众做手工为志愿军捐款,到改革开放时代,帮助知情和社会青年再就业,并且引导女儿接过自己的班。田枣退休不离开岗位,直到90岁,外孙女林悦(关晓彤 饰)都做了居委会主任,她依然在群众需要她的时候,出来帮助大家排忧解难,动员老住户拆违建腾退房等等细碎工作,田枣都是亲自参与做老邻居的思想工作。从解放初期到当下,一家三代女性扎根居委会,随着祖国的强大人们的需求变化,她们也随时调整工作方式,跟着时代步伐,但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没变。

     长篇影评

     1 ) 透过猫眼看北平

    有一条朋友圈常用文案这样说,“一下雪,北京就变成了北平。”

    这也反映出了北平在大家心中的形象:俩词形容就是气派、祥和。

    巧合的是,《胡同》的第一幕,也是以一场雪开头。在白雪皑皑的俯瞰视角下,瓦楞屋顶、青砖红墙、整齐交错,低矮的平房、熙熙攘攘的人群,小商贩的叫卖声,一瞬之间就将我们带回熟悉又陌生的北平。

    我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也在北京扎根了十来年,其中有六年住在胡同,从东四到雍和宫,从交道口到什刹海,整个泛鼓楼区域的胡同早就串了几遍。在住胡同之前我就想,既然来了,那就得深入民间体验下本地最地道的民生和文化,虽然住胡同也是有各种不便比如没法洗澡没法大小便,但它独特的魅力还是吸引着我常驻,一转眼就是六个春秋。

    所以《胡同》最吸引我的,就是胡同本身,所以说这名起的真好,又骗我冲了一个月腾讯会员。本片中,胡同是一个代名词,特指北京城专属的气韵,在我印象里,这样跨越三个年代去讲北京气韵和社会变迁的剧作可不多,这么大篇幅且深入的去表现京味儿中的饮食、文化、艺术、地标更是罕见,不止如此,特别地道的京味儿最近在影视圈都很少了。

    在看1950第一篇章时,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找不同”,因为镜头里那个北平既熟悉、又陌生,有些东西一直在,而有些东西又仿佛被什么新事物取代了,总之就是时而心有戚戚、时而心生惋惜。接下来我就简单来聊一聊那些熟悉的,和陌生的事物。

    首先最让我感觉羡慕和难忘的,是剧中那种邻里一家亲的和睦关系。

    田枣居住的地方是典型的四合院,虽然现在部分院子还尚在,但氛围却差了不少。在那个国家刚刚解放、人民苦尽甘来的年代,能住在一个院子,那就是上辈子修来的缘分。所以家家大门敞开,不是家人胜似家人。我最喜欢看的段落,就是这一院子人坐在一起吃大锅饭聊大天,无需聊什么深刻的话题,随便插科打诨调侃个段子都能让我会心一笑。你看这群人,虽然一个赛一个的落魄,但满脑子还在想怎么帮助别人,也正是这种善良和诚恳,让大家在关键时刻至少还能有个帮衬。例如田枣对煤核的照顾、索谦和僮莜亭之间的刀子嘴豆腐心、贵叔贵姨对大家的悉心照顾,这些都是不求回报的,是现如今生活在门窗紧闭的高楼中的我们很难再体验到的。

    当然,你要说北京胡同现在完全没了生气,那也未必,许多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还是保留着当初“胡同串子”的习性,没事溜溜鸟、支个桌子下盘棋,仿佛也能窥见些许往日的缩影。

    然后最让我熟悉和亲切的,是剧里面的吃食。

    但凡有个朋友头次来北京,问我吃什么,我都会推荐卤煮炒肝爆肚,而北京的早点,又以豆汁儿、焦圈儿、炸咯吱最为闻名,这些都在《胡同》的镜头下一一出现,可见这美食的传承,真真一点儿没落下。

    估计导演也知道观众都是吃货,所以在第一集就直接给整了场“舌尖上的北平”。眼看镜头随着田枣和孩子偷米换钱溜入巷子,便来到了让人豁然开朗的美食一条街。这里面爆肚、豆汁儿、炒肝、馄饨、炸油条应有尽有,随着油条抻面往油锅里那么一炸,充满老北京生活气息的烟火气唰一下子就升腾了起来。

    在美食街拍摄的部分,导演真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这部分镜头完全堪比《舌尖上的中国》,不但特写给到足,让看客直喊饿,各位摊主也都下足了功夫,举手投足实打实都是练家子。美食街段落的最后还有一个小花絮,田枣跟贵叔抱怨今天的爆肚太硬,嚼不烂,贵叔回应说是今天的肚子不好。看来甭管多穷多苦,老北京人民对吃食的要求,可从不曾降低过啊。

    看到这里我就不免会想,这美食虽然传承下来了,但类似这样琳琅满目的早点美食街好像还真没有了。尤其是跟北京,你能在马路上找到一个推三轮车支摊儿的都难,更甭提这大片大片的商贩了。城市文明建设当来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比如让街道更干净、更秩序,让城市更整洁,但同时也带走了一些东西是我们再也找不回来的。而这些,就只能在《胡同》里,再过一把眼瘾了。

    在剧中,最让我觉得陌生且惋惜的,就是文化艺术的青黄不接。

    在《胡同》中,天桥区域被称为“鱼龙混杂之地”,堪称老北平的九龙城寨,第六集中,国特便是藏身于此,也让天桥区域得以有一次全景式展现。

    只见短短的一条小路上、各式各样的每间艺术层出不穷,有卖艺的、杂耍的、唱戏的、还有说相声的(不知道那时候叫不叫相声),而其中又以京剧最为浓墨重彩。说到京剧,就不能不提到和田枣同住一个院子的僮筱亭。他曾经是唱青衣的名角儿,举手投足之间,随随便便一开腔,京剧那个范儿就起来了。但他没赶上好时候,所以从京剧名角变成了待业大叔,不过他发现了煤核的潜力,于是认了他做徒弟刻苦培练,希望把功力和希望托付给他,将京剧传承下去。

    尽管导演也反复表达出了将中华传统艺术传承下去的愿望,但京剧这门艺术在我们这一代,基本上已经很难再入主流了。听的人少了,从事这项事业的人自然也就少了,犹记得小时候爷爷奶奶都是酷爱京剧的,而且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来上两句,就和现在的流行音乐一样,是门大众艺术。希望有朝一日,这门艺术还能够再被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再次复兴吧,如果就这么没落,未免太可惜了。

    整体来讲,《胡同》的观感还是符合预期的。虽然表面上是讲1950、1980、2019三个年代北京乃至中国的发展和变迁,但潜在内核其实是”北京味儿“的流失与传承。导演付宁一看就北京人,对北京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怜悯和珍惜之情,他将这种感情用在了剧集的创作中,这很可贵。

    所以我觉得《胡同》很难得,这种难得在于它努力的再现了三个年代北京老百姓真实的市井民生,哪怕是有一些虚构和夸大的成分在,但也不能否认它的价值。想想有一天当你突然心血来潮,想回味一下老北平的烟袋斜街是什么样子的,那就拿出《胡同》来看一看吧,它一定能满足你。而这种存在本身就已经无关影视作品,而更接近一种记录。

     2 ) 胡同拍得烟火气十足,甜枣虎气灵动,很生活化的剧。

    实时追央八,所以目前看到第六集,真心觉甜枣挺灵动俏皮的。几集下来虎妞的形象彻底立住了,包打听型居委会主任的潜力值杠杠的,露思演得挺到位很有灵气,扮丑搞怪没有啥包袱。我对喜剧型演员是有偏爱的,就很让人开心。

    胡同这部剧拍得也很有意思,我这个外地观众实时感受了一把朝阳区民众的各种传承,很生活化,喜庆热烈,日常生活中夹杂一些些小悬疑案件,让我有种回到以前看动画片快乐东西的感觉,这种电视剧基调还是很和我胃口的。

    接下来我要夸一夸露思。露思真的是很有灵气的演员,各种小表情很灵动。这种灵气早期出挑的女演员们好多都有,后面多少人沉迷于娱乐圈的声色,端起来过后就再也没有了。希望露思不要被外界的不好言论影响到,当然也希望她不要过度放飞。 演员要拿得起放得下,只要形象不违和,各类型人设都演,事业才能长久。别惧怕外界的各种言论,好的不好的肯定都会有,年轻就是试错和改错的资本。目前来说她适合的人设还是挺多样的,甜美可爱,霸气虎气,温柔贤淑,柔弱可怜型的女角色都适配,女向魅力值MAX,言情女主多数是能拿捏得住的。 对我来说,事业心爆棚的女明星粉起来很开心啊。露思外表看着是个小甜妹,拿的却是大女主剧本,真正从小网剧杀出来的女明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值得期待!

     3 ) 这看的不是剧,而是我童年的回忆

    《胡同》这部剧追到现在,不得不说,比起剧情啥的,更打动我的反而都是一些细节的东西,它勾起的都是我,或者说是我们那一代人童年的回忆。

    有两个场景,我一直都印象深刻,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有同感。

    1、舌尖上的北平

    第一个场景,就是田枣带着一群孩子们趁着大雪遮眼,顺势摸到国军的军粮车后面,用小刀捅米袋,大米像水一样哗哗流出来。接满两大袋米,他们上米店找到老板换钱。

    有了钱之后,田枣带着孩子们进了市集,这可是小吃一条街啊。

    这里,将近有3-5分钟的特写镜头,都是拍给“舌尖上的北平”的,老北京的豆汁儿、头顶刀削面、手抻面、炸油条、炒肝儿、卤煮、焦圈、爆肚、馄饨等经典美食一一登场。

    这些小吃有北平的“土著”,也有外来的“北漂”。

    它们共同构成了当时的北平美食文化,满足着食客们的味蕾,影响着后来的北京小吃。

    别看下面的图只是一句 “来碗豆汁”,但凡做点功课,就会发现,就这一样早点可是老北京早点排行榜上的必居品。

    它属于北京最牛逼的早餐吃食,味道中蕴含着五味杂陈,像极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因此老北京人说喝豆汁属于“老北京基因”,来上一碗特别的解馋。但对于像我这样的外地人来说,豆汁是绝对的黑暗料理,又酸又臭、翻江倒海、难以下咽。

    老师傅一秒捏出好几个馄炖,那速度看得我直瞪眼,炸油条往锅里这么一滚,老北京的气息就顺着油锅升腾起来。

    当时看到这一幕幕的时候,我就在想,这导演下了功夫了,把这么多的早点凑在一块儿拍,师傅们对自己的这门手艺一个比一个娴熟,看得我在屏幕前,那是直呼“过瘾”!在电视剧了,田枣带着孩子们去吃的时候,每个摊位的人都和田枣打招呼,他们彼此之间都很熟络,就这一下子,市井生活的气息溢满了每个看客的心田。

    其实,在我很小的时候,也很容易找到这样的早点一条街。他们一般中午就收摊,我时常会在饥饿的催促下,睡眼朦胧的出门,走几步,就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早点,常光顾的摊位会记住里,和你打着招呼,你也总会碰到几个熟悉的邻居,笑闹着说你是个小懒虫,太阳都晒屁股了,早点都要收摊了,你才来觅食。你不好意思的笑着,一边提着早点,一边慢悠悠的往家走。

    那是充满了人间烟火的生活!

    老北京的这种早点,我之前在书里也读到过。对北平文化描写的最精妙的当属老舍,在老舍写的自传小说《正红旗下》,说从前的粥铺早上三点钟开门,炸油条、打烧饼。他的大姐每日天不亮就起床,上街给婆婆去买烧饼、油条。大姐的婆婆是没落贵族,最在意面子。喝粳米粥,吃烧饼油条,是她作为子爵的女儿、佐领的太太,为排场做出的最后努力。

    曾经的我们,大概生活里都有一条这样的早点小吃街吧。有一些可能在作家的文字里,有一些还在生活里,有一些可能只能在回忆里了。

    2、天桥百景图

    第二个场景,我将它命名为天桥百景图。

    在第6集中,国民党头号杀手罗文辉潜藏在鱼龙混杂的天桥地区,所以,这一集里特意在天桥宕开一笔,对天桥市场来了一个全景式呈现,那里曾经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艺人。在北京,说到天桥就自然而然想到了杂技;在北京,说起杂技自然就想到了天桥。

    中幡、抖空竹、京韵大鼓、双簧、变魔术、拉洋片,这些如今已经消失在我们生活里的民间技艺,这一刻把我拉回了童年的回忆。

    小的时候,我们也有机会看到杂技表演、黄梅戏等这样的民间艺术,机会并不多,但每一次这样的表演都有能汇聚十里八乡老百姓的能力。

    一般这样的杂技或者戏剧都会持续两三个晚上。第一晚开始的时候,可能消息传播的并不快,但因为动静太大,势必会形成口口相传,于是接下来的晚上人会越聚越多,那个时候,我还很小,只记得会牵着父母的手,跟着大批大批的人流往前走,到了现场,大人们可能是来看表演的,而孩子们是来看热闹的,到处爬树,抢高位,上半场还能听到父母吆喝孩子的声音,到了下半场,基本都午夜了,表演还没散场,大人们舍不得走,但孩子们已经要入梦乡了。所以有一些孩子们被父母抱在怀里,背在背上。如今回忆起来,好像都还能听到父母吆喝孩子的声音。

    很久没有看年代剧了,但《胡同》这个年代剧我是追的津津有味的,因为这里除了展示很多深刻在我们记忆里,但消失现在我们生活里的东西外,还有胡同里的人情味,又现实有温馨。

    比如田枣因为在胡同里长大,三姑六婆都认识,所以让这些人帮忙盯着周萍,附近所有生活的老百姓都成了行走的“监视器”,帮助田枣破案成功,田枣因此被选上了街道积极分子,颁奖的时候,正好遇到秦德福给她发奖,于是一场好好的颁奖大会被她破坏了。原来这个秦德福执行上级任务把田枣的父亲抓紧警局,至此,她的父亲再也没有回来。

    这样的插曲让人感觉到了人性的复杂,也显得很真实。大时代下,有些人不一定是坏,而是生存所迫。时代变了,但那些发生过的事,就真的可以当做没有发生吗?

    认真看下来,其实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们没给人深思!这看的也就不是剧了,而是自己的童年回忆和人生哲学!

     4 ) “烟火气”这一字眼,说这部剧还原度和展现度都极高。看了六集的我同样也有着这种感受。

    #电视剧胡同#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半星]

    【新娱评剧 X #胡同观后感#】

    昨晚播出的《胡同》,收视和讨论度双双起飞。除了大部分好评以外,大家最多提到的就是“烟火气”这一字眼,说这部剧还原度和展现度都极高。看了六集的我同样也有着这种感受。

    场景氛围具有烟火气。这部剧从一开头的片段快闪就开始展现,解放前夕的北平城胡同生活。由田枣的视角出发,随着胡同串子的步伐,看遍了那个年代的市井生活:热气腾腾的豆汁摊子,手脚麻利切着炒肝的老板,一大勺倒腾着卤煮汁的师傅,头上顶着面刀削的外地小吃主,最后来到田枣一个大院的贵叔这爆肚摊儿……一摊一景,个个画面都是老北京那地道的味儿。一连串的镜头作用下,短短几分钟的代入感已经拉满,也让人对那个年代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人物形象具有烟火气。赵露思所饰演的主角田枣从小是一个孤儿,但是性格泼辣又直接。她带着一群相同处境的小朋友讨饭吃。凭着她混不吝的样子和讲义气的性格,让街坊邻居都对她喜欢,很照顾这一帮孩子。赵露思把田枣有勇有谋和直率的样子完全表现了出来。不得不说,赵露思近一年来的戏路真的越发宽广。从一开始局限于塑造甜美形象,到现在能够驾驭各类复杂性格的人物。今年无论是《星汉灿烂》里的程少商,还是《胡同》里的田枣。,都区别于之前她所饰演的角色。同时驾驭这么多不同类型的角色说明演技真的是由很大的。也是在剧集里有所反馈的。其他角色的设置也很自然,比如侯明昊饰演的铁蛋。是一个跤师,武艺高强。不过,铁蛋不光是对田枣惟命是从的傻小子,还是有勇有谋,破案子的时候处处透着一种老北京孩子的机灵劲。还有热心肠的大厨贵叔贵嫂,对艺术执着的名角——僮老板;虽然每天不着四六但有一颗真心的索爷……除开鲜活人物所带来的烟火气之外,更能见证患难时刻,邻里间的人情味。都说“胡同味”也有街坊邻居的味道。在这一部剧里真的深刻的感受到了。

    看这个剧就像是在逛胡同一样,到处都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情有义。六集真的看得人十分开心舒畅。希望到现代戏的时候也能让我们共情,有笑有泪

    —-新娱评剧 【转载】

     5 ) 希望有信念又专业的年轻演员能走得更远

    我特别喜欢田枣,这是一个在逆境中也充满勃勃生机的女孩子,是一个在寒夜里能发光发热的人,你会忍不住靠近她,你会相信新的生活一定会到来,即使我们吃了很多很多苦,走了很远很远的路,新的希望总会到来。演员演得很好,但田枣这个形象吧,真不算好,脏兮兮黑扑扑的脸,乱糟糟经常油油的头发,衣服土不啦叽穷人样儿,脸上经常高原红,痘印也看得一清二楚,嗓门巨大,性格虎里虎气横冲直撞,没有女孩儿撒娇劲儿,对未婚夫也是骂骂咧咧,虽有一身义气也容易闯祸,父母去世得早,没上过学大字不识,这样的角色,我怀疑当红的年轻女演员有愿意演的吗,毕竟现在的电视为了角色好看滤镜磨皮到指甲盖都看不到了,演员的化妆服饰比剧本身还受关注,这是外表当道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的让自己美美美,剧里剧外。所以,赵露思让我觉得特别可贵,不在乎形象没有任何包袱,一切就是完完全全为角色服务,这是专业演员真正的信念感,她的口音也是特别调整过的,虽然不能说是完全地道的北京话,但并不违和,同为四川人,我知道她是好好下过功夫的。希望所有有信念的年轻演员都能走🉐️更远

     6 ) 抓住“仁义”二字,就抓住了老北京的“魂”

    电视剧《胡同》渐入佳境,第15集之后,绝对能算“宝藏剧”。

    《胡同》呈现了生活在胡同中的祖孙三代女性的人生,分别从三个时间点切入:上世纪50年代;上世纪80年代;当下。

    祖孙三代都是热心人:祖辈田枣是“孩子王”,江湖气重,但敢爱敢恨;第二代孙晓敏两次高考失败,挤不进文化圈,却赶上市场经济大潮,天生的领导力得以充分绽放,但她的志向不在个人成功;第三代林悦伶牙俐齿、办事周到,但与传统的胡同文化之间已有裂痕(尚在播出中,林悦的角色走向还不完全清晰)。

    三代女性都在街道居委会工作,勾勒出从街道大妈,到干练的管理人,再到现代社区服务者的变迁。其中饱含的“京腔京韵”,让人沉醉。

    为什么要从第15集看?

    三个时间段中,第15集开始的第二个时间段最对我的胃口:

    其一,从7岁起,我在厂桥街道(2004年后并入什刹海街道)生活了25年,《胡同》的主要背景就发生在柳荫街社区附近,那里每条胡同我都熟。

    其二,剧中改变林卫东、孙晓敏、豁子们命运的个体服装市场(在西单商场东),我上高中时常路过,更是见证了新荷花市场从兴建到取消的全过程。那时的混乱、迷茫、纷扰,汇成了一种激情:“人可以靠双手改变命运,只要奋斗,就能成功。”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密码。

    其三,当时胡同中,确有很多孙晓敏式的女孩,美丽,大方,得体,从小被同龄人众星捧月,随着胡同文化式微,这样光彩照人的女孩已不多见。

    我见证过《胡同》中的许多细节:百姓深夜排队买世界文学名著(当时应是网格本,刘硕良主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丛书还没出版),社会青年碴琴、打架,大量返城青年找不到工作,地铁站口林立的烟摊,一夜间遍地发廊……包括用升喝啤酒,也让我感到亲切(当时很流行,后来少见了)。

    在第二时间段中,林卫东兄弟与孙晓敏的感情是主线,林家哥哥是文化人,但生分、自私、不地道,打心眼里看不起胡同人,林卫东文化低、爱犯混,但重情重义。孙晓敏想上进,感情天平一度倾向哥哥,但命中注定,他和林卫东才是一路人。

    今天看,改革开放犹如传奇,但亲历者知道,那是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艰难的路,《胡同》真实地再现了这段历史,它告诉今天的青年人:从他们一出生,生活条件就已经很好了,而无需“天天盼着过年”的人,很难真正理解他们的父辈,也很难深入理解改革开放。

    前14集的味道,看过15集以后的部分才知道

    那么,15集前的内容是不是该删去呢?当然不是。

    前14集与后面存在有机联系,只是不易被接受:一是青年田枣式的粗豪人格,在当下较罕见;二是上世纪50年代初,“抓特务”关乎普通人的生活,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经验;三是社会组织方式变了,个人渐从集体中剥离。

    对田枣那一代北京人来说,集体生活非常重要,人们白天上班,晚上开会、集体学习、组织活动,生活紧张而充实。他们本是旧社会的边缘人,蜗居在胡同中抱团取暖。比如索爷这样的破落户,一身毛病,内心又保存着人性的温暖,如果不是邻居们搭把手,他早就饿死在街头。再如僮老板,清高、傲慢,但已无缘社会,只能坐吃山空。

    上世纪50年代,这些沉默的人们被发动了起来,给他们以当家做主的感受,那种自豪感是难以描画的——所以他们信服田枣。

    毕竟,大多数老北京人生活在大杂院中,进了门,彼此就是家人,必须互相照顾,现代人觉得,老一辈“热情过度”“不重视隐私”,可对老一辈来说,现代人的拘谨、强调个人才是虚伪、装蒜和不仗义。现代人从小生活在一个个单元中,甚至已不习惯在同性面前洗澡等,而胡同人从小在公共浴池一泡就是半天,双方遇到同一问题时,第一感完全不同。

    正因前14集铺垫出老一辈的特质,才能理解,孙晓敏为什么选择了林卫东,而不是他的哥哥;为什么林卫东有那么多机会,偏对孙晓敏不离不弃;为什么豁子一边犯混,一边却对朋友两肋插刀,对女友百般呵护……这中间,包含着内在的合理性,去了哪一边,他就不再是真正的北京人。

    不纠结于具体演员的表演,沿着“什么是北京人”的线索看,《胡同》完整且有趣,但它需要一点耐心——这是一部风俗版的北京市,应慢慢品味。

    怎样演好北京人

    写北京人,该怎么写出北京味呢?至少三点,《胡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其一,北京人是“顶着说话”。

    北京话有味道,不只是用词独特,而是“顶着说”,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双方在话锋中试探并妥协。比如孙铁教孔三撂跤,田枣看不惯孙铁卖弄,便有了下面的对话(大意):

    田枣:你那一脚也踢得太高了呀,差点踢人家肚子上。

    孙铁:不是,那是他肚子大,跟我有什么关系啊?

    孔三:两口子打架,别伤街坊,谁肚子大?干脆,你们也别耍嘴了,你们俩来来吧,我也瞅瞅……过过眼瘾。

    孙铁:你过眼瘾,找你媳妇摔去啊?

    孔三:我媳妇玩文的,再说她也不是我的个儿啊。

    面对孙铁硬怼,孔三从容退让,既找回了面子,又侧面鼓动田枣和孙铁动手,这种“既把别人逗了,又不失面子”的技巧,与油嘴滑舌迥异。胡同生活逼仄,滑稽是为了留有余地,万一对方翻脸,可以说是“开玩笑”。北京话不只“损人”,也“自损”,通过“顶着说”,完成彼此试探。这样的桥段,《胡同》中比比皆是。

    其二,主动融入小共同体。

    小共同体有排他性的一面,但也有温暖的一面。妓女春喜被解放后,索爷和她的爱情终于有了指望,可家徒四壁,怎么将春喜娶进门?邻居都伸手帮忙,连家具店老板都说:我们家和索家是父一辈、子一辈的关系,他要,我一分钱不收。

    这不代表人们真的不在乎钱了,但只要融入邻里小共同体,一切便可忽略。这需要一套复杂的社会扮演,通过婚姻、公共劳动、日常接触等,达成彼此信任。这是上千年农耕文明积淀而成的生活方式,可能有悖于现代性,但由此形成的情感模式、认知方式,注定会长期存留。

    在《胡同》中,刚子和春华的成功,小煤核儿被师傅僮老板原谅……都体现了这一文化过程。

    其三,“仁义”是老北京人的“魂”。

    《胡同》中呈现的都是有七情六欲的小人物,在时代变迁中难免丧失方向感,但胡同文化的修炼,让他们习惯了集体生活,习惯了以“仁义”为压舱石。

    随着社会进步,林卫东、豁子等昔日敢想敢干的年轻人渐被淘汰,该如何安顿心灵?如何重建人生意义?成了大关节。林卫东兄弟的选择迥异:哥哥将家人送到海外,自己则在国内横跨几道,靠关系闷声发财;林卫东却怎么也看不上哥哥这种“成功人士”,他离不开自己生命的根,那是他的骄傲、自尊的基础。

    孙晓敏曾是个体户们的“一姐”,可她决定回街道工作,一旦与群体剥离,她便无所适从,找不到安心感——真正的老北京人不习惯只从“我”的角度看问题,而是“我们”,其内核一言以蔽之,就是“仁义”,只有活得“仁义”,让熟人也说你好,你才是真的好。这其中,包含了成就“大我”的契机。

    在《胡同》中,刚子、索爷、僮老板、豁子、孙铁、田枣、林卫东……真正支撑着他们的,便是那份来自传统的“仁义”,不论生活中状态如何,但对这份“仁义”的向往与坚持,始终不变。呈现北京文化的电视剧有很多,《胡同》独树一帜,正因它抓住了这一根本。

    明天的观众还会看这部剧,从中寻找“仁义”

    随着胡同逐渐消失,曾经的“推门就进”“邻里如亲人”的生活方式也许会渐行渐远。不否认,小共同体也有两面性——亲亲疏疏,内部与外部的规则不同,生活在二元世界中,难免有虚伪、欠公平、公心弱等问题。

    第三代林悦遇到的麻烦是,从小看着自己长大的大爷明知理亏,就是不愿拆掉私搭乱建的小厨房,把个人利益说成是集体利益。讲感情时,温暖如春;讲道理时,故意犯混。

    在《胡同》中,豁子是典型代表,当年跟随林卫东发了小财,当不了“倒爷”,只能靠出租违法门脸生活,孙晓敏告知租户实情,断了豁子的财路后,他气急败坏,不顾多年情分,在田枣家当着长辈大闹起来。在小共同体生活中,类似的磕碰有时是无解的。中国的发展速度太快了,我们用40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路,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需经历一个长时间,才能被社会消化。而孙晓敏、林卫东这一代卡里斯玛式的人物已难适应新问题,未来需要林悦这样的、与胡同文化有一定隔阂感的年轻人。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老北京文化会不会逐渐消逝?怎么保留温暖的小共同体文化?

    然而,这可能是个伪问题。时间永远向前,小共同体文化消逝了,会有大共同体文化涌现,老北京文化消逝了,会有新北京文化崛起。正如冯骥才先生在《神鞭》中写到:辫割了,神留着,换个样,还是绝活。

    相信“仁义”就是那个“神”,它注定会在人间常留。未来的人们,也许还会打开《胡同》,追忆曾经的“仁义”,那是如此温馨、体贴,如此有人情味,会感慨剧中几代人在发展与守旧间,能如此好地把握自己……不过,明天的观众仍要有一点耐心,至少看过15集后,再做评判。

     7 ) 《胡同》不吹不黑,不是任何人的粉丝

    救命,怎么能这么好看啊!!!!!!!真的,侯明昊和赵露思都是剧抛脸,我之前磕的吴露可逃也是磕的昏天黑地的,但是鬼知道我怎么会被他们这么一点点的小甜饼给拿捏住,明明好像也没有特别的甜,但是就是不知不觉的被带入进去了,居然在他们剧中那么有限的同框中找到了像是高中那种青涩懵懂又势不可挡的初恋的感觉!突然get到了动荡时期的革命爱情,真的好珍贵,好动人!他们俩完全演出了那种心意相通,信仰相同,携手并进的感觉!让我头一次感觉到了革命爱情的力量。我从前一直觉得这种隐晦的爱情又不浪漫又不光明正大,中间还有着要为其随时准备牺牲的家国大义,这样的爱情怎么会坚固?怎么会长久?直到看了赵露思和侯明昊的胡同,这短短的几集让我感触颇深,为他们的每一次见面而激动,也为他们共同的家国情怀而触动!好演员!好剧!

    还有,什么口音了、扮相了,那都是次要的,都是作为好的演技的锦上添花而已。如果以什么演员婴儿肥了、口音这不对那不好了、演员太稚嫩了类似的理由来说这个剧烂的话,那我只能说你也肤浅了!太主次不分了!至于演员口音如何不地道、外形又如何不符了……拜托🙏这是面向二十一世纪全国拍的剧,不是只给七八十年代的北京人看的剧,能不能不要这么抬杠?!还有演员稚嫩的问题,说什么演技不到位……我不懂什么演员稚不稚嫩、演技到不到位……我只知道看他们演十八岁的青年,我完全被带入进去了,好像回到了高中的时候,那种青涩懵懂,但是热血激昂的感觉我感受到了!在我眼里,这就够了!我看的是剧,是这个故事,是它想让观众体会到的感情,是它要向社会表达的东西。而不是看演员穿的怎么样,长得怎么样,年纪多大了,口音合不合格。

     短评

    候明浩演技不行,太出戏了,扣分

    5分钟前
    • 还行

    超级好看!北京话听的太有趣了,没想到赵露思还会说北京话,嗓门这么敞亮,太逗了

    6分钟前
    • 没谁了
    • 推荐

    真是震惊我了,这居然是正剧啊?演技和台词根本不过关,想演甜宠一直演随便呗,但是不能拿演甜宠的范再来演这种啊,你看看你俩和周围的配角融吗?不能每回路人缘和口碑上来了然后再搞一个什么败败好感叭。上央视画一个韩式妆容配上中式小褂,你不能光要好看吧,自己看看那搭吗?1921里面那种就还行,找准自己的优势,要是演技没那么好就不要接这种角色,不能什么都是马大哈,什么都是搞笑女,什么都是陈芊芊吧?zzf演什么都是zzf,zls演什么都是zls那还了得,说得好听叫舒适圈,说得难听那不就是想轻轻松松赚💰咩

    7分钟前
    • 今天看点啥呢
    • 还行

    质感不错,有用心在讲故事,赵露思演的可以,一点都没有上部戏的影子,胡同里的田枣是个生机勃勃的虎妞。

    9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赵露思演的人物形象一点都不贴切:脸上有肉一看就知道没吃过苦,又不是北京口音,太假了。

    13分钟前
    • 可爱多
    • 很差

    第一单元的男女主演技都不行,能别挑大梁祸祸正剧吗,好好演偶像剧不好吗?!台词吐字不清,言行举止像个现代人穿越过去的,服道化像谁家细皮嫩肉的小姐少爷在玩cosplay,市井镜头给足了社会气息,一转成男女主的戏份秒出戏。侯明昊在《启航》里是男二,其实演得也有问题,只不过没本剧里男女主同时出戏这般明显罢了。//第15集开始进入第二单元,换了一批演员,演技都很棒,故事内容不错,剧情节奏挺快的,甚至还磕到了老年田枣铁蛋的爱情。//28集开始第三单元,男主发挥不稳定,台词时好时坏,不过关晓彤靠谱啊,还带得动剧。三单元里二代男女主与主要配角都有剧情,所以二三两个单元剧情联动较多,独立故事性不强,有点偏宣传片纪录片。

    15分钟前
    • 百里苏苏
    • 较差

    没看完=_=

    18分钟前
    • 。(已出柜版)
    • 还行

    确实很有年代感的剧,老北京城影像让人蛮触动的~还有熙熙攘攘的街道,很有烟火气,看着挺感动。

    19分钟前
    • 公子楚
    • 力荐

    就那个年代来说 没有北京口音这合理吗?蔡文静的脸更适合演女主吧?

    20分钟前
    • ୧⍤⃝🧋୧⍤⃝🥘୧⍤⃝🧊
    • 较差

    好看耶!赵露思演技真的进步蛮大,以前对她有刻板印象,暑假偶然看过她另一部剧,对她改观很大,结果今晚胡同直接给我惊喜,希望赵露思好好加油,前途无量啊

    22分钟前
    • 吃一口冰镇烤薯
    • 力荐

    服化道台词都建议跟鬓边不是海棠红剧组取取经,那一上来片头那个前门楼子什么鬼?城墙p的上面都是齐的,箭楼后面那一片砖楼又是什么东西?城墙在的时候哪儿来的那片楼?正阳桥和五牌楼被你吃了是吗?解放前北京没有砖地,都是土路。演北京剧能不能找北京话说的利落的?二十分钟以内没有一个说北京话的。北京人没有说啥啥的,北京话就没这个词儿。献礼年代剧能不能放过北京?拍不好就别拍!再有说故事发生在建党时期的女演员,别演胡同串子了,北京人丢不起那人。

    24分钟前
    • 流水·浮生
    • 很差

    索爷说“别跟我提我祖上,我丢不起这人”,看索爷的处境,这虽是实话但确实也让人心酸,时代在变迁,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也有一部分会被时代落下。

    28分钟前
    • 安宁
    • 推荐

    喜欢第二部分。

    33分钟前
    • 而安
    • 还行

    赵露思演的真的很好,我妈妈在旁边看都夸她水灵~小姑娘两个大麻花辫太有那味了🌸👏

    36分钟前
    • 小付小付🐝
    • 力荐

    第一个故事角度还是挺新的,建国初期基层的作为,人物三教九流也算丰富。服化道演技是短板,服化道不够旧,演技,有演技的戏份不多,演技明显不足的占大头。不得不说的是,赵露思怎么还是星汉灿烂里那一套啊……甚至更一惊一乍……

    39分钟前
    • POLAR LIGHT
    • 还行

    田枣真可爱

    44分钟前
    • 金鱼脑
    • 力荐

    三个篇章,这个结构还比较好玩,但是前期看着挺无聊的~赵露思+侯明昊,演的都很自然,而且两个人很搭,不过其他线不好看。

    48分钟前
    • 娱乐圈梗姐
    • 还行

    枣儿还蛮可爱的,又虎又咋呼

    51分钟前
    • momoko酱
    • 还行

    索爷的京片子听着真舒服,赵露思的北京话虽然差点意思,但北京妞身上那股劲是有的

    55分钟前
    • 蘑菇 花芽
    • 推荐

    这么接地气的内容,这么不接地气的台词,好演

    56分钟前
    • Santé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