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沉默之像

    沉默之像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其它2014

    主演:Adi Rukun,M.Y. Basrun,Inong,约书亚·奥本海默 

    导演:约书亚·奥本海默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沉默之像 剧照 NO.1沉默之像 剧照 NO.2沉默之像 剧照 NO.3沉默之像 剧照 NO.4沉默之像 剧照 NO.5沉默之像 剧照 NO.6沉默之像 剧照 NO.16沉默之像 剧照 NO.17沉默之像 剧照 NO.18沉默之像 剧照 NO.19沉默之像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户人家讲述了自己的儿子被谋杀的场景。而谋杀他儿子的人就住在街道的另一边。直到今天依然权力在握,没有人敢于去追究他的责任,也没有人敢于去杀了他报仇。在官方的报道中,侩子手成为了英雄,而英雄,又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传说。在沉默中,家庭在哀嚎,而事实又消于隐匿……

     长篇影评

     1 ) 唯有沉默最为可怕

    一样是关于1965年印尼大屠杀的影像记录作品,《沉默之像》似乎是《杀戮演义》的延续与进一步的阐述。 片中的主角Adi是受害者的弟弟,他是一名验光师,借着职业之便,他经常是一边给当事人带上试镜架和镜片做视力检查,一边当面质问各种曾卷入到他哥哥之死的事件。然时过境迁,当年的刽子手,如今或者是老态龙钟,或者早已入土为安。面对影像事实,当事人含糊其辞,推卸责任;他们的家人拒绝面对,甚至是求饶。而唯一不变的是,刽子手依旧被视为英雄,他们是在捍卫国家,捍卫民族,他们深信自己无法改变,也不想去改变,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而Adi的冷静令我感到惊讶。他似乎并不是为了复仇,更不是为了控诉,而是为了探究。但是幕后杀手到底是谁?似乎每个人都是帮凶却又不是真正的刽子手。谁又该为此事负责?历史的风沙淹没了所有的呐喊和呼声。Adi的母亲不断摩挲着双手,她无法释怀;而另一边,他的父亲早已因为老年痴呆而简单如孩童,他的妻子不断地劝阻,他的孩子在身边欢悦的玩耍。似乎,沉默的大多数都在不断低语着:忘了吧。 屠杀者得意忘形,幸存者苟且营生,令人不寒而栗。或许,Adi想要的只是最简单不过的一句——对不起。再好的验光师也医治不好群众木然的“选择性失明”。

     2 ) 沉默的审判

    配合杀戮演绎一同承受,效果更佳。

    我也常常自问,杀人凶手是否应能得到内心的平静?若他们毫无忏悔之情,我们又能怎样面对?毕竟法律只能制裁人的肉体,却无法让罪犯在精神上认错。何况本片中,“凶手”并不认为自己是凶手,也不认为自己实施了罪恶,那些恐怖的屠杀对他们来说是正义,是任务,是非、道德、善恶在争斗中扭曲,历史不是为逝者而写,而是为胜者而写,因此他们认为自己记忆中的才是真实的历史,那些如游戏般的屠杀,也就算不上什么了,更遑论内心的忏悔。纪录片里的匿名眼医,Rami的弟弟,探寻过去发生的事,是想听到忏悔,但是他注定要失望而归的,正如南京大屠杀,如红卫兵时期,人的恶被所处社会、时代激起,他们就不再是由判断能力的“人”,而当他们回归正常生活,想要成为正常的“人”的时候,就只能在回忆里美化、淡写过去的罪恶,是自己的良心不至于晚上跳出来吞噬自己。

    (未完待续)

     3 ) 命は.重い

    也许这就是纪录片特有的厚重感吧

    第一次看人文类的纪录片
    而今天入场之后就感受到了意外的凝重感 很感动 全程没有人吃零食发出卡巴声 在等待开场和转播的时侯 大家也都特别耐心

    这是一场关于杀戮与被杀戮的的反思
    Adi作为受害者家属、身处于权利弱势的一方,一家一户地去走访当年的杀戮者、实际执行者、监狱警卫… 我很难想象他是以怎样的心情 在看到Killer绘声绘色的比划着当年杀害自己亲哥哥的场景 而说出“他在笑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行为抱有歉意和悔恨 才会更加卖力的表现出不在乎 从而使自己的心情得到宽慰”

    在听到自己的亲舅舅说“我不是凶手 我没有杀Ramli 我不应该为此负责” 的时候Adi颤抖的嘴唇

    Adi妈妈在见到另一个幸存者时遏制不住的哭泣

    Adi爸爸完全失忆的第一天不断地拄着双手支撑着半瘫痪的身体在屋里无助的徘徊“救命啊 我走进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我怎么会到这里来的啊”

    不能不感受到沉重 不仅仅是因为人们在过去犯下的罪过 还因为那些犯下罪过的人 毫无悔恨 并且依然在以他们的影响力 一代又一代的威慑着他们的受害者 使他们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今天看的这场正好是Live Q&A 有全国直播的现场问答 在布莱顿的现场Joshua和Adi都到场了

    印象比较深的有几个问题
    “Adi 你现在原谅他们了吗”
    Adi--“ 谈不上原不原谅 只是想还原历史本身的样子 但是我不想我的孩子们生活在来自于我父母的阴影 我的阴影和恐惧之中”

    “海报上调试镜的意象是什么”
    Joshua--“有两个隐喻,一是希望当年的杀戮者能够清晰地正视历史,反观历史带来的伤害; 另一方面是象征着我们想要给予历史以本来的面貌”
     

     4 ) 沉默之像 The Look of Silence, 2014

    时隔两年,曾凭借《杀戮演绎》一鸣惊人的约书亚·奥本海默携新作《沉默之像》归来,又一次打破了历史的“沉默”,赢得了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成为电影节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赢得如此重要奖项的纪录片。没有花哨的概念,没有再度采用“演绎”的方式重现血腥残忍的情景,《沉默之像》直截了当地让刽子手和受害人面对面交锋,震撼程度,自不待言。

    影片在对印尼“九三零事件”中犯下累累罪行却至今没有受到任何惩罚的刽子手的采访中缓缓展开。如果说导演约书亚·奥本海默在他的上一部作品《杀戮演绎》中尚且表现了一点点乐观的话,《沉默之像》则很难说还对人性抱有什么期望和幻想。在主人公阿迪采访的所有人中,没有一个愿意承认他们在大屠杀过程中犯下的累累罪行,其中甚至包括当时看管监狱的阿迪的叔叔。一所学校里,历史老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们描述印尼共产党人的凶残和印尼人民反抗共产党人的壮举,然而事实上,除了这种政治宣传造成的恶果真实存在,那些所谓“史实”根本子虚乌有。

    《沉默之像》最引人入胜、同时也最戏剧性的一面已经不再是《杀戮演绎》里杀人恶魔对自身罪行毫无悔过之意的炫耀——也有可能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常态的变态”——也不再是影片结尾处杀人魔王痛苦的悔过和《发条橙》式干呕,而是杀人者与当事人的对峙与沉默。令人震惊的是,尽管事实清楚、天理昭彰,当事人往往还被刽子手搞得哑口无言、理屈词穷,一些当权者甚至依旧可以面目凶狠地指控阿迪和摄像机后的奥本海默有意进行“共产主义政变”,实在让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怖。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嗜血者对罪责的否认都让指控变得无从着力,针锋相对之后得到的不是确定的“对”与“错”,反倒是更大的疑惑:人们不禁要问,这种“群体性否认”造成的“责任真空”到底应该由谁来填补?是平民、政治家、国家,还是那些所谓的“共产党员”自己?而另一方面,《沉默之像》在考验刽子手的同时也在考验观众的良知:当我们面对那些垂老的恶人,到底是应该饶了他们、既往不咎,还是把他们碎尸万段,“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换句话说,除掉恶人,会不会意味着新的邪恶就地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沉默之像》带给人们的思考甚至超过了《杀戮演绎》,因为它不再仅仅关乎历史、提供镜鉴,更让观者手持屠刀,自行决断。

    当然,对于奥本海默在片中提出的种种问题,受害者年已过百的母亲做出了颇具良知的回答——“上帝会惩罚他们”。但无尽的忍耐和过剩的良知是否又会助长邪恶?或许又是另一个无解的问题。

    在北影节映后谈中,《沉默之像》的制片人谈到奥本海默想要拍摄的并非一纸昭冤的“诉状”,而是一首残忍的“诗歌”。的确,相比《浩劫》(克劳德·朗兹曼)、《S21红色高棉杀人机器》(潘礼德)等大屠杀电影所表达的悲痛、谴责和永远无法抹平的伤痕,奥本海默的纪录片似乎更趋于展现受害人的遗忘和平静,比如片中受害人的老父亲已然失去了视力,甚至忘记自己儿子的姓名,仿佛五十年的时间已经足以把一切罪行洗刷干净。正因如此,导演奥本海默选择了“验光师”和“插片镜架”这样统领全局且极富象征意味的“诗眼”,仿佛就是要借刽子手一双慧眼,“让你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同样让人拍案叫绝的还有片中所谓的“跳豆”(内藏飞蛾的灌木种子)。在影片结尾,百岁的老母亲手捧三四颗一跳一跳的豆子,盼望着死去的儿子能够“化蛹成蝶”。这个意象无疑如诗般唯美,但反观那张刻满皱纹的脸和那些无法挣脱壳子的生命,又何尝不是一种残忍,一种悲哀。

     5 ) 屠杀罪行被遗忘在爪哇国

    Adi的爸爸早就开始不记事了。他半身不遂的陷在轮椅里,像一块轻飘飘的过期瘦肉,被老婆扯上床,一遍遍擦拭七零八落的肢体。他忘记了年纪,反复念叨着自己只有十六七岁,虽然老婆口中的103岁也有那么些夸张;他忘记了儿子的名字,包括在院里对着他耳朵大声说话的Adi,以及那个在1965年离家后就再也没回来的大儿子。他只记得儿时的那些苏门答腊童谣,奄奄一息的吐出歌词中美丽的姑娘、清澈的河流……

    可是,家乡亚齐的河流早已不再清澈,1965年“九三零事件”后,掌权的军官总统苏哈托在印尼全境对疑似共产党员的猎杀活动,同样点爆了这里。好几千的知识分子和年轻人,被虐杀后丢入河中……后来,河边的居民再也不吃鱼了,因为鱼儿估计已经被他们的孩子喂肥了。这其中,也包括老人遗忘的大儿子、Adi从未谋面过的哥哥,他在一个夜晚被行刑队捅伤后又挣扎着逃了回来,军队接着又来抄家,以带去医院为借口,在半路上折磨并割下了他的阳具,再将残缺不全的肢体丢到了河中,和其他许多年轻人一样。

    罪行本来并没有被遗忘,甚至是以某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战果”,屡屡被凶手得以的提及甚至炫耀。有着百万计人命的刽子手,继续做着这个国家主人公,他们是地痞流氓、警局长官甚至政府官员;而受害者家属,则在恐惧远大于谅解的情绪下,战战兢兢的与杀害他们子女兄弟的凶手为邻。

    会说苏门答腊语言的美国导演约书亚.奥本海默,早在13年前,就开始介入对大屠杀记忆的影像纪录工作。并在2012年成就出一部结合着当代艺术和戏剧表演的伟大纪录电影《杀戮演义》,片中加害者们对重演屠杀场面的那种得意忘形,让观众不寒而栗。从他们身上,根本看不出一丁点的愧疚和悔恨,他们睡得很安稳,活得很惬意,良心很安稳,甚至相信自己身后可以上美好的天堂。

    这样的情形,证明着印尼的国族记忆,肯定出了大问题。

    这次,约书亚再接再励,从受害人视角入手,杜绝了其他形式主义的艺术手段,而更深邃的呈现出又一部纪录力作《沉默之像》。片中那位勇敢追寻真相的主人公Adi,并没有经历过大屠杀,而是痛失长子的母亲若干年后才生下的“替代品”。通过与约书亚的认识和交往,他看到了导演从2003年到2005年拍摄的右翼行刑队之“表演证言”,其中的不少“表演者”还继续出现在这部《沉默之像》中。这些素材,或许是促使Adi想要寻找哥哥死因的导火索,即便他与哥哥从未谋面。他不想复仇,只是想在刽子手们升天前,从他们或亲人的嘴里听到一句“对不起”。

    事实证明,要实现这个理所当然的简单心愿也并不容易。屠杀的幸存者劝他适可而止,“过去的事就让他过去吧”;包括母亲在内的受害者家属,担心着知道越多伤害越深;凶手家属沉默良久后,不高兴的回应,“我们从没听父亲提过这些事,约书亚和你干嘛非要来揭开伤疤,就不能在现实里好好相处吗?”;还没死去的凶手,虽不至于在坚毅的Adi面前在摆出一副若无其事的得意样,但也要在一番尴尬许久的沉默后,才不得已的吐出一句“对不起”。

    Adi之所以能够接近这些“可怕相邻”,是因为有着一个便利的职业身份——眼睛验光师。他时不时以免费验光为名,走进这些杀害自己哥哥的凶手家中。之所以能认定他们是凶手,也是因为加害者的高调所致——他们曾在约书亚10年前的录像素材中,手舞足蹈的复述着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用什么酷刑杀了什么人的“英雄事迹”,其中一位甚至出版了漫画绘本,分篇章讲述着自己杀死32个共党分子的故事,并声称曾喝下受害者之血,“那样可以避免精神问题”。

    遗憾的是,在印尼,包括大屠杀在内的任何案件都会在18年后失效,意味着那些刽子手们永远也不会受到法律惩罚。可国民历史教育却对孩子们进行着黑白颠倒的洗脑,纪录片镜头跟到Adi儿子的课堂上,老师生动的讲述着“九三零事件”,“没有信仰的共党分子俘虏并虐杀了六名军官,挖出了他们的双眼。”而在另一段1967年NBC新闻纪录片中,右翼行刑队员在镜头前讲述:“苏哈托上台后,共党分子们纷纷投降,踊跃要求处死自己。”

    于是,验光师的职业身份和积极寻找真相的行为,也代表着导演希望能借助纪录片之力,至少对洗脑教育进行那么一点扭转。前作《杀戮演义》在今年奥斯卡上的夺目表现,也证实着有良知的电影始终还是能发挥正义力量的。得意忘形的刽子手门开始担心审判会不会重启,而就在今年7月,印尼也总算在独立65周年后,首次实现了民选政府。
    悲凉的是,Adi并不能收获大多数加害者的“对不起”,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笑眯眯的死去,剩下的也行将就木。而受害者们,要么也因老年痴呆症的到来渐渐失忆,要么继续在恐惧带来的沉默惯性下,不敢言说曾经发生的一切。毕竟这里是有意无意从不去记忆什么的印尼——我们俗话里“将一切忘在爪哇国”的地方。

    Adi的老妈妈玩着桌子上的跳豆,念叨着大儿子的名字,希望听到呼唤
    的他,能在壳子中显影一刻;影像素材里的刽子手来到河边,比划着胜利手势,合影留恋,电视机的这边,Adi一动不动,一幅沉默之像。
       首尾呼应着,黑夜里,泥泞土路上缓慢行驶来一对卡车,几束昏黄的前灯在景深处煞是耀眼,像是火焰开始燃烧,又像是一场实打实却又注定永远不让人看清的罪行。

     6 ) 从《杀戮演绎》到《沉默之像》:革命遭遇野蛮,逃避直面追寻

           这是一段讳莫如深的历史,牵涉到两个国家,但无论是施害人还是受害者,似乎都不愿再提到这段历史,宁愿这段历史不再存在。相反,倒是在国际社会中,这段历史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毕竟发生在一个现代世界里,毕竟是一场血腥而野蛮的屠杀,毕竟有数十至一百万人因此而死亡。美国导演约书亚·奥本海默一直醉心于这段历史,继2012年拍摄《杀戮演绎》入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之后,又在最近拍摄了《沉默之像》。

      这是发生于1965年印尼的一场屠杀,被杀死的是印尼共产党,而其中大部分是华人。时隔四十八年之后,《杀戮演绎》的导演约书亚·奥本海默找到了当时的一个杀人魔王安瓦尔·冈戈,让他出来讲述并且重新演绎当时的残暴场景。安瓦尔·冈戈,这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名字,尽管在影片中已显衰老之相,但演绎起杀人情景来,仍是劲头十足,得意洋洋,一脸轻松。似乎死于自己之手的,并非鲜活的与自己一样的生命,而只是一堆无关紧要的物件。他在影片中的演绎,恰似当时印尼真实情形,在那个人间地狱里,人们已经杀红了眼,人性已经泯灭。在一步步地演绎之中,冈戈表现出悔意,并且害怕着被害人的索命。而在现实中,印尼政府却从未反思,死去的人依然冤魂不散。

      影片拍得相当残暴,让人不忍卒看。虽然带有一种仪式感,却很是真实,还原了当时整个事件。观众可看到,当人不受限制之时,人性之恶是如何地迸发;当人有着权力时,会变得如何的自大并视生命如草芥;当人在肆意屠杀生命时,又会是如何的花样百出创意无限。只因与自己有着不同的信仰,只因与自己不同的种族,就可以毫无怜悯之心,将其如蝼蚁一样杀掉。与纳粹对于犹太人的屠杀不同的是,纳粹是制度在杀人,个人躲在了制度之后;而在印尼的屠杀,则是个人冲在制度之前,自愿伸出自己的双手,手持弯刀、铁丝以至一切可以杀人的东西,在杀戮中发泄着自己的愤怒,体会着权力的快感。

           相对而言,《沉默之像》拍得更成熟一些,没有了花哨的东西,非常的平实,让遇难者施难者只是面对着镜头,直面着真相。那种血腥就淡去了,留下的就只是伤痛,以及面对真相的勇气,还有对于真相的逃避。纪录片中的主角是个小商人,靠在乡村给人配眼镜谋生。他有着年迈的父母,还有可爱的儿女,生活过得还算不错。但压在其心头的,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他的哥哥也是死于那场屠杀,而极其残忍杀死他哥哥的凶手,仍然还活在这个小村庄中,仍然对着镜头兴高采烈地说着当时的残杀情景,毫无忏悔之意。他哥哥死之前饱受凌虐,曾经三次被虐杀,死时极端的痛苦。而这,正是压在影片中主角及其家人心中的重担。

      《杀戮演绎》对于那段历史做了反思,不过,影片却将整个历史背景模糊化,未有深入地分析屠杀事件出现的前因后果。何以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会在印尼发生这样惨绝人寰的杀戮?为何共产党人特别是华人成为被屠杀的目标?而这两点正是让事件相关国讳莫如深之处。

           印尼政府作为屠杀者,其暧昧的态度还好理解。尽管印尼政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的屠杀亦是独裁者苏哈托所为,但这场血腥的杀戮,毕竟展示着印尼这个民族的野蛮。而作为一个被他国屠杀了数十万国民的中国,在这个事件上的遮掩态度,却颇可玩味。

      我们一向将互不干涉内政当作我们外交基石,但细究历史,却并非如此。中共当政之后,支持亚非拉革命成为国家的崇高理念,向世界各国特别是所谓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输出革命,成为我们外交的必然选择。向为中国影响力所及的东南亚各国,更是我们输出革命的重点。从印度支那三国,到泰国马来亚,各地的毛派共产党,均是奉中国为老大哥,从事武装斗争。印尼更是如此。印尼独立之后,具有强烈左派色彩的苏加诺成为总统,对于中国亲近有加。在此时期,中国支持下的印尼共产党也蔚为壮大,许多华人也纷纷加入印共,号称党员三百万,成为主宰印尼政坛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为苏加诺总统卫队军官的翁东中校,是个激进的共产党人,决定发动突然袭击,掌握军队最高权力。当年9月30日,他带领军人抓捕了印尼军队7名将军,将其中6人打死,并宣布成立革命委员会。印尼共产党亦于一空军基地中,指挥着这场运动。可惜的是,他们漏掉了苏哈托将军,同时也低估了民意。右翼的苏哈托率兵平息了此次叛乱,宣布印尼共产党非法,并逼退了苏加诺。同时,他们认为930运动的幕后主使是中国,宣布与中国断交。这对于毛泽东对东南亚革命的乐观情绪,是相当大的打击。

      苏哈托在媒体上公布此过程,并为遇难的几位将军重新举行葬礼,上百万印尼人到场哀悼,让苏哈托为首的军方赚足了悲情分。之后印尼的大学生愤怒了,纷纷上街要求惩处共产党,苏哈托等乐得顺从,于是一场屠杀开始了。在军方的纵容之下,印尼人开始追杀共产党。由于华人加入印尼共产党的不少,他们也借机发泄着早已郁积于心对华人的不满,毕竟华人在印尼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生活水平也普遍高于当地人。那种不被控制的怒火被点燃,那种残忍的野蛮驱动着每一个。他们肆无忌惮地采用各种残忍手段,去折磨杀戮他们认为有罪的人。一九六五年的印尼,可谓人间地狱,私刑肆虐,血雨腥风,人人自危。从《杀戮演绎》中,我们可以一窥当时的恐怖情形。

      直到如今,印尼人依旧不反省这段历史。亦如电影中的杀人魔王安瓦尔·冈戈一样,他们仍然认为他们的行为是正当的,仍然还以自豪的心情叙说着当年壮举。他们认为其行为避免了一场由国外指使的政变,避免了印尼的红色化,也避免了印尼落入中国人之手。随后几十年国际及印尼本国形势的发展,亦让印尼国民庆幸于自己未被印尼共产党夺权成功。中国的文革、印支三国的赤化,特别是波尔布特在柬埔寨的暴虐行为,更让他们觉得当时选择正确。而作为有如此之多国民在他国被血腥屠杀的当事国,中国一直未有坚决地站出来。当然,此中毕竟有难以言说之处。输出革命的理想,遭遇到了野蛮的血腥回击,革命利益胎死于暴力之中,同时殃及池鱼。

      在影片中,我们在最后看到了安瓦尔·冈戈的悔意,而这种悔意并非来自于他的反思,恐怕更多的是来自于他对死亡的畏惧,他害怕那些冤魂会向他索命。而更多的人却仍未认识到那场屠杀的血腥与野蛮,认识到对于生命的尊重,认识到这样的行为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只要中国政府的态度依然那么暧昧,只要印尼的野蛮还未进化到文明,只要印尼的民主化过程还是这样摇摆不定,这种杀戮行为仍然会不断地演绎下去。

        《杀戮演绎》是从大处着眼,将其放置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中,去追寻历史的真相,叩问人性中的残忍。而《沉默之像》则从小处入手,以家族之惨痛历史,折射那段让人心悸的历史,更注重追寻者的勇气,以及杀戮者及家人的良知。前者演绎着杀戮的历史,后者从沉默之中凸现人们逃避麻木或者悲抑不舍之像。
           
           在《沉默之像》,配镜的镜像反复出现,既出现于受害中家人,也出现于施害者一方,以及当时的旁观者脸上。这与纪录片中主角的职业相关,更是导演表达其观点的一种借喻方式。人的视力会衰退,对于历史的记忆亦会模糊,借由着调试红色的配镜,在遮蔽着自己脸庞的同时,或可还原出事件真实的一面。戴着红色配镜之人,皆为历史的亲历者,他们或身处暴戾之中,身染鲜血;或目睹所有的惨状,遗忘也难。对于受害者家人,这是心中永远的伤痛,无法释怀,当然需要追寻真相,还死去的亲人寻求一个公道。对于施害者亲朋,却无法直面受害者亲人的追问,面对镜头连连躲闪,直呼为何要去翻几十年前的旧账?即使他们是事件的得利者,其心灵也难以摆脱冤魂的缠绕。因为人人心中都还有残存的人性,纵使有万千理由,人性也容不下暴戾的屠杀。

           当然,亦如影片中施害者亲人所言,这是政治所为,身处其中的小老百姓是无法扭转历史的,个人只是政治那架机器里的零件。确实如此。人们可以因为自己不同的利益及立场,而选择不同的政治行为,这无可厚非。政治洪流可以裹挟着个人,但个人却无法推卸自己的责任。人得为自己所选择的行为负责。当政治或者革命的喧嚣散去之后,留下的却是千百万个具体的人,他们得直面相对。杀戮虽然是一种制度行为,但却是通过某个人的手,去屠杀着另一个人,所谓冤有头债有主,个人在这里是无法将自己躲藏于制度后面,而逃避自己个体责任的。受害者无法去向冷冰冰的制度索命,却可以指证那个持刀之人。

           汉娜·阿伦特以平庸之恶来指证艾希曼机器般的屠杀,充满着哲学的意味。传说中法官所问开枪的东德士兵的话也许更好理解:“难道你就不能将枪口抬高两寸吗?”是啊,杀戮是命令,但残忍却是你心灵的体现。你得面对良心的拷打,也得面对历史的追问。
    (此文一部分来自于以前所写关于《杀戮演绎》的影评,略有改动。)

     7 ) 1

    鲁昆哥哥已经死去,鲁昆父母还给他写信-街边民众对于军队暴行的隐瞒-暴行对家庭的摧残-有些只是工人被认为是残余共产党,他们被残忍对待-校方宣扬共产党残忍,家长道出真相,小孩疑惑-杀人者重返河边,消退了当时的戾气,但他祈祷的原因是真的忏悔还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能不受影响-杀人者无忏悔之心,还庆幸喝过人血,拒绝对历史进行还原-杀死鲁昆哥哥的曾经希望被奖励去美国旅游的杀人者依旧认为共产党坏 毫无悔意 并认为鲁昆的做法也是共产党行为-杀人者说军队是幕后黑色 军队的领导说是百姓自发杀死共产党。军队领导认为受伤家庭不该继续纠缠,不然杀戮会重演-妻子说如果知道鲁昆找凶手就会离开他,鲁昆不为孩子考虑。凶手会杀了鲁昆-即使是自己的侄子,杀人者依旧不会求情,他们认为这是为国效力。母亲说他甚至帮助杀死自己的侄儿而得到了好处-杀人者子女为自己父亲围剿过共产党而骄傲,但听说杀人残暴并喝人血,她留下了眼泪-家属明明知道父亲的杀人事件,但他们装作不知道,jashua揭露真实反而变成了坏人,他们警告者鲁迪不要复仇

     8 ) 2016.10.20 《沉默之像》

    看到后面我才发现剧照原来就是 那些杀手的头目,这又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纪录片,在如今这个和平的世界,居然还有地方会因为生死问题而担忧,刚开始我也被什么 共产主义 民主主义 总统制 共和制 君主制,虽然看了百科现在还是有点混淆,我也不晓得当年他们是怎么分辨谁是共产谁不是,我也不晓得现在印尼现在还有没有共产,我只晓得从片中看来,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做错,更甚至有人认为自己很伟大,要史书记载、要国家奖励,但是从他们紧张的表情,肢体动作看来,我认为他们绝对有过自责,有受过自己内心的谴责,他们之所以不承认错误,或许是因为喝过人血起了作用,又或者他们的人性本来就是恶的,又或者他们只是认为自己也是无辜的而已,做出了对自己有利的一面,甚至是做出了不够人道主义的行为,不过事实就是事实,做错承认,挨打站稳,我个人认为先不管事情还有立场是对的还是错的,做了这种不人道的行为,就应该对那些逝者、那些逝者的亲人道歉。找个时间把另外一部看了,貌似那一部讲述杀人过程会比较多。

     短评

    续作展现导演的成熟,2部都喜欢,祝愿他有明亮的心以及健康!

    3分钟前
    • 曼小夕
    • 力荐

    作为对《杀戮演绎》中“片面性”的补充,《沉默之像》直接来自受害者的质问不会带来前作请君入瓮“高人一等”的不适感;眼镜、痴呆老人等极具隐喻意味的设置是前作戏中戏的替代,并且更加有力。

    5分钟前
    • 字母君
    • 推荐

    杀戮演绎中受害一方的Ali,为了素未谋面的被害的哥哥,想通过和侩子手的交流达到所谓“和解”;而这也恰恰是最难以想象和最没可能做到的,因为侩子手还在当权,他们是冒着生命的危险。我除了对制作者们的敬意,更有对影像的力量太过薄弱的叹息,其实他想改变的只是几个人,但也没能做到

    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對不起我父親殺了你哥哥 但他已經老了 就請你把他當成自己的父親吧” “‘你還記得拉姆利嗎?’ ‘記得誰?’ ‘你死去的兒子’ ‘誰?’‘你的兒子 他被人帶走了’ ‘誰?’ ‘你死去的兒子’ ‘誰是我的兒子?'” "忘了過去吧 大家好好相處" 最後 殺人者的家屬對被殺者的家屬說: “有點憐憫之心吧

    13分钟前
    • 一個死槍槍
    • 推荐

    《杀戮演义》的续章,看着让人心里很不舒服的一类纪录片。就像纪录片中的人多是选择沉默与遗忘,但真是需要有人揭这块疤,看清人性的冷漠与残酷。

    15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50到70年代的中国历史又有谁能还原?只剩下沉默的大多数

    18分钟前
    • Chery
    • 力荐

    两部电影改变一个国家

    21分钟前
    • eighthday
    • 力荐

    情感非常多,但到底传达了多少?而技术方面却只有零分。预加立场的纪录片,情感震撼大打折扣。但更加悲哀的是,世界已经那么坏,究竟还有什么能打动人。看到豆瓣这么高分,我便放心了。起码这么多善良的人在,而我要学者如何更加善良。#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25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整個20世紀,就是東亞西亞中亞非洲南美及東南亞某些國家,屠殺被冠以”共產主義“的人,或者共產主義者以共產主義之名屠殺非共產主義的大屠殺的歷史,那忝潮七十多年的歷史,至今是無聲的。

    26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推荐

    真相在这里毫无意义,因为人们总是会忘记,或者选择忘记。毫无疑问,是今年看过最恐怖的电影。

    3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约书亚的第二部纪录长片,获2014威尼斯评审团大奖。同样聚焦印尼1965大屠杀,本片没有前作《杀戮演绎》的超现实场景,而是走更平易近人的真实访谈形式,让受害人家属与刽子手直面。然而,受害人由于恐惧选择忘却,屠杀者毫无悔过之心,课堂上历史被一再篡改,让人心寒。验光眼镜作为象征。(8.5/10)

    3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只有杀光这些共党,我们才能实现民主。”到今天依然理直气壮。关于民族的阴暗面,关于无人忏悔的屠杀,反映出的是当代印尼的蒙昧之像。PS男主的存在感太强,已经快影响到作为纪录片的客观性了...

    3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冠以国家之名的作恶,躲进政府机器消融个人罪行,洋洋自得于泯灭人性的杀戮演绎,因笃信被规训的“信仰”而毫无悔意,鲜活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个体在屠杀中失去“人”的意义,沦为冰冷数据,借“百姓”之手拔除反对声音,如此嘴脸,如此熟悉;直面历史的人是无畏勇敢的,而大部分人宁愿视而不见,“都过去了”是个好借口,但别忘记历史的罪愆永远会重来。

    3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逃避闪烁的目光,得意洋洋的笑容,振振有词的辩解,赤裸直白的威胁,毫无说服力的谎言,他们是历史的罪人,但他们没有反思,没有悔恨,没有受到审判。如何对一个国家感到绝望?片尾职员表的一串串匿名。

    42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力荐

    杀人者依然在当权,还津津乐道地在讲述他们的杀人过程,丝毫不知悔改,让人异常愤怒而又觉得无力,天理何在?!

    46分钟前
    • Lucas刘
    • 推荐

    自古成王败寇。几人在意真相如何。重新回顾旧时杀戮,粗略比划演绎一场罪恶。血仇就在对街,深受时代荼毒,无人敢去讨要仇债。|7.5

    51分钟前
    • 野凡
    • 推荐

    一声叹息。请注意片尾制作人、共同导演等等各种演职人员的一长串的Anonymous。

    52分钟前
    • zykmilan
    • 推荐

    河水冲刷掉“革命者”的血迹,淤泥旋即掩埋了他们破碎的尸骨,但每个人似乎都能在罪与罚里为自己找到开脱的理由。破茧成蝶怀揣着自然万物年复一年的希冀,可怜老阿嬷却永远无法让她那惨死在杀戮时代的儿子涅槃复生。我对战争与政治一无所知,我只是希望生而为人能心无芥蒂,走得安详。#BJIFF#

    57分钟前
    • 浅野忠信
    • 推荐

    导演说,在组成静态景观背景音的十六条音轨中,他听到一个特别清脆的蟋蟀声,是Ramdi的孤魂。让五十多年来饱受压迫的人们重新获得哀悼死者的权利,让孩子们不再受这种深入头皮的恐惧折磨,这才是对话杀戮者的最终目的。

    60分钟前
    • 大 蜹 蜹
    • 力荐

    兼具对政治暴力、琐碎之恶,以及那些看似粗陋却至关重要的日常之极佳洞察力。很多自省式细节嵌入。全片能找到如此多当年的迫害者出镜,仅此一点已是超乎想象的本事,还成功捕捉摄影机前受害者家属的诘问与迫害者振振有词的“答非所问”之间巨大又微妙的张力。个人觉得比其前篇The Act of Killing更好。

    1小时前
    • zang兮兮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