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日本2016

    主演:渡边谦,森山未来,松山研一,绫野刚,广濑铃,泷正则,三浦贵大,佐久本宝,高畑充希,原日出子,池胁千鹤,宫崎葵,妻夫木聪 

    导演:李相日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攻略陛下100次

    • 更新HD

      追逐野马

    • 更新HD

      游戏改变者

    • 更新HD

      我叫多麦特

    • 更新HD

      维塔利娜·瓦雷拉

    • 更新HD

      官方机密

    • 更新HD

      女子大小路の名探偵

    • 更新HD

      旧爱综合征

     剧照

    怒 剧照 NO.1怒 剧照 NO.2怒 剧照 NO.3怒 剧照 NO.4怒 剧照 NO.5怒 剧照 NO.6怒 剧照 NO.16怒 剧照 NO.17怒 剧照 NO.18怒 剧照 NO.19怒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炎炎夏日,东京八王子郊外社区,一对夫妇惨遭杀害。事后凶手用血在墙上写下大大的“怒”字,随后逃亡,销声匿迹长达一年之久。而在此期间,三个身份不明的男子和身边的人相遇了。曾自甘堕落的爱子(宫崎葵 饰)被父亲(渡边谦 饰)领回海滨小镇,邂逅了不善言辞的哲也(松山研一 饰)。在东京工作的同性恋优马(妻夫木聪 饰)将柔情似水的直人(绫野刚 饰)带回了家,他不相信对方,却又尝试去相信。随母亲搬到冲绳的小泉(广濑铃 饰)跟着同学辰哉(佐久本宝 饰)登上一座荒岛,在废墟中遇到了背包客田中(森山未来 饰),他们短暂成为朋友,而可怕的命运突然降临泉的头上。不久之后,通缉令遍布全国,三个男子的真实身份引人生疑……  本片根据吉田修一的同名原作改编。

     长篇影评

     1 ) 每集片头标题及配图

    Fxxking awesome! If you’re so sick of all the shitty persona out there,这绝对是不能错过的年度十佳剧。超级解压同时令人意外地治愈。全员暴脾气可太爽了反正就不惯着。剧情疯台词丧,充斥黑色幽默,暴躁搞笑过瘾神经狗血竟然还挺合理且细腻,最后一集几乎触及哲学层面探讨,网飞求求了改编成电影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东亚文化共性——拧巴、热衷于自我折磨,其中又以ABC、ABK、ABJ最可怜,挣扎在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泥淖里卷出天际,最后发现没什么岁月静好,大家的日子都肤浅虚伪焦虑一地鸡毛。暴力宣泄不是终极答案,没有真正的内心平和想要体面生活只是水中月镜中花,神经病可能比大多数人都活得自洽健康。最后,圆寸头的Steven Yeun is soooo freakin’ hot!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2 ) 「怒嗆人生」有很棒的劇外話題!劇中的女主丈夫和反派的現實生活!

    「怒嗆人生」有很棒的劇外話題!劇中的女主丈夫和反派的現實生活!

    每次片頭一開始有一幅快閃的畫作,那些畫其實是David Choe 畫的,他也在劇中飾演 Danny詭異的表哥Isaac Cho 。Issac在現實生活中不只是演員、記者、還是一位蓺術家!

    如果你眼睛銳利的話,你應該會發現他有點眼熟.臉書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草創第一家臉書辦公室成立時,請了一位蓺術家畫一面辦公室的大牆,當時請台藝術家收現金,或是在末來領股票。那位藝術家認為現金也不多,不如賭上這一把,決定不收任何一毛錢,等末來的股票。

    在2012年,zuckerberg對那位藝術家補上當時價值200萬美金的臉書股票作為感謝,那位藝術家就是 David Choe !

    這個新聞後來成為矽谷傳奇,也開始了矽谷科技公司聘請蓺術家畫辦公室大牆作為裝飾的藝術文化。他可能是全劇組員最有錢的演員,但是他在真實生活中,完全看不出來他千萬富翁,過得相當樸實,乍看還以為他是位潦倒的蓺術家。導演去 David的家翻出了未曾展示的畫作當作片頭的驚悚的圖片!

    另外,劇中女主角Amy Lau的丈夫 George Nakai是由Joseph Lee飾演,他在劇中飾演一位在家帶小孩的「不成功的藝術家」。他在現實世界裡是一位超級成功的藝術家!他的畫作嘗試印象派風格,在真實的人像油畫中突然加入破壞的筆畫,殘缺卻和諧,善於拼貼與黑暗的美。他的作品不止展出就售完,同時還有一派畫迷追逐。

    (節取自數位藝術家黃飛龍文章)

     3 ) 我好累,为什么还要看这么累的剧

    亚裔不分性别、年龄、阶级,都能让自己活得很疲惫,可能也是种本事。这种普遍性的压抑究竟哪儿来的?

    始终觉得这跟父权文化有关:个体得不到尊重,情感也无法舒展,只好追求外部成就和权威肯定(external validation) 来获得价值感——得不到容易钻牛角尖,得到了还得面对无尽的空虚。

    艾米就是这样一位凡是能让自己累着的元素一个不拉下的女主:心思细腻又争强好胜,事业家庭看起来都维护得有模有样,搞完装修还有精力搞外遇……能不累么?其中有多少是她真心想要的,有多少是为了别人的目光?她的 “香草” 配偶乔治,含着金汤匙出生,高大帅气还顾家,表面看是个不错的伴侣,但艾米是因为相爱而和他在一起,还是因为对方符合各项条件呢?

    按说拼命努力后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心里会充盈着幸福(至少也是平静),但她却显得苦大仇深。在“路怒事件” 发生后回到家,满腹怒气和疲惫的艾米,尝试对乔治泄洪,结果还没说几句就被对方“来,深呼吸” 打住了。乔治养尊处优,习惯了有人替他操劳,根本无法理解艾米的焦虑和痛苦,艾米不可能才知道他是这种人 —— 但怎么办呢,嫁给他是自己的决定,只能继续表演亲密,自欺欺人久了也许就真信了。亲密根本不需要假模假式的仪式和样板戏的话术。乔治说,“要感恩” —— 他非但无视艾米的情绪,甚至言语中带着训斥。安慰人不是这样的。爱是在对方没有安全感的时候提供安全感,在对方不开心的时候想办法让对方开心,而不是教导对方 “要有安全感” “ 要开心乐观” ——这不但否定了对方的努力,还侮辱了人家的智商。

    男主丹尼:多处情节暗示了这是个不靠谱、但不自知的人。干活马虎(sloppy),明明没资质,偏要拦下修剪树枝的活,差点从树上摔下来。就算为了养家不择手段 ,但接单后,为了安全起见,总该钻研一下吧?并没有,大摇大摆地裸考。也许他骨子里就是觉得自己很厉害?这种自信谁给的?父母呗。长子从出生那刻起,就被口头赋予了能力、才干、权威……不需要时间和心血去挣。长大后发现自己居然很普通,就通过打压别人,来艰难地维护自我价值,做出偷偷扔掉弟弟的大学申请书这种极端恶劣的事。本质上根本没有将弟弟当成主体,而是衬托自己有责任感的客体,其实他一没能力、二没胸怀去担负家庭责任。失败的人生表面上看是被家人拖了后腿,实际没那么简单。

    丹尼的父母 :典型的亚裔长辈—— 觉得儿子应该给他们提供大房子住,发现愿望落空马上表现出失望的心情。而他们的孩子一旦无法满足别人的需求,就会被全盘否定,并没被当成努力的个人获得应有的理解和尊重。难以想象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丹尼,会有恰当的、稳定的 “自我价值感” 。

    表哥埃塞克:处处表现出“男子气概”,成天把家人挂嘴上,搞非法勾当导致丹尼一家失去了家庭旅馆和收入来源,再通过借钱等避重就轻的方式“补偿”对方,而自始至终丹尼都没有拒绝。亚裔家庭里个人责任(personal accountability) 和群体责任和稀泥的现象,模糊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边界,责任很难落实到个人身上,更容易导致找借口和承担无能,间接巩固了家长制。父权文化特别强调责任感:权力高位者爱表现得愿意为他人付出、承担责任,但其实连为自己负责都做不到。

    全剧只有乔治最会心安理得地舒展和放松,目睹勤奋上进的配偶被焦虑和绝望折磨,丝毫不为所动。能做到这点也不需要出生多优渥,只要冷漠就已足够。

    太让人窒息了,为什么我要看这个!

     4 ) 东亚人晦涩的暧昧与难懂的崩溃

    很久没有出现一部让我一口气追完又怅然若失决定写点什么的剧了。好剧推荐,且尤其适合于目前处于焦躁困境的你我东亚人。

    恕我直言,在我有限的认知和目前的阅历下,我对未来自己的幻想就是剧中的艾米。事业成功,嫁给日裔艺术家,生一个可爱女儿,只需生育而无养育,老公在我低谷失落的时候带我做心理咨询,能够承认精神出轨且只敢对着辣妹照片打飞机。我住在有草坪的大house里,顾得起保姆,每个早晨有杯smoothie在我床头。

    看似“I can have everything”,可这其实也是我们在社会注视与规训下,所理想化的生活。我们老中人的快乐来自于体面,来自于虚荣感,而非发自内心的快乐。在everything的背后,老公废柴且无法让我满足,女儿有情绪问题,怎么做也无法让婆婆满足。可那又如何?抛开这些隐忍和藏在聚光灯后的东西,我依旧成功。而那些丑陋且无法伪装的面孔,我可以在一个完全毫无瓜葛的陌生人前展露。因为他无从得知我的修养,我的体面,也无需再他面前伪装成一个成功的女人。我可以在他面前极端表露我的真实感受,俗称发疯。

    东亚人一辈子都活在规训下。我们能想出来最解气最狠的报复方法也是去仇人家里撒一泡尿,且撒在厕所的地板上。而面对天不知地不知的地下情人时,也依旧过不去心中道德那一关,仅敢和情人聊天跳舞,且发生在另一个城市。如若这不是一部围绕亚裔生活的片子,那按照西方那套,应该是拿着枪直接上门爆头,然后开车狂奔数十里的狂野公路片or激情一触即发,还未进门就迫不及待脱去bra的年下爱情片。

    其实很触动我的一点还有艾米和他弟聊天那段。东亚女在面对比自己不止低一档的foolish男人的时候,依旧可以从那些低端情话中找到安慰自己的点。即使深知对方是不可爱也无法爱的人,也依旧会陷入这种小情小爱中,渴望获取一种廉价却又纯真的情感。而东亚男人也从不将真实目的写在脸上,而是在一番糖衣炮弹的轰炸下,将目的描述得伟大宏伟,欺骗自己是因为爱才讲出这些话。最可笑的是,在面对这种大男子主义下的“百万宣言”,艾米认真回复“钱没有这么容易赚到”,他弟立刻恼羞成怒,用最带有贬低色彩的词语回击。多么可怜呀!那颗自大又脆弱的小心脏是多么不堪一击呀!

    我们无法单纯地享受sex,享受生活,享受快乐,这一切都要加上意义与理由,才能获得享受的价值。这就是咱们东亚人,一辈子拧巴矛盾,一辈子晦涩难懂。我们痛苦来源于此,却又在这种隐晦的爱中寻找真理,获得像揭晓谜底一样的快乐。

     5 ) Beef为什么翻译成“怒呛人生”?

    刚刚刷了两集网飞的新剧《怒呛人生》,非常非常好看。

    故事讲的是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为某一天心情不好,在开车的时候互呛,然后飙车互怼,结果两人相互挖出了对方的住址,相互陷害,他们的人生随之分崩离析。

    故事节奏也非常好,拍摄角度新颖。英文的俚语脏话彪得也非常爽,那种对人生的怒气和绝望,从第一个镜头就开始,传递得非常到位,看得非常过瘾。

    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英文题“Beef”,牛肉,为什么会翻译成《怒呛人生》。

    其实这里用了一句英文俚语:

    一、What’s the beef?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什么是牛肉”,而是“What’s the problem?” ”What’s going on?”

    直译一下就是:“怎么回事?”

    带情感直译一下就是:“你tmd有毛病吗?” “你tmd在找茬吗?”

    在这个用法里,beef的意思就是“抱怨”,相当于a conflict, complaint, grudge。

    二、have a beef with somebody/something

    意思就是:have an outstanding or unsettled dispute or disagreement with somebody/something

    例句:You seem to have a beef with Todd. Do you want to fight him?

    你似乎对Todd很不满啊。你是想和他吵架吗?

    注意一下:上面这个网络用语是错的,这个用法beef前面必须要加a,不是指“一块牛肉”,而是指“一份不满”,哈哈。

    三、beef当动词,表示“抱怨”。固定搭配:someone beefs about someone/something

    栗子:Ignore him. He beefs about his relationship all the time.

    别理他,他老是抱怨他的感情问题。

    四、最后,还有另一种用法,beefed up,变成肌肉男/变超壮了。

    栗子:He got beefed up for his next superhero film.

    他为了下一部超级英雄电影练得超壮啊!

    这不就是我本人的词吗?!

    大家注意一下,这里虽然看起来毫无关系,但是其实也有一点点相关。

    你的英文老师肯定没教过你beef还有这些用途。为什么beef会有这种“怒火冲天”“抱怨”“发火”的意思呢?

    总共有四种解释:

    一、“I have a beef with you”来自于美国西部放羊的牧人。他们老是和放牛的牛仔争草地,所以放羊的人就会用这句话来表示“有冲突了”,因为他们和“放牛/搞牛肉的人”总是有冲突;

    二、据说是养牛的农场主之间通常为了牛的利益而发生争吵,但是最后的结果总是这些农场主们为了讲和,把牛都给杀了,然后坐在一起吃牛肉;

    三、早期美国的士兵们总是抱怨牛肉不好吃,所以beef就是抱怨;

    四、18世纪,“beef”指的是冲突,因为在这些冲突里,通常都会有beefy的肌肉男打群架,啊,想想都湿了。

    这部美剧《怒呛人生》第二集中,男主角在游泳池边烧牛排抱怨人生,他的肌肉弟弟半裸在泳池里游泳,后来又有两人健身的画面,所以你看,这部美剧名《Beef》起得真的是好啊。

    ☆☆☆

    以下都是翻译腔
    翻译腔 | 一个无性恋男子遇到的爱情
    翻译腔 | 到底是lunar new year还是Chinese new year
    翻译腔 | 如果友谊取代婚姻,成为生活的核心
    翻译腔 | 在国外生活如何帮助你更准确地了解自我
    有哪些好看的杂志和电视剧
    《最后生还者》第三集刻画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基佬
    求求你们别再说“尊重但没必要大肆宣传”这种话了
    时装和美食是否能成为伟大艺术
    IsHannahanangel?
    黑色皮肤的小美人鱼到底有问题吗?问题在哪?
    来谈一下“性乱”和“洁身自好”
    《绯闻女孩》+简奥斯汀
    心向快乐
    趁着《心灵奇旅》还在上映,就推荐皮克斯的另一部作品吧
    弦子、拉姆,和前程似锦的年轻女孩们
    真正在巴黎的人,才不会觉得《EmilyinParis》好看
    神偷卡门
    女性到底能不能当全职太太?看看职场女性圣经《傲骨贤妻》是如何解释的
    在美国哪里可以看到《花样年华》?
    资本主义工作方式和职业环境更优越?
    《傲骨贤妻》里,Alicia有一万刀的办公室装修津贴
    推荐个做冥想的小视频
    《汉密尔顿》,美国精神形神合一
    这一期《纽约客》太牛了
    你为什么要看《傲骨贤妻》?
    找一个《糖心爹地》,但是他不是太甜
    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新的生活方式
    成都MC浴池事件的几点看法
    讲一讲Grindr这个黄暴的小软件
    纽约的上流基佬是如何约会的
    毫不白左的伊桑君,过得也很好啊!
    J先生要离开美国了
    他和他的洗手池
    纽约人及伦敦人是如何看北京和上海?
    俊熙想约个糯米炮
    找一个糖心爹地,但是他不是太甜
    两个不同的单身男人
    给你喜欢的酒保打点钱吧

     6 ) 驯化,调教,喂养和自我的功能性障碍——亚裔的形象建构

    电视剧的开头,《怒呛人生》所建构的亚裔人物形象是典型的“蜂鸟”,借由社会学家项飙在与迈克尔·桑德尔的访谈中所提出的“悬浮”现象,我们可以用“蜂鸟”这一隐喻来充分地形容美国亚裔青年城市中产的形象——他们就像蜂鸟一样疯狂地挥动着翅膀,只是为了在空中停留,不能有哪怕一秒钟的放松,不然你就会掉下去,你不能出局,不管胜利的几率有多低[1]。

    剧中的女主人公Amy Lau为了自己的事业而疲于奔波,同时在家庭中她是一个强势的女人,她负责房屋的设计和装修,担负起家庭的支出,而她的日裔丈夫是一个懦弱、无能的艺术家之子——也就是说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当然,这样的家庭并不是《瞬息全宇宙》简单的置换,因为它看上去更加圆满、和谐并且成功。但是,Amy一如同《瞬息全宇宙》中的Evelyn——全能的一家之母,同时又为了生计而精疲力尽。

    当然,这也并不单单是美国亚裔的困境,这是大部分城市中产和年轻一代所面临的优绩主义陷阱,处于优绩主义内部的系统性暴力下的一代人常常面临着巨大的焦虑、迷惘和心理压力,而他们在现代城市文化的驯化中被要求继续保持着某种中产阶级的体面。这样的体面在剧中的第一集浓缩在Amy的丈夫George的“你要开始专注于生活积极的一面”的要求当中,同时这些教条也已经被内化为自我生活的逻辑——面对工作信息的轰炸和生计的折磨导致精神濒临崩溃,Amy也还是要强撑着笑容维护自己在家庭当中的以及在商业伙伴面前的体面。她不能让商业合作伙伴指导自己生活中真实发生的那些事——路怒、飙车、出轨,她不愿意让商业合作伙伴认为自己的公司沾染了很多麻烦而导致收购的破产。

    这种体面的维系,在结构上也是不可持续的,处于焦虑、迷惘和不安中的人迟早要面临自我的崩溃和极端情绪的到来,这种极端情绪即可以表现为无定向、无目标的躁郁、狂暴等特征,也可能表现为某种强度、浓度极高的社会情绪。可能是仅仅因为无意识的挑衅就冲动地开启路怒式的飙车,也可能是拿着枪对着手机怒吼,同时也是在第一集中Danny Cho的台词里所说的,“我不想...我受够了总要面带微笑。”

    在无异于用近乎自我催眠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强烈的焦虑、疲惫、无助的情绪时,人,作为在资本市场当中自由出卖自己劳动力的个体就会在过度的狂热当中燃尽自己。

    在其中,人所突出表现的症候就是疲惫、燃尽的心灵和溢出荧幕的社会戾气。

    但是Amy她不仅是优绩主义的受害者,她还是优绩主义最忠诚的摇旗手,她在光鲜亮丽的拉斯维加斯酒店大堂的发言可以说是经典的对功绩主体的规训的背书,“You can have all,you can.”

    女性在优绩主义当中被训诫为既要又要的角色,她们被要求在事业上有所成功,同时也要顾及家庭生活——又要成龙又要成凤的价值要求,而满足这样的要求只能不停地给自己拧上发条。

    而这句话似乎又十分地贴近现实生活中成功学的神话,“只要足够渴望和足够努力,你就能做到任何事情。”

    由否定性的情态动词“不允许”和“应当”(nicht dürfen und sollen)转向肯定性的情态动词“能够”(können)恰当地表达着优绩主义的积极属性,这是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所论述的。在社会集体无意识由“应当”转向“能够”时,较之驯化的主体,功绩主体更高效、多产。“能够”也没有撤销“应当”,主体依旧接受规训,“能够”只是现代社会新戒律的效绩命令[2]。

    那么我们也可以理解Amy的自我催眠,她不停地给自己拧上发条,也让自我的巨大焦虑、迷惘和心理压力在这些过度的狂热和渴望当中被掩盖。

    相较于拥有商业和家庭两方面成功的Amy Lau,处于社会相对边缘的韩裔移民Danny Cho似乎更加符合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所勾勒的只会劳作的“der letzte Mensch”形象——毫无防御地陷入过度的积极性之中,没有任何的独立自主性可言[3]。他也是出于生计,为了家庭奔波劳碌,不停地接着他并不喜欢的家庭维修的工作,甚至愿意去接他不擅长的劳务。他不能说是没有外力的压迫,但是他完全处于自愿地剥削自己。

    Danny Cho无比渴望获得家庭和事业上的成功。在家庭方面,他希望把自己的父母重新接回到美国,住进大别墅;在事业方面,他渴望着自己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并且是在自己的带领下事业一帆风顺。也一如剧中另一个韩裔角色Edwin对于家庭、事业成功的幻想和渴望。

    以至于Danny在面对收获成功的可能性面前,他毫不犹豫地就背弃了他的老大——Isaac Cho,把Isaac送进了监狱,独吞那笔丰厚的赃款,同时,他也是对传统东亚形象里家族秩序的背弃——不无讽刺的是,在此之前,他们大谈家族的利益与共,表亲之间的亲密无间,以及兄弟合作其利断金。但是个体层面上的胜利,或是更小的家庭单位的成功面前,Danny毫不犹豫地就选择出卖Isaac,这与Danny相关的剧情所论述的韩裔家族价值结构出现强烈的反差对比。

    同时,剧中的Naomi也是这样,前脚刚用所谓的“东亚姐妹花”客套寒暄,后脚就可以笑着脸用最阴险的话语来威胁Amy。“蜂鸟”和“响尾蛇”是最符合剧中东亚裔形象的隐喻,当然,也可以不止剧中。

    这些形象无比符合于传统的对亚裔身份的讲述——在背负着沉重的文化价值结构和观念下,为了家庭拼死拼活,也可以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当然他们又耻于谈论自己真实的想法。

    事实上,东亚人对于自我压抑情绪的行为保持高度的自觉。第三集的开头,Amy面对家庭医生的倾诉披露着自己对于东亚身份所带来的异质性情感结构的高度自觉,他们对于自己压抑情绪缺乏情感交流的行为心知肚明,也清楚地明白这种行为是由于从小的家庭环境和文化价值观所导致的,但是尽管他们对此心知肚明,但是他们依旧会选择压抑、掩盖、遮蔽自我的真实情感,而这样的“压抑”常常也指向他们面对真实自我的能力缺位和“自我的功能限制”。直到他们面对现实毫无保留的崩塌,面对再也没有选择的情况。

    但是,当我们将亚裔这种异质性情感结构放置在弗洛伊德对于人类的心理图像的诊断中来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东亚家庭将作为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在从幼童成长伊始,就导致其个体层面上严重的“自我的功能限制”。

    根据弗洛伊德的表述,人类婴儿相较于其他动物被延长了无助和依赖性。他们在子宫内的生存看起来相比于其他动物来说大大缩短了;他们被抛入世界时比其他动物更加的未成熟。从而外部现实世界的影响就加重了,人很早就被要求将自我和本它区分开来,外部世界的危险的意义就升高了,并且抵御这种危险并能代替子宫内生活的对象的价值就大大地提高了。这个生物学因素制造了第一个危险的处境,并且产生了人们再也无法摆脱的被爱的需要[4]。

    这样一种幼儿早期“需要”的内容和方向被配以“爱”的表述,也将要回应这样一个问题,即一个被理解为危险的信号化的图示的“原初焦虑”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引起幼儿将其特定的欲力冲动排除在其精神组织的进一步过程化之外,并将其压抑至无意识之中。在弗洛伊德看来,回答的关键在于,所爱对象的分离的信号并非仅仅源于外部世界,而且也可以来自内部世界;也就是说,在儿童那里,他在自身之中所察觉到的任何愿望,(这也同时被体验为与那个曾经渴望的爱的继续存在的不想一致),毫无疑问会引起旧的、原初的分离焦虑。[5]

    如果幼儿也能够发现其自身的愿望是一种可能失去所爱对象的警告信号的话,那么在弗洛伊德看来,他就会直接本能性地采取所有措施,以避免这个危险的愿望所预标出来的情形;并且能够达到这个目的的唯一手段,存在于令人不快的冲动这个代价之中,这个冲动因此被作为愿望而放弃并且抽离于意识。

    而在第八集的Danny和Amy的成长回顾当中,两者的童年经历又非常吻合弗洛伊德所谓的“压抑”过程。儿童将其所有的愿望都压抑至无意识之中,对那些愿望的追求必定被他体验为他的照顾者的爱的威胁;为了不必于其母亲或者是其他某个他所爱的人相分离,他就为那些未得到表达的、从最开始保留的愿望建立起一个积蓄之所,这个积蓄之所在他之中像一个“陌生的身体”一样继续存在。但是当他有了孩子或是弟弟,就像排泄一样,将这个“陌生的身体”、情感上的压抑都注射在下一代人的身上。最为典型的实际上是,Danny Cho与他弟弟之间的关系,他对于失去所爱的人的焦虑与恐惧,转化为他对弟弟强烈的掌控欲和支配欲,他甚至无法公开地向弟弟表露对于分离的焦虑,因为他在自我情感的压抑当中失去了表露真实愿望的可能,丧失处理主体间关系的能力,而只能暗地里将他弟弟的大学申请信全部偷偷扔到垃圾桶中,用一种毁灭自己也毁灭他者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意图。这样的一种“自我的功能性限制”带来的众多后果之一,是他者的消失和个人主义的绝境,这是Danny Cho所代表的东亚家庭的状况,没有他者,只有绝对的自我,不是对他者的无视,而是对他者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主体的不承认,是一个将他人的自我功能化的家庭。

    但是幼童早期所需求的“爱”却也常常是在亚裔中产家庭的特异性情感结构当中所被无视的。

    中产阶级文化中的掩饰、谎言和体面常常是关于金钱的,随之而来的冲突总是深入到最诚挚的爱欲、最崇高的精神关系当中。当然,这也非常吻合大部分亚裔的观念,不仅仅是剧中的亚裔角色,也是关于东亚裔的文化价值观念,似乎是本着逻辑的自洽和对生活的透视,他们善于将所有的关系还原到它们的物质起源,当他们认为没有金钱就无法拥有圆满的家庭时,他们的潜台词就是没有“我的奔波劳累”就没有你们幸福的家庭生活,没有“我的牺牲”就没有你们母女(子)闲情逸致的生活,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地也将自我放置在了道德层面永恒的至高点上。而Amy成长的原生家庭就像张爱玲《中国人的宗教》一文里所描述的那样,“近代的中国人突然悟到,家庭是封建的余孽,父亲是专制的魔王,母亲是好意的傻子。”

    由于意义总是不能摆脱其起源,因此很容易在一切掩盖或中和了物质关系的东西当中辨识出伪善、多愁善感的痕迹,其实是被掩盖的,因而毒性倍增的利益的痕迹。如果谁想要彻底按照这个观念来行动,那么他就将一切真理连同虚假的东西一起根除了,就根除了一切不管多么弱小,却依然敢于试图逃出普遍实践之囵圄的东西,根除了一切对更高贵的状况异想天开的期盼,最终直接产生了野蛮[6]。

    但是不幸的是,亚裔家庭常常就是这么做的,他们也习惯如此的行动,将情感的联结溯源至最简单的物质起源,甚至简单地将情感关系用物质起源来简单地掩盖。

    似乎大部分生长在东亚文化范围内的家庭的孩子都有这样的经历,资源与物质成为最基本的关怀,而非是“爱”。以至于有人愿意相信金钱就是人早期最基本的情感需要。

    电视剧所建述的主体——两位男女主人公,除了是移居美国的亚裔城市中产,男女主角又有一个明显的身份特征,他们是“80后”,我想我也不用重述男女主人公在荒野当中对于自我年龄身份的抱怨——“每个80后都被毁掉了,快餐,糖果,该死对二手烟”,也不需要重述网络媒体当中对于所谓“80后一代“的身份想象。

    Danny的弟弟与他们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与文化习性,这似乎与他的年龄身份息息相关。Danny的弟弟所成长在哥哥“面对你想要的东西,你就去争取”的肯定性命令之下,而鲜有传统文化的负担。

    但是在Danny Cho对他弟弟的“做你自己”的肯定性的命令背后依旧是传统文化价值结构对个体自由意志压抑的要求,“你要取一个韩国女生,不要让父母失望。”

    这是优绩主义的肯定性训诫和东亚家庭异质性情感结构导致的自我意志自由限制的结合。

    在结局当中,他们如愿地将焦虑接纳至个体追求的体系上来,也即是说,他们成功地将焦虑作为人格的一个整合部分来接受;而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人类的自身关涉,完成于通过对焦虑的情感上坦诚而实现的意志自身占有的过程中。

    在弗洛伊德看来,对于其自身的本性,也就是意志自由的能力,人类只有在其无限制的行驶其功能的时候,才能全范围地享有,也就是说,在良好运作与人类幸福之间存在一种条件关系,只有在愿望、价值和现实之间的理性的权衡才能保证良善的生活。

    尽管《怒呛人生》以及《瞬息全宇宙》的结局看上去似乎离所谓的良善的生活可能还离得还是很远。

    [1] 项飙,迈克尔·桑德尔《走出对成功的崇拜——从精英的傲慢看优绩主义的陷阱》

    [2] 韩炳哲《倦怠社会》

    [3] 韩炳哲《倦怠社会》

    [4] Freud, Gesammelte Werke, Bd.XIV, S.186f.

    [5] 霍耐特,谢永康译,《自由的占有——弗洛伊德的个人自身关涉构想》

    [6] 阿多诺,夏凡译,《道德底线》

     短评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fucked up.

    7分钟前
    • Fornever
    • 力荐

    再怎么用东亚病根包装也只是一场虚晃一枪的好莱坞闹剧罢了

    9分钟前
    • 豆瓣2023:)
    • 还行

    亚裔自己的《白莲花酒店》

    12分钟前
    • 哼一首歌给哈尼
    • 力荐

    甚至感觉是Ali自己和老公的写照

    13分钟前
    • 帅哥们的辣妈
    • 力荐

    亚裔中年版《去xx的世界》,最后两集实在是妙!最后的hug,我们亚裔还是纯爱批……

    17分钟前
    • 水猫
    • 力荐

    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东亚人需要发疯实录!!!!!!什么体面温和相互支持,we fcking depressing!!!!路怒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19分钟前
    • 亚当司机
    • 力荐

    东亚人还没携手发疯是世界另一大奇迹

    20分钟前
    • 帕玛拉特酸奶
    • 力荐

    “Western therapy doesn’t work on Eastern minds.” So damn true. 不如发疯来的有用

    24分钟前
    • 孤島與橋
    • 力荐

    你们真的觉得这个好看?

    27分钟前
    • XOXO
    • 还行

    严厉的父母,嫉妒的同侪,势力的社群文化,极度功利化的人生态度,亚裔人生问题大集合。

    30分钟前
    • 蓝房子
    • 力荐

    上一次有那么多亚洲人让我听90s/early 2000’s alternative rock/grunge还是我初中每个月都看《hit轻音乐》那会儿

    35分钟前
    • Kreuzberg
    • 还行

    以往的美剧中亚裔都只是有着统一模糊面孔的形象,但在《怒呛人生》这部剧中却能很鲜明地体现出中日韩越美国裔各自的国族特性,真的是很难得。

    36分钟前
    • 白羊先生
    • 还行

    asian drama必看。最后一集比较好,虽然讲的东西是身为老东亚人天天半夜不睡觉自我审视早就想清楚的,like女人怕缺爱,男人怕被抛下,之类的。可能A24那帮中产以上文艺咖除了让主角们吃点致幻的玩意儿就想不出其它表达的契机了吧…生孩子像排泄那个理论我喜欢,都是把你精神上的垃圾都unload到下一代身上罢了,你的毒素越多,你的后代越五毒俱全,而你只会怀抱着希望后代能够弥补自身缺憾这个天真的梦想不断加重痛苦的轮回。

    40分钟前
    • Lucius🥐
    • 推荐

    亚裔的美国生活和个人家庭背景的矛盾真挺大的,但我们也经常有“跑到美国一切就会好起来”的心态

    44分钟前
    • chichariot
    • 推荐

    能够遇到一个可以让自己完全展示出阴暗面的人也是一种幸运,甚至到最后觉得就这样一起死了也挺好的🚬东亚文化你到底害了多少人的一生。。👊🏻😭

    48分钟前
    • momo
    • 推荐

    隔壁霓虹国在重启人生,亚裔在美国怒呛人生,我在这里只想结束人生!

    50分钟前
    • 用戶秋舫
    • 推荐

    东亚人的精神焦虑永远靠一层保护膜来维护,暗地靠路怒症来拳打人生中。

    53分钟前
    • anty
    • 还行

    东亚人爱起来总是那么撕裂,好像不让对方的双手沾上自己生活破碎的血,就达不到百分百的亲密。我们是没有unconditional love的民族,我们只能用unconditional hate来成就conditions.。

    56分钟前
    • treenametree
    • 推荐

    水准高到和netflix调性不相符

    58分钟前
    • langhhhe
    • 力荐

    简直是为黄阿丽量身定制的剧本 大部分和她现实重合 华而不实的老公 靠自己打拼事业养家 喜欢里面还是有呈现一些很深度的问题 人性根本还是恶 就算是亲兄弟也没有盼你好 只想我们差别不要太大 夫妻失去共同利益也只是分分钟消散 女性出轨立马被利益抛弃 男性出轨还是默认可以被原谅 甚至还是女性是赚钱养家的状态下 女性总是被想要一个家而被蒙蔽双眼 新时代独立女性之路还是如此怒

    1小时前
    • 艾希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