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大陆2022

    主演:叶清,赵昊,乔钢,曾卷炳,鲁海子,冉宏林,何晓歌,黎海超,谢振斌,樊伟,郭汉中,李思凡,王瑞,傅悦  

    导演:范承祥,顾菡丹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2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3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4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5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6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6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7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8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9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B站自制纪录片《不止考古》是目前唯一获得“三星堆”授权许可拍摄的互联网平台自制出品纪录片。本片以人物为线索,聚焦三星堆从发掘、修复、保护、研究、三星堆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与世界的互动几个维度出发。将三星堆考古人真实、生动的日常生活呈现给观众,带观众领略一个真实的考古世界,一个或许从未想象过的文物“背面”的世界。

     长篇影评

     1 ) 【2022/12/12】『沉睡的故事』

    【沉睡的故事】

    宏大的祭祀文明沉睡了千年,终见天日的古蜀文明那样惊艳,却似乎带给了人更大的遗憾——从1929年被发现至今,三星堆遗址的开采不过只进行了千分之一,热爱着这一事业的考古学者们矜矜业业,可还是笑着说出了这辈子无法解惑等后来人继续的残酷事实。仓库存放室的名字叫做“未来空间”,那是寄存了他们梦想的家园。

    一共只有五集的纪录片看起来完全没有负担,反而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毕竟三星堆的内容,仅仅凭借着五集是无法完全说尽的。可纪录片还是很努力地涵盖了较为常见又全面的范围,从挖掘到修复,到文物医生的保护,再到科研,我们之所以可以在博物馆中看到那些被认定完毕的文物,就是有着这一群可爱的考古人员。围绕着考古打工人的日常去展现三星堆的文化,接地气的同时又让我们离那个遥远的世界更近一步。

    这也是整部纪录片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五集的纪录片真的看起来完全没有压力,面向B站年轻的伙伴们,纪录片整个都生机勃勃,考古人员们也都活泼、有趣。“坑厂”被坑给“坑”了,真的很好笑。上周三收尾了最后两集之后收获的真的是满满感动。当盗墓剧集无比热门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明白违法盗墓和科学地维护是两回事情。以及最后一集真是充满希望,黎海超教授也是一个人完成了四川大学考古系的招生增章。

    其他的考古人员们也可爱得不性。两个年轻的女孩子们嘴馋,可是心疼钱,所以买一只兔头分着吃;以为工作结束就可以换下一个的研究生终于知道了这一项事业的永无之境,一做就是两年,也是一辈子的事业;喜欢刑侦剧就尝试用破案的手法去研究一下,黑色的房间一片宁静,突然闪现出的蓝色光芒,让所有人激动,跨越年前的蓝光证实了文物上血液的存在,是动物的血,还是活人祭祀?你们三星堆真的很会玩。

    可正是因为三星堆的人们会玩,才带给我们现在这般的感动,不是吗?

    难于上青天的挖掘一直进行,这一代努力着的考古人员和我一样等不到答案,可我很庆幸,虽然修复文物的曾大爷担心这门手艺无法传承,可其实里面那些考古人员是那样年轻。26岁成为了坑长;研究生们也纷纷下地;在北大上完课的教授立刻高铁回四川继续科研……考古的确是回望过去的事业,但是我们有年轻的血液,在这里还这一辈子干到底的决心,“深耕田野、环顾往昔、走向未来”,哪怕这一路没有风雨没有晴,也永无止境,却依然坚定不移。

    PS:和学生安利了两周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回应,等学生错过了限免之后再想起,想再欣赏于是搜起了百度网页。我却不喜欢这样的行径。唯一授权B站的三星堆文化远不止那样VIP的价格。考古人员们的辛苦工作也并没有那样多金的收入。一杯咖啡钱可以支持了绝对意义上的版权,这是一件幸福的事。

     2 ) 渺沧海之一粟,考古人以人之躯追溯历史长河

    被纪录片喂大的孩子格局不会小,这是不是喜欢看纪录片的人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可其实纪录片带来的不仅仅是格局,还有真实、朴素的记忆。 最近大家都看了《不止考古 · 我与三星堆》吧!对于三星堆这样一个恢宏的文明来说,光是在新闻里听到介绍,都会让人产生强悍的敬畏感。 巨大的青铜器,神秘的黄金面具,难以解读的信息,正在重塑我们现有的记载。我们总能在考古发掘的成果中,发现人类自身的有限,多么渺小又无知。 那么多千古之谜的文物出土,你知道是怎么挖掘的吗?如果你看了这个纪录片,神奇的三星堆考古工作,将让你涨不少知识。 《不止考古》拍摄的是三星堆遗址月亮湾村考古研究所的工作,本以为点进去会是气势磅礴的解说和文明演示,没想到,却看到了一群考古社畜们的挖土日常,反差感真的特别生动了。 特别喜欢片子里的几个90后考古er,一头短发的小队长王瑞出场风风火火,带着一群帮工的四川大叔大妈,这个组合就特别喜感,原来田野考古挖掘,是一点点的挖土,吸水,喷水,再挖土,时常伴随着因为一个祭祀坑因暴雨塌方而要重新挖的社畜悲鸣,这工作乍看上去枯燥且重复,但是你能听着这群考古人嘴里说着“这层是夏商周、这层是宋代明清”,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文明背后,原来是这样一点点抠出来的。但是这不妨碍我们折服于历史的伟岸身影。片子里渺小人类拥有的至纯力量,也许真的能穿越时空。 这个站点的一哥,无疑是大家口中的冉哥,北大考古学博士的冉宏林,负责解答各位小伙伴的疑难杂症,他到田野间阶段性验收各坑成果,走到王瑞的4838号坑,看着坑璧上划出的文化层,感叹着三星堆时期的文化堆积从六层一直延续到了十三层,千年的时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也不过是两米的距离,他们轻松寻常的语气,却让我听的热血沸腾,不知道这么形容这样的心情对不对,那是一种灵感忽至的通透。 是啊,人类多渺小呀,千年时光里我们的痕迹却只有那不到两米的厚度,但是在考古人的眼里,那不到两米的距离,至关重要,一层层画出来的线,一粒粒泥土之间,是颗粒状的岁月堆积,就算再渺小的存在,燕过留痕人过留声,我们终究还是留下了痕迹。 我们在三星堆文明面前宛若沧海一粟,对普通人而言,我们通过历史记载回顾过去,但是对考古人来说,文明越宏大,他们越敬畏,重复性的工作日复一日,一个个大坑挖开又填平,也许探寻不到几块陶片,也许能偶然碰撞到哪个文物,几十年的三星堆挖掘工作,就在一代代考古人的工作中,逐渐展露冰山一角。 哪怕是一块沾满泥土的瓦片,从形状推断它曾经是位于河渠还是城墙,这样追溯时光的浪漫,正勾勒着三星堆的完整面貌,这群带着眼镜、俯身泥土之中的考古人,用不止步的执着,正在描绘着历史。

     3 )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出圈背后,观众看到了考古人最动人的一面

    由B站播出的《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算是2022年最受好评的纪录片之一,纪录片以生活化的展现方式,让观众进一步接近考古,并形成对于这一群体的全面呈现。 在我们固有的印象中,考古工作神秘且久远,或由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组成的考古队,没日没夜在现场进行勘探和发掘。然而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却给了考古人的另一面,这部纪录片立足于当下的考古现状,团队便显得年轻化和生活化,考古人在当今社会丰富且多元的一面,被纪录片详细地捕捉。 在《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这部纪录片中,考古人为了接近古蜀国的真相,以田野为圆心,进行细致的搜索,从田野中央的第一层土地开始挖掘。93年前,月亮湾作为三星堆遗址的首个发现地,从源头挖起,寻找古蜀的遗迹。 随着考古的深入,指挥调度工作显得尤为关键,而专家和工人之间的协作性显得十分重要。26岁的王瑞第一次独立带队,发挥了大学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考验着她的团队管理能力。在考古现场,我们看到了系统、复杂和技术性强的专业工作,考古工人对每一处考古成果进行挖掘,充沛的体力肯定必不可少。 对于三星堆这样一个具有巨大文化价值的宝库来说,每一次进展都显得意义非凡,考古人通过不间断的探索和挖掘,不仅完成了自我的成就,而且让更多出土的文物显示,随着一件件出土的遗物,陶瓷青铜碎片渐渐拼接完成,三星堆不断产出的宝物,给了世人关于历史探索和文明探索的更多可能性。 然而面对历史的浩瀚和考古学的意义,考古人却展现出了另外一种生活化的状态,他们在对待文物上以无比谨慎的态度来考究,然而在面对生活上,他们更展现出了一种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情谊联结。或许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群策群力去做自己热爱的事,其实特别幸福。 此外,这部纪录片的宝贵之处首先在于节奏的掌控上。《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实现了张弛有度,认真严谨的考古工作和轻松愉悦的生活碎片相互结合,王瑞的考古是新奇和专业的结合。紧张感和松弛感之间的有序调配,在感观上具备了亲和力;在细节处理上,《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同样把视角给到了在现场默默奉献的三星堆大爷嬢嬢,他们与考古专家一起,共同构成了考古现场的靓丽风景,关于每一个平凡人对于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付出,更是纪录片对于每一个个体的真切关照;片子中通过兼任老师与坑长的赵昊,将校园课堂和考古现场串联了起来,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行业从培养机制到工作机制间的过度和衔接,并形成了从教育到实践系统性的感染力。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带观众看到了光鲜亮丽的文物背后,这些默默付出的考古人的故事,他们的真实生动也感染了每一个观众。我想,这就是它与其他纪录片与众不同的地方吧!

     4 ) 相信我!这波入“坑”不亏

    获取更多文娱资讯,欢迎关注 “ 文娱一线 ”微信公众号(wenyuyixian)

    考古不停,记录不止。

    - 作者:艾洛菲

    - 来源: 文娱一线(wenyuyixian) (原文链接:相信我!这波入“坑”不亏

    从新闻报道到纪录片《探秘三星堆》《又见三星堆》,三星堆考古成果带来的惊喜一直未曾间断。那么,三星堆“坑”里的考古人有着怎样的故事?

    10 月 20 日,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 站”)播出平台自制纪录片《不止考古 · 我与三星堆》。从文物发掘、修复、保护和研究等多个维度出发,将三星堆考古人真实、生动的日常生活呈现给观众,打破大众对考古人的刻板印象,让观众在一个具象立体的考古世界,看一看或许从未想象过的文物“背面”的世界。

    着眼于考古人以三星堆祭祀坑为核心范围的发掘工作,室内室外“两坑”并行,在目前播出的两集中,考古人在“坑”里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切从一段珍贵影像开始——镜头“下沉”到装着三星堆祭祀坑第八号坑的玻璃工作舱内,大口尊“艰难”的出土过程,让八号坑负责人赵昊和他的同事们铆足了劲儿。

    在人力和器械的共同努力下,大口尊缓缓“破土而出”,离开了沉睡三千年的土坑。

    类似这样的工作场景在片中并不少见;而片中也多用到近景、特写,以及时不时来冒出的微焦镜头、第一视角的镜头,让观众能更沉浸地“入坑”观看。

    “反向躺平”是种怎样的工作体验?

    走进钢架玻璃工作舱,低头望去,升降板上趴着的一个个白色身影正在坑底紧锣密鼓地开展发掘工作。

    舱内考古人的主阵地是考古坑底的升降台,而趴在升降板上则是工作舱内的考古人们唯一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得到放松的姿势。

    一铲铲刮土,一点点挪移,看到文物独特的样貌时还会忍不住调侃两句。

    这天,K8祭祀坑里,大家对着一个刚露出面目的青铜器疯狂输出。

    枯燥的考古日常,在文物“大白”们的调和下,变得鲜活有趣。

    由于长时间趴案工作,赵昊的腰板,他的同事何晓歌的膝盖开始亮红灯。

    文物出土时,身在升降板上的他们由于没有很好的站起发力点,再加上要将沉重的青铜器(比如K8坑里最大的、镂空式青铜神坛)在不受损坏的情况下,从土里缓缓“捧”出,这些给他们的腰腹带来了不小伤害。

    从趴姿到起身,也在消耗着他们膝盖的生命力。何晓歌带伤上阵并自创圆规式起立动作,她的老师也因为考古工作而磨没了软骨。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因为热爱,所以即使是身体伤痛也无法阻碍他们对考古工作的热情。

    与赵昊他们一墙之隔的三星堆遗址考古队员乔钢,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他和三星堆考古技师曾卷华,三星堆遗址发掘负责人冉宏林,需要用探方考古法对考古遗迹进行定位,在一铲一划一杵中,找寻古马牧河的踪迹,明确当时古蜀先人们是先铺土还是先盖房等问题。

    有时,乔钢还要催一催帮他们挖坑的嬢嬢们“快一些”“动起来”,让她们帮忙把盖在探方上的塑料布揭开。

    辛勤付出并非一直一无所获。随着洛阳铲的一次次打入,古马牧河的故道得以确定,而这又将成为三星堆祭祀文明研究的新助力。

    然而天马行空的古蜀人,带给乔钢惊喜的同时也留给了他不少问题。

    同样从事户外考古的三星堆遗址考古队员王瑞,需要跟队员们一起在位于月亮湾的三星堆遗址“抠抠凿凿”,找寻古蜀先人的遗迹。26岁的王瑞,这天迎来第一次带队工作。

    虽然开工的历史惊喜只是一块石头,但“石不可貌相”,经王瑞的分析,这块意外惊喜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快速吃着早饭(一块紫薯)的王瑞,见闻帮忙挖掘的工作人员挖出来一块陶盉,难掩欣喜。

    然而“探方”过程中并非时常有惊喜铺路,更多的是解决难题。怎么办?每到此时,王瑞便会向“身兼数职”的冉宏林请教。

    虽然琐事繁多,但只要有空闲,冉宏林就会到舱内舱外各个现场看一看,也就是他所说的“串方”;同时,他也会利用这样的机会帮助年轻考古人解决一些疑难杂症。

    与王瑞一同奋斗在田野考古第一线的还有同队队员许丹阳、傅悦。

    从舱内来到舱外,许丹阳的主要工作围绕着一方特殊的黄土展开。

    另一方土坑里,傅悦面对让她“水土”不服的黏土层有些发愁;同时,土质杂、探方深、时间紧都成了她的难题。

    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一些信念支撑。

    验收勘探成果时,傅悦基本确定了城墙的边界,初步探明了城墙和壕沟的年代关系,对此,傅悦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原本忧心忡忡的她也在王瑞的帮助下渐渐找回了良好的心态。

    然而,胜利的脚步临近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又搅乱了计划。复原被积水压垮的方坑成为另一大难题。

    提振精神,抓紧时间调度,抽水、舀水、搬运泥沙、重新划线……“抢救”工作有序进行着。

    事后,王瑞吸取教训,提出了更加周密严谨的预防措施;许丹阳则仔细理清了工地记录,确保探方的每个细节都保存完好后,淡定地笑言:“下雨了就可以休息了嘛。”

    最终,几乎被雨水“影响”的方坑逐渐恢复了原貌。随着麦收季节到来,考古工作也暂时告一段落。

    1986年,三星堆一醒惊天下。一号、二号祭祀坑出土大量造型神秘的文物,让关于三星堆文明来源的各种说法火爆一时。当年的考古人,用锄头、洛阳铲一点一点地刮着土地,将神秘的三星堆带到了世人面前。

    现在,三星堆的祭祀坑工作已经推进到八号坑。在考古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的当前,祭祀坑不仅被装进能调节温度湿度的钢架玻璃工作舱内,满足考古工作诸多需要;还有多样试验方法和新科技,成为三星堆考古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狠活儿”。

    赵昊在排除多种方法后,引用刑侦破案手段里的鲁米诺试剂,初步验证了金箔上“红斑猜想”。

    乔钢遥控着无人机,拍下挖的方方正正的坑位全貌,将影像输入电脑中做进一步分析。

    人与技术都在为这一文明的完整面世不断努力着。

    “他的‘驴’很快,用惯性漂移过弯”

    “K8这个坑,有点儿深”

    “赵昊不仅低估了坑的深度,也高估了腰的强度”

    “显然他还不明白不动产的重要性”

    如果说片中风趣幽默的源泉是考古工作者和他们的工作日常,那么集正经感和吐槽式为一体的解说,融灵动性、活泼感为一身的BGM,以及后期动画、花字形式的科普小知识等,则是快乐源泉的“最强辅助”——让这部纪录片在拥有趣味性的同时也铺满知识性。

    片中,暂停或结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考古工作后,赵昊、何晓歌、乔钢、王瑞、许丹阳、傅悦他们也回归到拥有烟火气的生活中,享受片刻闲暇时光。

    或许数千年的古蜀先民们也跟他们一样,在结束了一天劳作后,躺平家中,仰望着触不可及的星空,任思想的野马在田野上奔腾、驰骋,最后将思绪具化成现在深埋于坑内的精致器皿。

    舱内,赵昊的K8祭祀坑提取依然在继续,器物表面红斑的谜题也需要更多的实验分析;舱外,乔钢祭祀区房子的边界也越来越清晰,他们正在一步一步地解开;田野上,随着王瑞、许丹阳、傅悦的认真“推敲”和规划,星星点点的探方正在重构一座恢弘的古城;而三星堆考古人的故事也在“惊喜”被一次次发掘的过程中,继续讲述。


    主编:依梧

    作者:艾洛菲

    编辑:周柳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标注“原创”的文章系文娱头版独家稿件,文娱头版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如需了解转载及合作事宜请添加微信13521859160。

     5 ) 考古,一份穿越了时间的静谧与浪漫

    虽然在这些年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中,三星堆遗址早就成了国内文博圈的顶流,但考古学依然呈现“外热内冷”的态势。其中有两条新闻令我记忆犹新:一条是2020年湖南某留守女生高考676分,报考了北大的考古专业,但是网上很多人都不看好,劝她换一个更好找工作的专业;另一条是2022年敦煌某考古编制岗,仅有五六个人报名,最后又全部弃考。

    不难看出,考古专业在很多人的眼里,依然是脏累、枯燥、没有前途的……就连以往关于三星堆的报道和纪录片,通常也以科教的严肃基调为主,以文物本身为主角,很少为展示考古工作者背后的故事,导致普通大众与考古专业之间总是隔着一堵墙、一层纱。

    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就打破了这种“惯例”,它由B站播出,面向年轻人,因此《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的旁白更加风趣幽默,并且用了更多篇幅展现考古工作者的生活日常。某种意义上说,《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三星堆的科普纪录片,也让年轻人重新认识考古专业,甚至在年轻人心中播下了对考古学产生兴趣的种子。

    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将镜头对焦在那些日复一日、孜孜不倦从事考公工作的幕后工作者身上。他们有的是来自北大考古专业的高材生,有的是有着几十年文物修复经验的手艺人,甚至还有当地帮工的村民……从遗址勘探、发掘,到文物修复、布展,镜头中,这些人的工作纵然脏累、枯燥,但也有着一份穿越了时间的静谧与浪漫。

    普通人眼中没有什么分别的一片片黄土,像变魔术一般,在他们手中画出一条条曲线,勾勒出千年前城郭、建筑的模样;沉睡了三千年的青铜、陶瓦,也在他们的手中神奇复原,重现精美的线条与光彩。

    纪录片中考古工作者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项工作,就是他们拿着刮刀,对着坑壁,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刮泥。这项工作看起来非常枯燥,尤其是小小的刮刀对比几个篮球场那么大的挖掘工地,让人觉得似乎要刮到猴年马月。但考古人的心情却像是开盲盒,因为他们知道,现场刮下的每一层泥土,都可能是三千多年前古人留下的痕迹。

     6 ) 三星堆是一个想象力放飞的地方

    三星堆的想象力远远超乎想象,这种超乎给人的感觉很复杂,他有的时候调皮得像个孩子的“卡通乐园”,有的时候又正经得像个“泱泱大国”,威严和规矩并不是这里一贯的主题,天马行空的不拘一格时常让我惊掉大牙。进入三星堆的时候,总是被这种“不正经”的历史原貌搞得欲罢不能。越是深入,越是迷雾。对他的好奇感是那种别想睡一觉就能忘记的,它像美酒一样上头,看一次就能酩酊大醉,看久了就如痴如醉了。

    在三星堆出土器物里,总能找寻到跟现代设计的某种契合度,有一种强烈的错觉,这是不是现代人代劳的“手笔”?我们和古人的生活是不是存在一扇时空之门,可供我们随时穿越。不知道是我们把后现代的设计感穿越到了古代,还是古人把“乐此不疲”送给了我们。

    在这个人间神国的秘境中徜徉的时候,总会面临如织的人群,对于三星堆的引力,大家并不满足于这些替古人说话的器物,开始关注是谁把他们再次唤醒,谁又和他们朝夕相处,于是乎,就有了我们新的目标——三星堆的这群考古人。

    初次跟这些三星堆幕后的考古人接触的时候,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每一个人的眼里都透露着跟三星堆那个年代生活了好久的感觉。更为奇妙的是,你会莫名的感觉他们跟三星堆最为标志的青铜人头像和大面具都有几分神似,或许这辈子能在三星堆工作的人,上辈子可能都来自三星堆吧 。

    在人物选择上,我踌躇许久,从一般思维来说,做考古类型的纪录片,想要走记录言之有物的捷径,就会倾向于把目光锁定在一群资深考古人的身上,作为一个有专业门槛的纪录片,这也无可厚非。可是作为一个人物纪录片,多样性,多切面,多视角是我一直坚持的,那么什么样的选择,才能实现人物故事和专业考古双维度呢,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过程。

    在最初的一段时里,最为遗憾的是明明在这个古老职业里嗅到了年轻人的气息,却迟迟没能锁定精准的目标人物,但内心实有不甘,在不懈的找寻中,也经历了许多质疑:年轻人资历尚浅,还不够专业,我们为什么要看他们呢?面临一直以来的担忧和质疑,我也在思索,我们记录的就仅仅是专业和权威吗?我们只需要历史的喧哗和神秘吗?一次次反问自己,我们记录的出发点又是什么呢?如此反复摩擦,直到一个叫王瑞的姑娘出现,让我坚信他们身上有一种纯粹得可怕的心性,感染了我,也让我坚定了在我们记录的人物里,必须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随之我们也发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稚嫩,但他们沉浸!

    那么如何看待他们不懂、不理解、不确定呢?面对浩瀚的历史长河堆叠的海量信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不懂、不明白、不确定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不能奢望他们如同一个历练经年的考古学家那样旁征博引、触类旁通。这也正是一代代考古人的必经之路,他们有沉浸、投入、奔赴,我们真实的记录这个考古人所经历的阶段,也是基于考古本身的门槛事实,乏味与枯燥的真实,以及一代代新入坑的年轻考古人为自己的喜好而选择的真实。

    说完年轻人,就不得不说到老爷子了,在任何一个考古群体中,找到几位德高望重的岁月老人,那就容易得多,那么问题又来了,大家的思考似乎又一致的在期待:有没有金庸武侠里的扫地僧?有没有顽童般的周伯通?有没有……,似乎不来一坛深埋的女儿红,就开不了席。不过只要你开席了,该来的人也就出现了。三星村里土生土长的修陶人曾大爷和博物馆的修复大师郭汉中,就这样动静相宜的闯入了我们的视线。两位都是土生土长的三星村人,相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人生旅途,终究他们是与三星堆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让我兴奋的是他们的性格迥异但又殊途同归;让我犯难的却是上了席面,这酒该怎么喝?老爷子身上关于三星堆的故事那是层层叠叠,可如何让他对我这个“闯入者”卸下防备,打开话匣,还得回到这已经摆开的席面上,我相信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酒解决不了的,拿一段考古经历下酒,最能让人进入状态,只不过两位的这杯三星堆酿造的酒,喝法要不尽相同罢了!

    邂逅人物的过程,已然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守候三星堆的考古日常那就是考验我的专业和耐心了,在和每一位考古现场的发掘者交流,要时刻警惕被他们“踢出对话局”,混迹于高端作业流程中,靠着搬弄历史的“是与非”,让我尚有一丝缓存的空间,诚惶诚恐的化身考古迷弟,不露痕迹的丢出“小白”问题,收获了来自北大的赵昊老师,对于八号坑的如数家珍;发掘舱外寻找大房子的乔钢,解迷一样的线索分析;在迷雾重重的考古发掘中,找到故事发展可能存在的方向。姑且不迷失,方有迷局可破解!

    时间往往是考验的试金石,在与三星堆的日常逐渐接轨的同时,对于考古工作如此缓慢,开始有点不理解。每一个层位提取步骤周而复始,不能少一个环节,随之而来的等待就拉长。后来才理解,每一次提取,他们不可能当下解决所有问题,在保证提取的合规性,又要最大限度的保留坑里的原始信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诺大的一坑土,用各种小型工具一点点抠,这是何其磨练人的意志,这和我们拍摄纪录片一样,对于人物的追踪,要一点点去理解,别妄想一蹴而就,读懂人和读懂历史一样需要耐得烦!所以漫长的拍摄,一颗等待的平常心和时刻保持新鲜的好奇感必须交相呼应!

    三星堆出土文物数量极其庞大,这对于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工作压力极大,这点在文保中心的谢振斌以及他带领的团队身上感触颇深,这个入坑27年的老文保人,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时刻泡在文物保护的思索里,世界性的保护难题,一个接着一个;像土壤和坑壁这种特殊的保护对象,更显得是在“自找苦吃”了。考古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却需要可逆的决心。每一种消逝,都在极力的减缓;每一寸抠出来土,也都小心翼翼的收藏;我时刻在纳闷,这么多事情他们做得过来吗?与自然规律的抗争,看到的是考古人明知不可为却还要为之的坚韧。当下的我们,能量还没有大到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就尽量为后来人保留解决的空间吧,也庆幸这段记录谙合了纪录片留给后人思考的映照!

    其实入坑越深,你就越会发现:跟历史较劲,不轻易跟自己和解,倔犟得稀松平常,坚持得不动声色,是这群考古人身上惯有的习性与品质。考古的过程即使再有章可循,也禁不住历史谜团的接踵而至,历史就像一个爱开玩笑的小老头,随时让你错愕混淆,到底哪一个真相才是最终的真相,有时候求证真实变成了数学题,有时候又变成了逻辑推理题,更有甚者,辩驳真伪还要上升到哲学范畴。历史已然不能回头,就像我们摄像机对准的每一段人物故事,也在下一秒就会变成逝去。不能预测未来,亦不能溜走当下,每一个纪录片工作者何其不是与考古人有神韵相投的“不和解”!当然,这份不和解也正是为了最终与内心世界的和解!

    在三星堆,这份“不和解”的极致人物,当属来自四川大学的黎海超老师,33岁的考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个人负责三个坑的发掘研究工作,同时还承担了国家级“三星堆世界网络”的研究课题。温和的外表下,散发的能量惊人!偏偏他遇到的三个坑成型器物很少,看到的都是满地碎渣。感觉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困难重重,哪怕是在旁边看的人,呼出的都是要崩溃的气息。张爱玲说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我不禁开起玩笑来,黎海超有几恨?一恨金玉宁可碎;二恨木箱空余土;三恨龟背无丹青;都说造化弄人,转念或许就是造化成就人。在黎海超的碎片征途中,他说他喜欢选择难的路,我是信的;脚下的路难,心中的路却很宽!

    对于考古人来说,面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需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但确定的是:这一粘手就是一辈子的事情。谁还能轻易付诸一辈子?我说,这么漫长的时间做一件事情,你们不觉得枯燥吗?他们说,既然选择了,就会走到底,这是考古人的命运。对于浩瀚的历史,个人的一生相对太短,所以能把一辈子付诸于一件事,并深入其中,拼出另一个历史,也是我们记录他们的价值所在。当然,人的复杂性不亚于历史的浩瀚性,记录他们,理解他们,读懂他们,同时能够传达出相对有价值的社会情感,也是作为一个纪录片导演一辈子的事情!

    作为真实的纪录片,在三星堆拍摄,最大的挑战就是跟不同形态下的“真实”较劲。首先对于媒体,三星堆就是一个群雄逐鹿的地方。作为记录者,你需要释放出来的善意与诚意;作为对话者,你需要表露的专业与投入;如此种种,都影响着这份真实!一路上也在思考,那个看到的真实和你真正发掘出来的真实到底相距有多远?所以需要着力的地方,还有觉察他们自己都不一定在意的内心角落;以及由你引发的真实记录,能否触发被记录者的反向感动;为此,也在不断的提醒自己的内心,要一直真实的去感受这一切!

    到此,我们的记录需要告一段落,三星堆和这群考古人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这是我们共同经历的一段旅程,“我与三星堆”的这部纪录片“不止考古”,更有尘土之下,内心的仰望!

     7 ) 有趣的考古纪录片

    记录片、考古不管哪个元素似乎都很难和有趣联系起来,但是这部记录考古的纪录片却是有趣的很。 有趣一:有趣的视角。视角没有放在考古纪实上,而是从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来展现考古,比如祭祀坑的挖掘,工作很繁琐,故事很有趣。 有趣二:有趣的人物。看完这部片后,我才发现考古人竟然那么年轻、有趣,坑内坑外还不忘调侃。 当然,考古是很辛苦的,膝盖磨受伤、行走于悬崖峭壁,但都在大家的谈笑中一笑而过,谢谢这部轻松的考古纪录片带给了我们欢笑和知识。

     短评

    北大博士仍然上来说女同事/校友又胖了您要不要低头看看自己能不能看见脚

    2分钟前
    • 罗黛若
    • 还行

    历史的是人的记录,难得从考古的角度切入,看到一部分工作人员的现场、思考,背后是更多的一个个人的坚持,这样的纪录片不带观点,就完全放给你看到一直跟随三星堆人的苦闷与欢乐,在这个年代沉甸甸的闷头做事,实属难得。

    4分钟前
    • Strelizeia
    • 推荐

    哈哈哈,这是考古专业招生宣传片吧,好可爱的纪录片啊!

    8分钟前
    • tangmm
    • 力荐

    就没人觉得这帮人像在上世纪似的?一个人干活,一帮人围观,一个个心态好的不行,上班族的卷消失了

    9分钟前
    • X7X8
    • 还行

    考古人与考古现场

    10分钟前
    • zen
    • 力荐

    第一集特别喜欢!赵老师乔老师坑内外的“battle”很可爱,迷茫很真实,新方法探索下的发现更令人振奋,重点是,老师们都太可爱了!神秘华丽精美奇特的三星堆看得很多了,这里提供了一个更朴实、更接地气的视角,不仅看见了三星堆,更看见了跟三星堆有关的一个个鲜活的考古人,也因为他们,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三星堆跟我距离不太遥远。真好,真好!

    15分钟前
    • 某S
    • 力荐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19分钟前
    • 想要一辆货车
    • 力荐

    关于考古人的考古日常“记录”片,有在祭祀坑发掘文物的,有在田野刨坑找遗迹的,有修复陶器的,有保护象牙的,还有为吸渣体质犯愁的,直观理解了我妹(挖土人)说的“取样(土)品(渣儿)”、和“靠想象写论文”。

    24分钟前
    • 小豆豆
    • 力荐

    B站的纪录片带来的风味令人眼前一亮,整体上像是偏向于综艺风格的纪录片,对比以前的官腔感的纪录片,这样的风格更能让人产生亲切感,而不是冷冰冰的”玩泥巴“,也回应了标题:不止考古。

    26分钟前
    • 非酋寻乡
    • 力荐

    很喜欢历史,大学还选修过考古课呢!真的好好奇三千多年前三星堆的故事,希望能有一天可以窥探其中一二。

    29分钟前
    • lilpeep-
    • 力荐

    赵昊和乔钢那段隔空互相diss也太好笑了吧。btw真的越来越感觉考古 是真正迈向未来的职业!能把考古拍的这么轻快动人真是太好了,本身就是很有魅力的事情,本身发掘这世上最伟大的文化之一就很幸福,自然应该是快乐的

    30分钟前
    • Jenni
    • 力荐

    喜歡這樣輕松的紀錄片,B站在這一塊一直做得挺不錯的

    34分钟前
    • 三疊紀
    • 推荐

    我本来以为会是讲文物的纪录片,😂没想到是个考古打工人的纪录片。😂😂😂😂就挺好笑的,不同部门的人互相diss。😅打工人要保护好腰啊!旁白听上去真的越来越年轻……😂其实已经是个将近50的中年人了,听着像刚上班的。

    35分钟前
    • 蕾雅蓝顿
    • 推荐

    就等周四了

    39分钟前
    • 杨幂助理
    • 推荐

    记录三星堆考古工作者的日常,平淡、认真、执着,这些可爱又单纯的人们,从细微见匠心。

    41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热爱能抵岁月漫长。

    42分钟前
    • 青苔
    • 力荐

    看完第一集我真的仔仔细细的研究咋挖土研究到了两点

    46分钟前
    • 郑云凤凤
    • 力荐

    很好看。没有将重点放在讲解三星堆文明的诸多未解之谜,而是聚焦三星堆的考古人,展现他们日常工作的样子,亲切又令人敬佩。不得不感慨三星堆考古的科研经费真的好充足!相比各种先进的设备,大量的年轻人作为储备力量在考古现场实践成长更是巨大的财富。黎海超教授请加油啊!

    50分钟前
    • 花落花开自有时
    • 力荐

    第二集许丹阳小队在外场发掘挖到一个盒子大小的宋墓,里面有两块石头,瑞过来帮忙挖,打趣说:“可能是哪个小朋友的石头死了”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能笑两天救命!最后一集没及时看,转会员了。看过的前四集是可爱的,赞

    53分钟前
    • 来一串冰糖葫芦
    • 推荐

    很可爱,第一集讲老张低估了任务的难度却高估了自己腰的强度怕是要把我笑死hahahaha。终于有一部讲生僻行业的纪录片,立意不再是建立在凸显这个行业和大众主流有哪些差异,他们多么多么惨多么穷,多么居陋室不改其心境,这些刻板印象都没有,太舒适了!真正的尊重,是不把别人当“异类”,他们也是人,挖掘人之为人的普遍性,而不是去放大每类个体的特殊性,这是优秀的故事与糟糕的故事最大的区别。

    57分钟前
    • 夜礼服假面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