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八万里

    八万里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大陆2015

    主演:赵宁宇,德姬,苟晓娟,班马才格尔,诺敏达莱,才让东珠,王劲松,赵宁,多布杰,次仁龙珠 

    导演:柯克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黎明之时国语

    • 更新HD

      眼球的梦

    • 更新HD

      逐梦雨人

    • 更新HD

      迷河

    • 更新HD

      间谍的灵魂国语

    • 更新HD

      英俊少年国语

    • 更新HD

      老枪国语

    • 更新HD

      夜奔

     剧照

    八万里 剧照 NO.1八万里 剧照 NO.2八万里 剧照 NO.3八万里 剧照 NO.4八万里 剧照 NO.5八万里 剧照 NO.6八万里 剧照 NO.16八万里 剧照 NO.17八万里 剧照 NO.18八万里 剧照 NO.19八万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根据藏族奥林匹克第一人切阳什姐的事迹创作。讲述了一位身心受挫的汉族教练重拾自我,带领并培养藏族姑娘实现奥林匹克奖牌梦想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流动的诗人

    前阵子,读了《杜甫的五城》,副标题叫“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这位唐史学者,是来自马来西亚的赖瑞和教授。赖教授在“人生旅程一半”之际(1990年前后),决意循着史料与论文,将对照了半辈子的唐朝疆域版图,化为后现代绿皮火车之旅上,一个个行脚处。千年既过,大明宫与唐陵一道作古。眼见为实,落得只有个“眼见”。哪怕眼见所得为“不实”,也是求实、结果的一种“实”。

    赖教授从广州检票上火车,开口就问列车员,是到长安的吗。后来行程,还是多次把西安,口误为长安。原因多半,是同历史打交道太久,还有现实生活,远离大陆的缘故。今日的西安,就是改朝换代,一再缩水的长安。

    长安引发旅人的乡愁,唐诗的风雨雪,覆盖了国人的童年,加持了记忆。童年一过,除了偶尔吟诵佳句名篇,寻常人不再有机会,频繁接触到唐诗。直到他们指导下一代,继续背起来唐诗。后来互联网,出现了一个名为“唐诗地图”的网站,追随诗人的人生步履,我才对唐诗,又有另一个直观的全景视角,不再以年长速朽的记忆力为衡量。再是读到了《通天之路》,我才发觉,人人会背李白,不等于大家都了解李白——哪怕是一个常识意义上的,生活在开元天宝,大唐盛世的李白。
    得此背景前提,哪怕你看的《长安三万里》场次,出现小朋友小学生全场全程背唐诗,它依然是一部成人向的动画片。当然,成人向的动画片,小孩子也可以看。但我就会认为,一个35岁的观众,会比18岁的观众看《灌篮高手》剧场版,更多出许多人生感慨。更不必说,再对比8岁孩童,懵懵懂懂。过往十年,暑期档的动画片,大半是怪力乱神,西游改编,口号娱乐。《长安三万里》虽有一些加工杜撰,移花接木的改编戏作,但它呈现出来的严肃主题,是借高适向程公公,坦言与李白相识之人生前史,人生朝露,诗歌千秋,李龟年、岑夫子、丹丘生也要出来走过场,有大唐版群星闪耀的文人实录况味。

    如果只是读唐诗,高适会被归类到与岑参并列那边。千树万树,李白则与杜甫并驾,千古流芳。但作为电影人物,他们就会被建模,有直观印象:当高适和李白是青年,杜甫还是个小孩,当二者步入壮年,杜甫还是个小青年,诗篇没有选入《河岳英灵集》。
    光有唐诗,依然无法解释贯穿《长安三万里》的强烈情绪,即李白的不遇与高适的憾事。二人都在自报家门四个字面前,抬不起头来。李白一生,当他写诗,那是绝顶聪明。当他不在写诗的状态中,又是糊涂透顶。他被入世与出世的两个狂热念想,活活撕裂。前者让他干谒,入翰林院,等待皇帝垂青。后者让他修仙得道,渴望长生不老,扶摇直上。亦官、亦隐,这两样事情在当时都不奇怪。满朝上下,许多人也在外显与内隐的两条路上行进。

    信奉经世致用的高适,一直旁观冷眼,自问“我是他最好的朋友吗”。直抒胸臆的李白,爱喝酒,爱交天下朋友,他表述起来“最好的朋友”,大概是等于“这是我认识的一个人”。偏偏高适不是一个难得糊涂的人,他一再受挫(历史上一度沦落到乞食),认为人生到老,还是要下苦功夫。安史之乱一到,几百年的事情一起发生,他就征战沙场,官运亨通,一路达成了唐代诗人的高位成就。晚一轮的韩愈白居易,哪怕高中进士,同样在仕途道路上,并不如意(建议有兴趣者可以读赖教授专著《唐代基层文官》、《唐代中层文官》和《唐代高层文官》)。终唐一代,谪贬之路,也是漫长、晃悠的诗歌摇篮。像后来的白居易写道“元和二年秋,我年三十七。长庆二年秋,我年五十一。中间十四年,六年居谴黜。”

    《长安三万里》也一改《妖猫传》为李白鸣不平的说辞——即大唐有你才是了不起。电影里没有出现李隆基和杨玉环,也没有出现安禄山。李白低头认栽,他发现除了写诗这条路,其他路都不好走。电影严格限定在高适和李白二人相扑相连,诗人场域的史诗故事,在一个人人都会写诗的年代,“他们在大唐四处写诗”。高适的记忆(讲述)视角中,《长安三万里》点到他与李白相遇的生命时间节点,二十、三十、四十、五十,植入了长安、扬州(二十四桥)、江夏(黄鹤楼),多处地点的今昔对照。它们仿佛又被残垣断壁的梁园,一个更大的兴衰成败时空所包裹。曾仗剑四方的年轻气盛,到大了肚子,松弛了肌肉,掏干了精力体魄,鬓染风霜的中老年,可谓残忍,又得在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激浪驰骋中,挣脱了肉身的枷锁。

    说到底,《长安三万里》最吸引人的悬念,是一个观众有多熟悉李白的放纵邋遢,就对高适的功名封侯之路有多陌生。事实上,随着年岁流逝,就连他们自己,都不太相信走正气凛然的路会成功。人被时代裹挟的故事,很早就开始。而这一次的主人公,正巧是高适与李白。倘若说,高适苦于名门没落,李白囿于商贾之家,他们尚有捷径和时机可伺取等候,电影里安插了一个女扮男装的裴十二,她索性道出了女子无路可去的悲哀(唐史上也有鱼玄机般的奇女子,但还要在百年后,参见《唐朝豪放女》)。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长安三万里》以高适的功业显达,写李白的天纵不羁,这心心相印,当然不是正史流传,而是创作者付诸的心愿。相扑之类的欺诈环扣,用来渲染电影的场面动作,求精彩可看。如同我认为电影的闪亮,并非高适布局,妙计退敌,而是曲江池的斗诗游戏,黄河边的千古绝唱。

    我在《通天之路》书评有写:

    人们亦乐意,不把李白当凡人看待。如哈所说,李白其实有三重分身,如同他以李白,李太白,李十二,李翰林……通行于世。传记带给读者的,是他更接近「人」的,无法免除,浸泡在俗世的那一面。一甲子的,借来又错过,仿佛可以施展无限可能却终究未完成的人生时光。书中呈现的李白,彻底被世俗与宗教撕裂。他一辈子写诗,一辈子在漂泊,追求功名战绩,得道永生。然而,李白又绝非大唐异数,他未竟之心气,棱镜般折射在同时代其他诗人或追随者身上。如恬然又糊涂的孟浩然,连在世名都没有匀到的杜甫,还有晚年开运、达官厚禄的高适,等等等

    所谓为人立传, 或者说,人这回事,就是“一起入世,饱三餐饭。一道荣损,随大时代。”很高兴,国产动画创作,有接近这种创作观念的电影出现了。反过来,如果有人觉得,电影把李白写得太惨,没有让高力士脱鞋之类的风流桥段,无法抗衡衰老与动乱的李白故事,确实不好看。条条大路通长安,这是一个关于李白被打败了的无情故事,这也是一个关于李白如何活了千百年的追忆故事。这是一个假托高适之口讲述的诗人故事,也是观众伴高李同行,臂膀视角的唐人故事。

    猛回头,惊觉人生旅程到一半,在三十五岁就沦为无用之人的当下时,再看《长安三万里》的诗篇,字字锥心。

     2 ) 用一双落寞的眼睛看长安

    起兴去看了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待,却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感动时刻。

    故事的角度选取可谓巧思,想要呈现盛唐气象,主人公不挑大家最耳熟能详也最想看的李白、杜甫,李白这般天才的视角太难领会,杜甫眼中的故事则又太复杂了,且这两人一个装承着整个盛唐的风采,一个又像是路过了盛唐而余生都在怀念那逝去的、不复回的光华。高适,在两者之间,他的大半生都在盛唐度过,却不像其他诗人一样在长期在长安干谒、游荡,流连于醉人的繁华之中。他少年时去过一次长安,当然也是同他人一样干谒求荐,失败后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耕读十年,可见他性格中沉稳自尊的一面。

    片名 “长安三万里”,取自明代陈子龙“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导演解释道,长安是诗人们的梦想之地,而“三万里”则是他们与梦之间的距离。影片故事发生在战争中,其时的长安已非那个众人梦想的长安,而高适即便在盛唐之中,也并未与那片锦绣光华有过切身的交汇。这个视角选得别致,隐隐凸显出一种危机感,让他在长安的酒肆中看到的诗人们俱怀逸兴壮思飞的场景,都让观众既沉醉又觉出一丝疏离,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历史的无情并不会为这样的诗国盛事而网开一面。

    高适回忆中的青山碧水、策马纵横,是对唐人世界的青春少年之气的很不错的视觉呈现。但印象最深的片段自然还是《将进酒》。李白吟着诗,人间突然变成一场梦境,众人骑着仙鹤翱翔,与仙人们碰杯痛饮,他们也是怀有天才的谪仙人,在这一刻回到了天上,也成为后世回望中的璀璨星辰。看到银河时,我心中一动,因为最近在做一本关于唐代文学的书,我就在文案中将唐代诗人们比喻成了“文学银河中的璀璨群星”。而看到仙人们的形象时,我似乎突然理解了中国文化里对神仙的向往——那是脱离了具体的悲欢苦乐、琐碎庸常的人,风度翩然,气度潇洒,是“理想的人”的投射。想到这里就不免要拉踩一下当代的仙侠剧了,都当神仙了还要分高低贵贱,搞内卷竞争,审美太低了。这一段里还有一个小巧思,波涛翻涌的海浪中有一只鲸鱼,应该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从杜甫的诗中游出来的——“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戏为六绝句·其四》),他用“碧海擎鲸”来形容雄健的才力与阔大的气魄,当李白、杜甫、高适聚在一起,这条鲸鱼仿佛是他们自己的写照。

    创作者们努力地想创造出一个细节到位的、扎实的唐代环境,在很多设计上也体现出了用心。比如唐代作为一个贵族社会对出身、门第的重视,当时便出现的唐人诗选集《河岳英灵集》等。还有一些有趣的设计,比如诗佛王维的形象直接用了菩萨的脸,马的形象几乎都仿照了韩干的《照夜白》。

    但很多地方仍然逃脱不了“看图讲故事”这种想当然的模式,比如李白吟咏“床前明月光”的场景,与诗句中的思乡之情并不很贴合,很明显是为了引出这首诗而引出。最大的槽点可能是寻孟浩然所问之事了,若是在那样的问题下写出《黄鹤楼赠孟浩然之广陵》,哪可能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悠然韵致呢。

    还有一个有些苛刻的想法,就是,唐诗为何美?当然,那些诗句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只要一念出来,我们便知道它很美。但只是吟咏两句、想象一下画面,创作者以此来感动观众,观众以此来感动自己,就太容易了。崔颢的《黄鹤楼》也许还好在歌行与律体的交融,《燕歌行》还好在高适的慷慨苍凉之气,而李白的“天才”也并非真的是上天直接塞进他脑子里的,他曾刻苦地模拟过六朝的作品,只是以极致的天才融汇了前人的成就而又自然天真如儿童语。相比于影片里高适稳健、睿智的形象,李白的“少年气”则显得过于轻浮了,他的“天才”也被诗句的简单朗诵而衬得过于轻巧了。事实上,天才李白与尘世的对峙,是一场精彩又残酷的人生啊。那是另一个过于难讲的故事,期待什么时候能有好的呈现。

    片尾彩蛋,出现了许多写到长安的诗词,我也瞬间回到了曾在诗词中读到长安的记忆,“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王昌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而片尾突然听到白居易的“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一句之间极速的人生变幻,简直让人当场堕泪。长安居,大不易,盛唐的故事并不都是灿烂的,什么时候能将这灿烂的浪漫与背后的幽暗、苦难一起讲得更好,《长安三万里》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3 ) 天生我材必有用!

    在看《长安三万里》之前,我特意让自己放空,没有看任何剧情简介和评论,只知道这是一部追光制作的关于“长安”的电影,这种感觉很棒,因为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困扰我,当大幕徐徐拉开,等待我的都是惊喜。原来,这是一部讲述我国大诗人李白的动画片,片中还有各种我童年时候耳熟能详的名字,杜甫、王维、王昌龄、孟浩然、崔颢,还有那个虽然读得不多,但却和李白很要好的高适。电影浪漫、豪情壮志、气势滂沱,整整168分钟的大唐盛世,而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是从一场安史之乱开始的。通过李白和高适的旷世友谊,牵扯出那个时代的风云诡秘,当一切化为尘烟,能留下来的,只有文字,只有诗。

    很喜欢这一款海报

    “写诗”,是那个时代人人都会的事。大家以诗会友,以诗代信,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网络的年代,人们的联络唯有文字。所以在片中,李白和高适动不动就许下一个十年之约,在这十年中,可能完全没有联络,等到需要彼此相见的时候,就徒步、骑马前往,其中的岁月,见字如面,读诗如见人。在古代,等级阶级还是非常严苛的,比如官宦子女会有更多的机会、资源,而商人之子就属于下民,连投考功名的资格都没有,但是唐代还是属于比较开放的年代,当权者并没有剥夺大家写诗的权利,如果你有才华,诗写得好,广为流传,马上就可以出名,而这样的名气也可以带来有权之人的赏识。李白,正是这样一个例子。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别名李十二,号称“诗仙”。那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静夜思》就算过多少年都不会忘的,一是因为他简单易懂,二是因为李白只用短短的五言绝句就描写出了一个旅居在外的孤独的人思念家乡的情感。我想,真正的大师就是这样,他可以做到雅俗共赏,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对应的情感共鸣,而李白正是这样一个大师。

    青年时期的李白

    电影用李白和高适的关系作为引子,描写了初唐、大唐和中唐三个时期的文人墨客以及政治风云。私认为,编剧创造的这个结构很妙,因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人都不可能脱离那个时代而存在,任何一点风波都可能引起不小的动荡。李白和高适年龄相仿,相识于青年时期,两人都空有一身本领却毫无施展的地方,正可谓是报国无门,无人赏识。究其原因,都是因为两人的家世都不算显贵。李白虽然挺有钱,但无奈只是商人之后,高适,虽然祖上有点名望,却因为家道中落,早就不受人待见。李白是个大才子,希望通过行卷来取得功名,而高适,从小都不喜欢读书,好在习得一身好枪法,一心只想从军。两个空有豪情壮志的青年一见如故,就这样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李白和高适

    对于李白,我们都是很熟知的,但是高适,知道的人确实不多,小时候读他的诗也少,因为他多为武将,写诗也比较晚,他和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他的前半生穷困潦倒,五十岁以后才取得功名,因安史之乱崭露头角,成为一方大将。其实,高适本质上和李白还是不同的,虽然他家道中落,但说到底,也是个官三代,政治头脑要比李白好得多,而李白,在政治上,基本就是个“小白”,非常天真,而且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他们俩能进朝廷效力,都是因为举荐,之前说了,因为阶级差异,他们通过科举为国效力的机会几乎为零,所以,只有他们足够优秀,才能被举荐。而他们的命运,却朝着反方向而去,高适被举荐有道科后,从此仕途荣耀,一路披荆斩棘冉冉升起。而李白被举荐并被唐玄宗任命为待诏翰林后,却是人生仕途最辉煌的时期,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甚至被赶了出来。这一部分在电影中也有体现,李白最辉煌的时候就是在长安,和胡姬跳舞,众人饮酒作诗那段,这段历史上应该真实存在过,所以很多影视剧都会拿来表现“大唐盛景”。在这段全剧的高潮段落,李白和众诗人在“比诗”,在一根平衡木上当场作诗,作不出的就要掉到下面的酒池中,以示惩罚。当时高适还是一个没怎么见过世面的乡巴佬,大把时间都在乡下的梁园度过,来到长安找李白,哪见过这等场面,当场就被吓傻了。在场的诗人都是现在叫起来响当当的人物,什么杜甫、王维、王昌龄、孟浩然、崔颢,都是李白的座上宾,可见那时候李白有多么风光得意。可惜,官场如战场,李白在长安呆了短短两年,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了。

    青年时期的高适

    自此,李白对功名利禄好像彻底死心了,一心问道。其实,比起他在长安的那些日子,我更怀念的是他在扬州,在梁园,和高适一起玩相扑、喝酒作乐的日子,李白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他特别爱笑,也爱喝酒,他爱游山玩水,是一个十足的“浪子”,他哪里适合长安那个官场呢?电影很好的体现了李白的性格特征,从他青年时期到他的中年,甚至老年,李白的天真无邪、浪漫主义一直没有变过。全剧的高潮是那一段超现实的描写,在看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想,要如何体现李白的那首《将进酒》,因为这是我最喜欢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气势滂沱,空有满腹才情却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跃然纸上,李白借酒消愁,悲愤与抗争,失望与自信交织在一起,情感如江水般倾泻而出,读来激昂万丈又潸然泪下。看了下主创的采访,说这一段的创作就花了整整两年时间,用众诗人坐在白鹤上飞进幻彩斑斓的天空中象征了思想的升华,这时候,唯有酒,唯有诗让他们超越世俗的功名。我想说,值得,值得这么好的段落,是整部电影的华彩,升华了整个主题。李白和一群诗友坐在一堆篝火旁,此刻,没有胡姬跳舞,没有金碧辉煌,因为他们早已不是权贵高官的座上宾,而是一堆落魄的文人骚客。从某种意义上说,文人纵使再有才华,也不过是政治家的一颗棋子,随着时代的变迁沉浮,这是可悲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文人又不仅仅是权贵的玩物,因为他们的作品可以流传千年。在这里,我要高声朗诵这首《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是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正是有这样的自信,才能在这浮浮沉沉的人世间活着,他不拘小节,不拘礼仪,他可以为了功名利禄入赘当个上门女婿,也可以为了求仙问道在酷暑下围着祭坛走了一圈又一圈,他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而高适,在性格上和李白有着很大的不同,他更沉稳更传统,比如他完全不能接受李白入赘,觉得这是非常丢人的,这是他和李白的第一次冲突,高适也不喜欢夜夜笙歌、喝酒买醉,他更喜欢过健康的生活,钓钓鱼读读书。这也为后面他们不同的选择埋下了因果。

    曾经的李白和高适,在田间练武

    安史之乱是一切的起点,因为安史之乱,他们走向了不同的道路,高适投奔了老皇帝玄宗,杜甫投奔了新皇帝肃宗,李白则投奔了永王李璘。所以说李白这个人天真嘛,就因为永王三进庐山邀请他出山,他就以为遇到了明君,还意气风发地写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歌以咏志。永王是谁啊?永王对于正牌君来说就是个逆臣贼子,叛乱没有持续多久,就被高适平叛了。这一下,高适和李白彻底站在了对立面,无论之前是多么好的朋友,在政治面前,只能妥协。幸好,电影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无论历史怎么样,高适和李白还是最好的朋友,高适还是在暗中帮助了李白,让他免于牢狱之灾、性命之忧。

    自此,电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几乎完美的故事,用一场战争穿针引线,在老年高适的讲述中,回忆李白这个人,以及大唐时期的这些大诗人、大豪杰。最喜欢剧中“诗板”的创意,无论在绝美的黄鹤楼,还是在战场的休息站,都有“诗板”的存在,大家只要想抒发情感,就可以上去写两句。正是因为这样,唐代才是一个人人都会写诗的年代啊!在黄鹤楼上,李白想要写出古今中外最好的诗句,但是当他看到崔颢的那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诗,他沉默了,原来才子也有惜才的时候,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确实写得太好,几乎无人能比,而李白,也在心中默默立下誓言,总有一天,他也要写出这么好的诗,题在这诗板上!

    黄鹤楼的建模还是蛮美的

    我爱李白,我爱长安,更爱唐代,这个可以让人人都写诗的伟大时代。电影的最后,当那些描写“长安”的诗句出现的时候,我又禁不住流泪了。唐诗多美啊!我们古代的瑰宝,我想再一次读出那些诗句,背诵那些诗句。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老年李白更得我心呐

     4 ) 总有些编剧,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

    下午第一时间带老婆去看了《长安三万里》IMAX,看完只觉得王老板……不,王编剧这部作品和以往天(装)马(腔)行(作)空(势)的古装朋克系列相比的确大有进步(有一说一,追光能摆脱这个画风诡谲的系列我也是松了一口气,哪怕只是暂时)。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用力过猛、有点名不符实吧

    片子当然有好的地方,出色的运镜自不必说,大气磅礴的音乐、切换自如的色调也很好地凸显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浮光。而适时切入的水墨动画、《将近酒》的魔幻呈现,更是将如梦似幻的视觉奇观烘托到了极致

    但优点大都集中在硬件,软件方面就有点乏善可陈了

    整个故事总共分“回忆”和“当下”两条叙事线。“当下线”的战争场面调度还算可以,也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战场谋略;而占比巨大的“回忆线”就有点一言难尽了——作为史上最长的动画电影(对,没有之一),时间线拉得长没问题,问题在于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情节冲突与张力,只是一味专注于“怀才不遇”的个人表达。一众史上知名的诗人大都是打酱油般一晃而过,对诗歌典故的描写也只是走马观花流于表面,什么都想说,但什么都只是浅尝辄止,整体叙事既干涩又松散、既冗长又矫情。咱且不说用一个放浪油腻的李白来反衬光伟正的高适到底合不合适,也不说喜欢喝酒享乐到底应不应该用怀才不遇来洗白,更不消说贡献了本片最精彩打斗且壮志未酬的裴十二小姐姐“后期完全人间蒸发”这种割裂的人物设置……我就想问问王编剧,假如去掉各种华丽诗词名人名句的滤镜加持,回忆线还剩什么?似乎就只剩“高适见到李白了→高适闹情绪了→高适回老家了→李白来找高适了→高适开心了→二人别过了→高适又见到李白了→高适又闹情绪了→高适又回老家了”这种左右横跳循环反复了。再加上两个男人动辄脱衣肉搏,气氛反复焦灼……只能说不愧是你啊王老板,真就蜜汁自信,真就宁愿自己上手编个中庸的剧本也不肯下血本请个好编剧,真就耽美百合一条道、各种擦边球淌到黑呗……

    其实吧,要拍历史名人之间的极限拉扯也不是不可以,毕竟这是创作者的创作自由。只是希望下次不要再起《长安三万里》这么高大上的名号,把人胃口吊高高了,叫《唐诗三百首》、《阿高正传》或《高适与李白不得不说的故事》足矣。毕竟历史证明了,雄伟恢宏的长安城想要纵横万里屹立不倒,光靠几个王侯贵族文人墨客是远远不够的。在聊长安情怀的时候,你首先得让观众明白为什么要怀念长安,为什么要感念那个年代——我们不仅怀念幅员辽阔山河壮丽,也感念万国来朝的开放包容;不仅怀念百花齐放万家争鸣,也感念黎民百姓的兢兢业业——但纵观全片,文化开放的只有胡女和大象,也没有多少关于长安百姓生活的具体描摹,大家都是不配拥有姓名的NPC,唐盛,大家笑;唐衰,大家逃,纯纯的人肉背景板(我猜这座千年古都在王编剧心中最大的作用,除去展示皇家宴会街道酒楼,可能就剩“见证李高二人的绝美爱情”了吧)……熬完了漫长的三个小时,长安城依然是只存在于古代诗歌里的、宏大且模糊的存在,并没有因为影像化而亲近我们半分。因为没有足够鲜活的人民,这座富丽堂皇的国都就不会让人产生足够的亲近感与代入感;没有足够接地气的故事,震耳欲聋的名号也只会像李白的官袍那样华而不实、转瞬即逝

    写到这里,相信很多本片的粉丝是不服气的,但我无意与各位一争高下,本篇文章也只是记录我观影后的个人感受,纯属自娱自乐。平心而论,本片声画光影的制作水平还是很上乘的,不过我只推荐诗歌历史爱好者和喜欢《建X大业》的朋友们第一时间买票前往:前者可以通过脑补自行为流水账式的故事主干添枝加叶,后者则可以再体验一把“数星星”的快乐。至于剩下的朋友们,请谨慎观看,尤其是要尽量避开有熊孩子的场次(毕竟整个电影主题表达就非常成人向,能看进去的小屁孩压根就没几个)。我和我老婆看的那一场,后排的熊孩子们非常敬业地从头吵到尾,应该算是有史以来观影体验最差的一场IMAX了。本来想打两星的,考虑到动画主创敢于顶住压力使用五短身材的古风人设,加一星吧——毕竟这是个眼睛设计得不够好看都会被全民网暴的年代呢😂

    末了再call back一下吧:在此祝愿王老板……不,王编剧的下一部“电影处女作”更上一层楼~

     5 ) 这样的电影,前所未见

    这是一部几乎找不到参照物的电影,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动画还是真人。

    168分钟的时长,让它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片长之首,也预示着它和其他动画电影拥有截然不同的气质。

    电影从高适的视角讲述了高适和李白的一生,勾勒出盛世文人群像,也展现了一个朝代的兴衰,是真正的史诗片。故事以两条线分别讲述,一条现在时,以一场战争为线,一条过去时,以高适和李白的交往为线。两条线一文一武,到影片最后凝为一点,爆发出巨大的情感力量。 电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和语文课本不同、且更接近真实的李白。课本上有意无意隐藏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李白,在片中完全展现。李白用酒精麻痹自己,用大笑麻痹他人,用狂放的诗篇掩盖不得志的郁闷,给世人留下一个洒脱的形象。

    片名中的长安,指的是所有人向往的理想之地,三万里指的是人们追求理想的过程。高适和李白,为自己的理想各自上下求索,最后成就了截然不同的人生,一个大器晚成,一个始终不得志。两个人都把写诗作为自己走上仕途的敲门砖,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千年以后人们在意的不是他们当了多大的官,而是他们所创作的诗。在这一点上,两个人又殊途同归。也许在李白的眼中,自己一生都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是一个失败者。但当千年之后,银幕外的观众无一不被他的诗鼓舞过,就连四五岁的小孩都能背上几句他的诗。

    黄鹤楼在战中被毁,影片最后高适说,只要那些关于黄鹤楼的诗在,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长安就在。这里的长安,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可以说,高适从军事的层面上保卫了长安,而李白则从文化层面上保卫了长安。

    很多人看这部电影时都会潸然泪下,但它又不同于常见的催泪片,它的催泪之处往往并不外显,而是暗流涌动,需要观者有一些联想或敏锐的感知,才能引爆那颗深水炸弹。比如,片中呈现了一个活泼好动的童年杜甫,当我们联想到他后来的忧郁愁苦,巨大的反差让人心酸。关于李白也是如此,当你知道了他一生的遭遇后,你再看他年轻时的豪言壮语和爽朗大笑时,也会增添几分感伤。

    《长安三万里》笔触细腻又气势恢宏,视听方面也极尽中国古典韵味。它不仅仅是中国动画电影的一块里程碑,也为真人电影弥补了一个题材的空白。

     6 ) 总结一下《长安三万里》中出现的唐诗

    昨天带着小朋友去看《长安三万里》,非常棒的电影,可以说是高适视角下的李白,影评稍后奉上,电影中有一处非常吸引我的是,其中出现了大量的诗人和诗词,这些诗词和诗人非常顺畅的嵌入到剧情当中,可以说,是对小观众们很妙的唐诗启蒙,昨天当剧情中吟诵《静夜思》时候,有小童跟着一起朗读,可能大童们比较矜持,其他诗词出来时候没有一起朗读的,今天我试着把电影中出现的诗词整理一下,看看你会背多少首呢。

    (按影片中出现的时间顺序)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上李邕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扶风豪士歌

    李白 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 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 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 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 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 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相和歌辞 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寄远十一首

    李白 玉箸落春镜,坐愁湖阳水。 闻与阴丽华,风烟接邻里。 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 但恐飞花晚,令人意已摧。 相思不惜梦,日夜向阳台。

    题玉泉溪

    湘驿女子 红叶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宋中十首

    高适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 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 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行路难

    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别刘大校书

    高适 昔日京华去,知君才望新。 应犹作赋好,莫叹在官贫。 且复伤远别,不然愁此身。 清风几万里,江上一归人。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采莲曲

    贺知章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杂曲歌辞

    李白 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 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 胡姬貌如花,当炉笑春风。 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欲安归。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酤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侠客行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拟古十二首 其九

    李白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安足珍。

    哥舒歌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李白 其一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

    其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其三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其四 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其五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其六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其七 王出三山按五湖,楼船跨海次陪都。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其八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其九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其十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其十一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子夜吴歌 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代扶风主人答

    王昌龄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 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 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十五役边地,三回讨楼兰。 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禽兽悲不去,路傍谁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 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少年与运会,何事发悲端。 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别韦参军

    高适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有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李白 尔从咸阳来,问我何劳苦。 沐猴而冠不足言,身骑土牛滞东鲁。 沈弟欲行凝弟留,孤飞一雁秦云秋。 坐来黄叶落四五,北斗已挂西城楼。 丝桐感人弦亦绝,满堂送君皆惜别。 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阴夜中雪。 明日斗酒别,惆怅清路尘。 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 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 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 屈原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辽海。 折翮翻飞随转蓬,闻弦坠虚下霜空。 圣朝久弃青云士,他日谁怜张长公。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

    李白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 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

    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馀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以上便是《长安三万里》时候记下的唐诗,(边看边记,难免疏漏,还请大家一起查缺补漏),不难看出,这是一部浸润了唐诗最鼎盛时期的诗歌的电影,那么,这些作品中,你会背诵多少?看了影片后,你又对哪首唐诗更感兴趣了呢?

     7 ) 筵席散后,杯盘狼藉,他是留下来收拾残局的那个人

    余光中曾评价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然而,世人眼中的盛唐只是半个大唐,世人眼中的李白也只是半个李白。

    提起盛唐,人们会想到天可汗李世民,想到贞观之治,想到东达朝鲜西至咸海的辽阔疆域。然而这只是大唐的一半,它的另一半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点,先后经历了安史之乱、永王之乱、二帝四王之乱、平凉劫盟、牛李党争……

    提起李白,人们会想到那个才华横溢的诗仙,那个放荡不羁的谪仙人,那句著名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然而这也只是李白的一半,他的另一半却是对仕途功名的极度渴望,甚至不惜两度入赘,晚年还为了做官卷入永王之乱。

    描写盛唐的影视作品很多,愿意讲中晚唐的影视作品很少。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由诗组成的电影,用168分钟的片长,不仅完整展现了李白的一生,也呈现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节点。这虽然是一部动画电影,但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一部唐朝版的《大明劫》。

    影片的第一组镜头,给了在战场上与吐蕃厮杀的西川节度使高适,也是本片的第一男主角。

    为什么要以高适为第一男主,而不是李白?

    导演给出的解释是,李白是一个天才,普通人很难带入进去,所以要选一个和李白关系亲近,但又更像普通人的主角。

    而我还觉得,只有以高适的视角,才能更好地呈现大唐由盛转衰的内因。

    高适同样是唐朝著名诗人,但更像李白的反面。他没有李白的天赋,却懂得勤能补拙;他和李白一样仕途坎坷,却终于大器晚成。

    李白想要寻仙问道,高适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李白询问“入赘一事当否?”,并最终选择了“当”,而高适留下一个大大的“否”。

    李白是潇洒的谪仙人,有幸生于盛唐,可以尽情地沉溺于声色犬马。

    高适则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务实主义者,他纵然能被“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逍遥自在所感染,却也能看到这大唐浮华之下的满目疮痍。

    二人的性格差距还体现在对永王李璘的看法上:李白稀里糊涂地以为李璘是对自己行“三顾之礼”的明君;而高适只用一张地图,就看出李璘是偏安守成之主,难成大事。

    李白是一个艺术家,他放荡不羁,但这样的性格终究不适合仕途。

    影片的前半段,随着老年高适对往事的回忆,李白、杜甫、孟浩然、王昌龄、张旭、王维、岑参等明星诗人一一登场,展现着盛唐炙热的文化活力。

    而到了后半段,随着安禄山、郭子仪、哥舒翰等名字的出现,影片的基调急转直下,昔日的明星纷纷陨落,有的被贬,有的被流放,还有的含冤而死。

    乱世注定是郭子仪、高适们的舞台。大厦将倾,生灵倒悬,唯有这些将星才能力挽狂澜,匡扶社稷于危难之间。

    此时的诗人才子们,纷纷被战乱的洪流裹挟:

    李白投靠永王李璘,犯了谋逆之罪;

    杜甫被安史叛军俘虏,侥幸逃脱;

    同样被俘的王维被安禄山带到范阳,接受了伪职,成为一生的污点……

    而高适却迎来了自己的机会。

    他与哥舒翰镇守潼关,全军覆没,也面临被叛军俘虏的风险,却凭借一身武艺杀出重围。那个在盛世沦为舞台表演的杀人技,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他目睹了长安陷入一片火海,目睹了黄鹤楼沦为一片废墟,目睹了流离失所的黎民百姓,目睹了战场上的白骨累累……

    那些在太平盛世纵情声色、放荡不羁的文人骚客们,或许想象不到大唐会有这么一天。

    但高适肯定想到了,他早就写下那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唐,已经烂到根子了。

    大唐为文人墨客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文人墨客们用自己才华装点大唐。

    筵席散后,杯盘狼藉,高适则是那个留下来收拾残局的人。

    此时的影片,更像是一部《高适传》。

    李白还是幸运的,至少他的大半人生都在盛世度过。比他年纪更小的杜甫,只能在乱世中苟延残喘,写下那句著名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高适的后半生,则在戎马中度过,平永王、救睢阳、战吐蕃。从一个小小的掌书记,晋升为西川节度使,也是大唐诗人中功名最盛的一位。

    《旧唐书》评价:“君子以为义而知变,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高)适而已。”

    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自然不如诗仙的文章璀璨,但平息战乱,解救万民的功绩,同样值得世人赞叹。

    影片有两段高潮,一段是李白的《将进酒》,用如梦似幻的奇观场景,呈现了诗句的华丽洒脱;另一段则是高适的大破吐蕃军,用恢弘壮阔的场面调度,勾勒出战场的热血与激情。

    这两段分别代表了两位主角的人生轨迹,一文一武,相衬相映,出世入世,相得益彰。

    看完整部影片,感觉这168分钟一点也不长。那么多才华横溢、青史留名的人物,浓缩到168分钟里,可能只剩三言两语,或者一个背影。相比历史的长河,他们就像转瞬即逝的流星。

    但幸好还有诗歌,寥寥数语,足以概括他们的一生。

     8 ) 为李华笔友们的私人定制

    看完本片的即刻感受是极愤怒的,因为它亵渎了太多文化也好,史观也好这些我们长期守护的共同价值。

    但是随后仔细分析了这部电影全面坍塌的几个核心原因后认为,这部电影对于大部分普通观众虽然是低价值甚至负价值的,但是对于未来的影视从业者而言应该是一部非常完美的反面教材。

    是每个创作者从观摩到落笔之间的必修课,因为我似乎从未见过任何影视作品能如此博大精深地涵盖电影创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切谬误。

    由此,我向所有已经不幸观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和永远都要当追光每一部作品编剧的王微提出以下五个问题,我认为对这五个问题稍加思考便可以轻易理解,为什么《长安三万里》不仅是中国影视最长动画电影,可能也是影史最具反面教材价值的动画电影。

    1.这部电影选取的历史跨度被生动勾勒了吗?

    《长安三万里》无论之于国漫还是之于华语电影,它所镊取的时代背景和其中的主角高适与李白都是绝对先声夺人的题材创新。

    相比于可以从各种层面ooc的神话角色,真实存在且家喻户晓的著名诗人作为动画电影的主角,需要考量的创作细节就更多,主创要利用他们叙述一个怎样的故事也更加令人期待。

    整部电影以倒叙开始,时间来到763年安史之乱后,高适驻守边塞将欲迎战吐蕃叛军,唐军处于被动节节退守。

    此时朝廷派遣的监军宦官持节来到高适的营帐,问询他曾经关于李白的瓜葛和交集,由此以高适的视角展开了对过去六十余年间唐由盛转衰,以及他和李白等人所谓鲲鹏之才也折戟沉沙的时代挽歌的呈现。

    那么整部影片的叙述核心——唐代沉浮史,被叙述清楚了吗?它作为最核心的时代背景时刻和人物的命运产生着千丝万缕的交互,那它完美的服务于影片核心表达了吗?它和人物动线以及角色弧光的架设真的相辅相成吗?很显然都没有。

    首先单说这条背景时间线本身的交代情况,片中对于这段历史记述地最大残缺在于,如此浩然的历史巨变中,其中任何转折点的转折原因是缺失的,唐的盛与衰所代表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博弈对主角而言的意义是模糊的。

    这种剧作上的粗陋让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三流演员在毛坯房内演史诗巨著的既视感,历史背景建构地千疮百孔,我们期望看到的琳琅满目的一片宏图被编剧写成了一幅简笔画,只有不知道中专念没念完的它对于小学课本中课下注释所描绘的晚唐模糊的印象勾勒出的几道轮廓。

    所以这注定了这是一部只有大致脉络,没有具体情节的流水账电影。因为任何但凡学过一天电影的人都知道电影拍的不是人,而是处于环境中的人,可是我们这部《长安三万里》恰恰是没有“环境”的,或者说只有一个把编剧自己给骗住了的虚假环境。

    当某个剧情点上主创想要把镜头聚焦于此刻主角所处的戏剧矛盾时他们会发现做不到,因为人物和涣散的故事背景与人文环境根本在两个图层,人物的层次无法进行任何深入,他们就像游离漂浮的粒子,始终找不到在电影中扎根的位置和时机。

    观感最明显的就是高适重逢已经名扬四海,当下只沉迷于饮酒作乐的李白的一场戏。

    这场戏中可以看到主创竭尽所能地在各种角度使力,渲染酒楼的歌舞升平,加入贺知章等配角踩木梁对诗的丑态,以及李白在大部分人刻板印象中玩世不恭,只求一醉方休的浪荡,以此来试图给予观众一种幻灭感,为高李二人后来的分道扬镳做铺垫。

    但是请问有任何人在本场戏感受到强烈的反差或者对此前建立的角色印象的破碎的惋惜吗?

    因为李白等人在本场戏中所呈现的状态和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是密切相关的,和当下朝廷所传递给社会的情绪是相关的,但是这些信息在片中完全缺失,我们只看到了一个一直都在犯浑的李白终于像小时候课堂里学到的他偶尔的形象那样开始发癫了,对于观众的情绪本质上毫无触动。

    而这场戏恰好是影片对于两主角此后人生彻底走入相反的两条歧路埋下伏笔的定场戏,如果此时两人的矛盾和差异根本不能让人产生共情和思考,这部电影有多失败基本也呼之欲出了。

    那么跳脱出对于时代背景交代不清的电影,在真实的历史中唐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是玄宗在位时贪图享乐,怠慢朝政,在其庸政之下造成了节度使势力膨胀,以及外族分裂主义抬头。

    那这个盛唐大厦将倾的轨迹,和两主角的人物成长有任何见微知著、时代缩影的协同性吗?

    李白在前半部电影中始终以饮酒作乐,挥金如土,生活不求安稳只求眼下享乐的形象示人,这貌似符合唐衰落的主要原因,但是实际上在后半段几乎把李白当作一个反面人物来写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晚年人生所走的每一段下坡路实际上和他年少时的如此性格关系并不大。

    最核心的让李白重新寻求人生目标两次转折都被写成他的婚姻失败,第一次入赘被女方家室所排挤,第二次入赘的夫人在他没落时抛弃了他。

    这哪是《长安三万里》啊,这是《消失的她2之我在大唐当赘婿》。

    这样的剧情转折设计和在前期李白那些看似要被批判的“陋习”不能形成任何价值对冲,也就使得这个角色被写地在晚唐不具备任何典型性,他的生平也不是反应这个时代变迁的最佳样本。

    想必跟随剧情设置推导出这个结论,大家也就感受到这部戏的荒谬之处了。

    2.这部电影是否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相信很多人对这部电影最大的好奇就是“它是讲什么的”,但我想看完这部电影的人大概也很难向人描述它到底是讲什么的,如果说是讲了“李白和高适的一生”这似乎有些可笑,因为别人一定会回“百度上都有,这还要它讲?”。

    这个最本能的怀疑完美地概括了这部电影剧作方面最大的硬伤,就是它不存在主线,不存在人物核心动线,确实只是一部照搬百度百科的人物生平词条的动态PPT。

    影片貌似在高李二人相识的第一场戏就试图用一句“去长安寻一番大事”的旁白,非常投机取巧非常模糊不清地把人物的行动目标一笔带过,后来果然也没有对这“一番大事”的具体内涵做任何解释。

    我们所有人都知道那些在《唐诗三百首》里以愤世嫉俗、针砭时弊的忿忿不平文青形象进入我们故事启蒙的诗人,最早都是尝试过在他们所处的体制中寻求一条“通俗”的成功之路的。

    那么在这样一部以审判人物所追求的理想和事物的价值为核心议题的电影中,最起码需要先交代高李二人在青年时追求的“长安”到底代表着怎样具体的价值,他们所要投诚的体制到底是怎样的体制,他们如果成为了这台国家机器中的螺丝钉,那他们的刀枪又要对准何人,这样的一个复杂利益导向可以被浓缩为怎样的一个符号。

    然而这些都不存在于本片的剧本中,长安城连场景的搭建都异常平庸、乏味、可被预测,片中展示了多个城市的风貌,可是如果失去了旁白根本无法分出区别。

    这是影片叙事动机上的模糊。

    影片在叙事层面最大的硬伤,最让人觉得可笑的问题在于,这部影片完全不能够通过人物的行动去推进任何一场戏,人物都如同提线木偶一般,只能照着百度百科上记录的人物生平被动地被嵌入每一个场景,每一段时空。

    因为本片任意两场戏之间的衔接都不存在任何直接的剧作逻辑,一场戏接入下一场戏唯一的驱动力是时间流逝,因为时间过去了一年、五年、十年,打点计时器一般的编剧必须像排布等差数列一样在此时间点安排一场戏了,于是伴随着黑屏+字幕+旁白,不情不愿地开始下一场戏。

    这样的写作方式我闻所未闻,纪录片这样最真实反映现实的电影类型都十分注重两段有时间空间变化的素材的衔接逻辑,一部动画剧情片居然可以完全将逻辑弃之不顾,让历史时空的推进逼着编剧往下写。

    不得不说这样的剧作方法在21世纪还是太超前了,让编剧自己选择的题材催更自己,PUA自己,这何尝不是一种新的永动机模型。

    这直接导致这部电影作为一种影像艺术的存在,也不能靠任何和视觉表现的方式来推进情节,全片充斥着低价值、低趣味、低创意的旁白,从头贯穿到尾,旁白量大到我此时此刻写下这些文字时耳边还能隐约幻听到高适在恶魔低吟。

    旁白和字幕这种在卓别林的默片时代就已经被公认为最低级的,需要尽量避免的电影手法居然在2023年的一部所谓工业大片中承担起了最核心的地位。

    希望中宣部千万不要把《长安三万里》当作外宣大片送到海外上映,不然又被境外有心之人利用,“造谣”我们电影技术还停留在百年前可不是白瞎了多少代人的前赴后继。

    在自封天才的传销少女岑怡诺的犯罪现场实录中,大家调侃她是把背景音乐当标点符号用,我看我们王大编剧应该是曾经亲自莅临过她的现场进行学习,得到了真传,他在《长安三万里》中把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的篇目当标点符号用。

    整部电影最对得起这个题材的就是它始终在念诗,最对不起这个题材的地方也在于此,因为它作为一部高李二人的将近三小时的传记片,其中没有出现任何一首超过小学生认知范围的诗词。

    李白突然含情脉脉地吟诵起“床前明月光”的时候全场爆笑如雷,大家没有想到小时候看的故事教学视频如今被拍成了电影花钱看,这比唐由盛转衰期间的任何一个瞬间还要荒诞。

    那主创意识不到如果都只展示所有人耳熟能详的诗词会让人觉得乏味甚至尴尬吗?当然能,只是大家回想一下,在角色吟诵这些大家烂熟于心的诗句时电影所展示的影像画面都是什么?

    是不是几乎想不起来!

    即便是能模糊回忆起的也都是非常简单粗暴的意象拼贴!

    这部电影的主创完全不具备用动画的表现形式将诗句中的诗意和情怀展示给观众,让观众首次以非受教育者的身份被李白高适邀请进诗中的意境。

    因此他们只能展示大家不需要重新建构想象的被背诵地包浆的诗句,只能把课本上的插画做成GIF动图来糊弄了事。

    这是电影主干部分执行环节的硬伤。

    影片的结尾是最能体现本片一盘散沙,毫无章法的缩影。

    高适看似解决了一个最终危机,完成了他这个角色的升华,但是影片自始至终所制造的这层悬念,以及最终所谓的反转,其实反而是让他的角色弧光最后一环完成完全崩塌的关键。

    最后的反转告诉观众,前期所有的危机气氛和绝境处境都是高适调虎离山计的一环,他和李白被监军宦官所质疑的关系也非常清白,也就是说内外两重危机都是伪危机,都是在很早的时间点其实就已经被解决的问题,只不过由于剧情讨巧的设计都集中在当下的时间点表演给观众看而已,片中的高适在当下这个时间点里其实是不面临任何困局和危机的。

    高适本身在最终完成的动作也仅仅是从一座城跑到了另一座城,然后凹了个造型。

    这就非常可笑了,这相当于片中人物在被拍摄的这段时间之前早就完成了编剧所希望的价值升华部分的戏剧动作,只不过碍于叙事诡计的铺陈,必须假装自己处于危机中表演给观众看,这大概也是一种很新的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吧。娇柔做作,无病呻吟,不知所云的叙事基调蔓延全片,终于在第三幕以最愚蠢的方式呈现了一场最矫情的反转戏结束了电影。

    3.本片在试图传递一种怎样的价值观?

    研究一部电影表达怎样的价值导向非常简单,分析其中的正反派人物背后所指射的价值体系就可以。

    影片中碍于其历史地位无法直接坦然其反派身份,但实际就是反派写法的人物——李白,他才华横溢,玩世不恭,逍遥洒脱,向往自由,厌恶拘束,一生游离在时代的主旋律之外;

    而我们的高适,虽然有口吃,阅读障碍,直到中年才能独立阅读文字,但是他脚踏实地,不喜好歌舞升平,一心只为成为国家机器中最坚挺的螺丝钉而存在,并且最终也在马背上发光发热。

    从王微老师全权参与的追光动画的前几作就可以看出,该工作室的运作主轴基本和近期另一部热门动画《蜘蛛侠:纵横宇宙》一样,也是“以大而无当掩饰创作无能”的代表,总是喜欢用繁琐的外表元素包裹贫瘠残缺的内在。

    因此我也帮王老师来简化一下《长安三万里》所要输出的核心表达。

    1.当今时代,考公才是人间唯一正道,任何基于自己的兴趣和性格做出的价值选择都是羊肠小道、歪门邪道,是没有前途的。

    2.小镇做题家是一个阶级而不是一个身份,处于这个标签下,无论你有没有“做题”,未来在社会中全面碾压曾经借由与生俱来的天赋、才华、家室取得过辉煌的“终点党”都是必然结果。

    3.文艺创作的唯一存在必要,也是唯一出路就是服务于体制主旋律,除此以外的表达再精彩也都是弦外之音,是永远比不上前者的分量的。

    4.无论是否受到当今社会与体制的排斥甚至蔑视,都不能忘了自己时刻要励志成为一名壮丁的重要历史责任,成长为一颗茁壮的韭菜是义不容辞的,而这个世界也总有一把镰刀适合你。

    以上就是《长安三万里》最迫切要传递给观众的信息。

    首先必须要说明,在一个自由创作环境中,任何作者想表达任何观点都是可以的,而本片不能赦免的原因在于他选择帮助论证他这一套价值判断的实验样本是高适和李白,而最后论证谁更具有时代价值的方式是“高适是唐代所有诗人中官阶最高的一位”。

    先不说这个“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本身就是历史谬误,这种以晚唐的朝廷作为价值判准,无比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论证模式被用来得出高适才是文人才子的学习榜样,李白之流都是旁门左道的结论之可笑简直不知从何谈起。

    片尾还要吟诵+片尾曲演唱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劝王老师还是不要自己骗自己了,您那是真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吗?

    那是天生我才但不考公怎么都没用。

    4.这部电影的受众(到底)是谁?

    我看到各大平台已经有追光牌数字生命开始给本片刷好评了,其中绝对的高频词是“中国文化”、“中国诗词”,并且异口同声地表示本片就是拍给喜欢这两者的观众看的。

    很明显这些数字生命运作的时候肯定是没有看过《长安三万里》全片的,还以为一个军迷会喜欢看《长空之王》,一个科幻迷会喜欢看《沙丘》,一个悬疑推理粉丝会喜欢看《消失的她》。

    我不能理解主创希望所谓的“喜欢中国诗词文化”的人从这部充斥教条主义,八股取士主义,且对于诗词的呈现水准不超过小学生水平的电影里汲取怎样的情绪价值。

    希望他们像王编剧本人一样油腻且自负地感叹一声“啊~现在的诗词教育从娃娃抓起了~”,还是为能够花钱在电影院观看北师大版语文书插图及课下注释动态版高呼一声“爷童回!”?

    思来想去本片最适合的观众群体可能是喜欢中国文化但是学习还没有精通的外国友人,简而言之就是李华的笔友们。

    他们接受这样一个只有轮廓没有细节的对于中国诗词文化的描摹性作品,顺便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听其中人物吟诵几首类似于“I am fine,thank you”中文版的诗词,应该是帮助他们链接进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但是细一想这个时长趋近三小时的大型中外友好交流宣传片还充满了落后的电影技法,这又害怕献了丑,所以似乎也不太适合拿给“非自己人”丢人现眼。

    但是“自己人”中看这部戏所谓的“诗词文化”部分不会觉得乏善可陈,无病呻吟的只有小学生。

    可是168分钟冗长乏味的剧情定会让他们时刻发出“妈妈,完了吗?”之类纯真但刺耳的疑问,所以好像也不适合给他们看。

    在文化输出和交流这个赛道上匹配不到正确的受众,本片其实也留有后手,那就是主创在本片中加入了非常多擦耽美边的戏份,试图按着头嗑高适和李白的CP。

    王微老艺术家躲银幕背后嘴都笑裂了,从把这些擦边剧情加入到这坨答辩里的时刻起,他大概就已经在想象待到《长安》上映时,“告白”的CP文和太太们的画将会占领老福特的半壁江山,再现哪吒敖丙当年的盛况。

    但是很抱歉,不会有任何人对这样直白、露骨、擦边意欲明显至极的,两个大腹便便的憨傻直男在田埂间赤膊搏斗浮想联翩。他们的肉体不美好甚至臃肿,他们的灵魂不有趣甚至枯竭,他们之间本来可能存在的火花已经被王微老师自己渗进剧本中的油给浇灭了。

    如此一场张翰和杨烁尬炒CP的大戏,放进B站鬼畜区都很难找到自己的受众。

    5.国漫不在舆论中“崛起”,未来该何去何从

    随着几次三番在院线国漫电影之间质量参差落差的上演,观众对于国漫的现状、未来和发展都进入了非常平和的心态,终于意识到了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凭任何厂牌任何作者一己之力,这个行业也有其韧性,不会被一时的失败击垮。

    但在我的观察中,国漫自己本身的发展和探索也基本陷入到了停滞状态中。

    中国动漫没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在美学角度最成功的美术风格是一方面,没有找到在动画大厂林立的世界动画工业范围内,自己最适合,最具独属性的叙事方向和风格是什么是另一方面。而且由于国漫本身产量较低,产出作品的制作也较小,受众也往往较窄,原创IP更是递减的现状,想必任何人也很难在现在判断出如今正在努力齐头并进试撞南墙的创作者们谁才是国漫的未来。

    但总之,依照追光动画目前的经营模式和作品产出逻辑,他们必然不是未来,甚至有可能死在不远的某年。

    像《青蛇》这样完全是大杂烩属性,不具备任何电影艺术的观赏性和可看性的作品;像《杨戬》这样叙事节奏和文本本身都被剪得稀碎的“意识流”电影;像《长安三万里》这样只为了满足某大老板的自恋心理,全厂牌、全国观众都或被按头或被欺骗地一起捧臭脚的视频都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影院上映,这就已经说明我们的工业体系内出现重大问题了。

    这种由大老板高度介入作品创意,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的上下级关系像极了小作坊,但是追光又次次斥巨资来打造为讨老板欢心的一部又一部为其歌功颂德的宣传片,现在终于在这种拧巴的操作系统下把自己带入了窘境。

    今年《中国奇谭》的出现让所有无论是否是国漫受众的群体都为之振臂高呼“国漫之光”,有时候我们确实不需要一声又一声为了捧场而违心喊出的“崛起”,我们只需要迷茫的前路中偶尔出现几束“光”,它们各有各的形状,各有各的色彩,但只要它们在亮起时得到了我们每个行路人的珍视,让它们可以始终照亮一方土地,总有一天我们回首这一路上的每一束微光,它们便共同组成了那个曾无比飘渺的“未来”。

    如今我们无需行色匆匆,低头赶路“追光”,只需处处留心,守住已有的“微光”。

     短评

    诗在,书在,长安就在,只要我们一直阅读,一直流传,文脉在文化也就一直会存在,虽然剧情有些流水账,但最后拔高做得相当的戳心。高适和李白的每一次就此作别,以及三次相扑,都是两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友情的转折点。相比起此前华丽的特效,反而觉得这次平实了很多,最惊艳的是《将进酒》。一直觉得历史片的意义就在于,能让那些教科书上的字,不再是“全文背诵”的命令,而是将盛世和乱世中怀才不遇的血与泪拍出来;能让教科书上历史人物的那些黑白画像,不再只是上课时无聊打发时间涂涂画画的表情包插图,而是拍出鲜活的浪漫的,跨越再漫长的时间也能让我们共感的,成仙前的那个人。

    8分钟前
    • Xaviera
    • 推荐

    终于懂了“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不是简单的一个答案

    11分钟前
    • 单身就很快乐啊
    • 力荐

    难看的要命,混乱的叙事系统,时而像重温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青春期噩梦,时而像身处商务饭局被迫忍受中年男酒足饭饱后的吹捧说教,中间还穿插着黑皮体育土狗Vs文艺浪荡奶狗的擦边同人文,人物单一的性格面向被翻来覆去划重点,构成空洞的宏大叙事,令人呵欠连天坐立难安。

    14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很差

    高适的形象塑造的非常稳,半生不顺不自弃,掌权得势不欺人,处置站错队的老友忠义两全,在权利斗争的漩涡全身而退,追光这次用心写剧本了(但他家可以做的更好,光膀子摔跤一次就够够的了,究竟是谁想看两个小老头端着啤酒肚玩相扑?全员小短腿怎么回事?

    17分钟前
    • 瑾朵朵
    • 力荐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知道 不是动画片就适合小孩子看 尤其是三个小时的动画

    20分钟前
    • 姜涩琪开得胜
    • 推荐

    这次应该不会有人再说追光剧本不行了吧 独属于中国人的历史浪漫 这就是中国动画的新史诗

    24分钟前
    • 北纬诗人
    • 力荐

    国漫早该作这一曲绚烂诗篇,且《将进酒》一节,就满足了我对盛唐“浪漫主义”的全部幻想。

    29分钟前
    • 壹安²
    • 力荐

    看了点映。长安三万里这一名字虽豪迈,却大篇幅都是讲述诗人们的怀才不遇,王朝的危亡衰落。希望家长谨慎带孩子来,六七岁的孩子还是很难懂得影片的历史背景与精神内涵。影片可能对大部分普通人稍显乏味,很多成年观众都玩起了手机,大家谨慎观看。影厅内孩子朗诵诗篇的声音让我有些感动,希望这部影片能为他们埋下中国文化与诗词的种子吧!大中华便是我们的长安,诗词与中华文化便是华人一生的三万里长路。

    30分钟前
    • Cealar
    • 推荐

    不适合12岁以下类人观看,理由如下:1想象力丰富,墓前祭酒,指酒为尿;几人喝醉躺在地上,说人死了;李白大笑时大喊“跟疯子一样”。2热心,帮电影人物对诗、跟作者本人抢着背诗。3勤劳,随机挑选幸运观众提供背部按摩服务。4专注不足但精力旺盛,电影时长过长,注意力被榨干,于是后半截开始聊天、跑来跑去、玩游戏、大喊大叫。5不吝夸赞,每到炫酷镜头就是“好6啊”、“牛b”。以下为影评:略流水账,后半段比前半段好看,画面可以。几处伏笔收的不错,人物塑造有。李白为谪仙人,高适为世间人。再多虚华在高适眼里始终是浮光掠影,然其被世事压制半生却不曾任命运裹挟,终大器晚成。以下为吐槽:人腿那么短,为啥马腿也那么短?!抢舞姬那段不适,把人当个物件。入赘把你委屈的,利用老婆求功名,你好清高好主贵?

    33分钟前
    • Blue
    • 还行

    讲高适,讲李白,讲壮志难酬,讲家国情怀,更讲大唐陨落。(i人和e人数十年的友谊真的很好磕)

    34分钟前
    • 自来卷momo
    • 力荐

    全片最点醒我的一句话是高适对李白投靠永王的那句评价:“人生暮年,急中出错。”

    39分钟前
    • Wukong
    • 力荐

    我们都是高适,天资平庸,相貌一般,无过人之才,学习也努力但成效不大,在人群里永远是默默无闻的角色,我们都爱李白,他们是天才,毫不费力就让我们无法企及,衣袖轻拂便风华绝代,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我们只能轻叹一声,收起艳羡之心,压住青云之志,清修于梁园,静等内心锦绣喷薄而出的那一刻。我觉得这个电影主角不是李白,不是三万里长安,而是高适,一个天资最平庸的人做到了诗人最高的功业,但却普通人能达到之处,而李白、杜甫、王维,他们是耀眼的星辰,让我们赞叹宇宙的广阔无穷。

    44分钟前
    • 落雪候鸟
    • 力荐

    若凡人大多有一个文人梦,那文人皆有一个大唐梦,大唐梦须得发生在长安。谁不想琴棋书画诗酒花,意气风发疾仰头策马。终于有一部动画电影,带你我回去这一段独属国人的惊艳而厚重的风流印记。它将浪漫主义渲染达了极致,将人生寄望抒发到了巅峰,将笑泪哀愁诠释进了心肠,也将抱负情怀展现出了深邃。快意少年终换白头,多少知己生老死别,那些熠熠发光的名字:高适、李白以及杜甫、王维们,永恒留于皎皎星河之中,便是值得。今人望见古时月,古意幽幽照今人。电影有一种乐观豁达的况味,那便是即使人生如朝露转瞬即逝,即使人生艰难坎坷憾事处处,即使回忆一生无法做到落棋无悔,却仍落拓笑看凡躯老去,一路追寻心中信念且理想不灭。这大概是它想传递给今时你我的一种活法力量。

    45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哥舒翰,未降。

    46分钟前
    • lemoncookie
    • 力荐

    片子很长,长到将近三个小时,长到身边有小朋友已经坐不住了,片子很短,短到王维张旭李龟年也只能匆匆一瞥,短到装不下李白高适以及盛唐灿烂的几十年,前半场鲜衣怒马少年郎与烈火烹油极尽繁华的盛唐,后半场前途困窘的中年人和高楼倾覆满目疮痍的河山,将进酒把片子推上的貌似是高潮,更是无限悲凉,好在悲凉后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9分钟前
    • momo
    • 力荐

    总体观感不错,8/10。高家枪法,只为上阵杀敌!长安三万里更像是高适个人传记,其青年中年老年的人生轨迹特别完整。虽然影片是以高适的视角,带来了盛唐诗人群像,但其实很多角色发挥空间有限。全片重点描绘的就是高适自己,感觉片方非常重视这个角色,反而李白的戏没那么精彩。168分钟,前两个小时比较平淡,高潮来的太晚也太短,高适这个人物塑造是最完整,最真实的,特别喜欢。片中融入的很多唐诗设计也不错,看得出片方下了很多功夫。将进酒那个段落以及高适战场部分非常震撼。

    52分钟前
    • 轻屿繁尘
    • 推荐

    国内的动画电影一直在探索自己的风格,这几年已经在中国风的传统美学上做出了中国特色,而《长安三万里》不仅在美学方面做了突破,剧本风格方面也开辟出一种不一样的中国叙事。它的叙事像是展开了一条长长的历史画卷,用传统故事片的方式,不疾不徐地娓娓道来。不搞那些乱七八糟的类型片段子,就是专注于讲一个故事。故事主线是高适和李白长达一生的友情,以他俩为圆心,辐射出一众同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勾出了大唐盛世的另一番景象。大唐盛世背后这一群报国无门、郁郁不得志的年轻人,用两个半小时道尽人世沧桑人情冷暖。安史之乱之后,乱世带来了报国和晋升的机会,却也让这一代人中的大多数都葬送了性命。长安三万里,竟然是这样的长安!

    5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那些年少时囫囵吞下的词句,却在某时某刻击中了你。

    1小时前
    • 苍月落西林
    • 推荐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写作文,就多引用名人名言,电影把这一得分技巧体现的淋漓尽致。

    1小时前
    • Fahrenheit451
    • 还行

    高适像李白放在老家的糟糠妻。

    1小时前
    • 莫非雨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